高考作文倒计时: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仰之?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是“德行高 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 。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 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 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 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某中学拟以 ‘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 ‘行高于人, 和 众必仰之’ 为题举行辩论赛” ,这是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必须围绕 辩论赛展开思考,否则容易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规定了写作的任务,
既然是辩论词,考生就应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立意写作,绝对不能和稀泥似的同时 认可或综合两种观点。 考生还需有辩论意识, 除了论证己方的观点, 还要能将对方驳倒。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虽没有议论性的文字,却暗藏命题人的价值倾向,考生 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不得否定“行高者” 。试题以辩论赛的形式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启示考生“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效仿他” ,即 写作时不能违背这一价值判断。 4.文体的限制。这是一道辩论赛反驳陈词类的作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材料规定 考生只能从正方或者反方任意一方的角度展开辩论,很明显,考生必须以对方的观点为 靶子进行反驳。因此,考生写作时,必须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观点明晰、论 证有理有据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自由选择一个观点。 该题目贴近生活,让大多数考生有话说,不至于泛泛而言、言之无物。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思考“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做法的心态,以及 对自身、社会、国家等主体产生的影响;也可以思考“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做法的原 因和意义等,再联想相关事例即可连缀成文。应该说联想与思考是较为开放的。 3.论据选择是开放的。不论是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观点明确,站在己方立场,紧紧 围绕己方观点进行辩论,考生就完全可以根据平时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论据。论据的 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对人生发展的思考深度,以及他们的语 言建构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解题 这一类型的题目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学会辩论―学 会反驳。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 提高核心素养。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 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 “行高于人,众必
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 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 雄人物和先进人物。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 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偏题立意: 1.有德行的人面临的利弊。 (不符合题意,偏离题目写作要求) 2.诽谤有德行的人不可取。 (只是评价观点,不符合辩论赛中要求的观点) 3.论仰慕英雄人物的必要性。 (未紧扣题目中要求的观点之一,偏离题意) ??
下水文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邱欣祥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方认为, “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是人之常情。 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 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 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 跳爵士舞、 到特教学院做公益。 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
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 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 我方认为,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 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 “行高于人, 而 众必仰之” 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