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导写:高考不是解放,怎可撕书反抗?(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
籍……有的老师说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有的家长说,学生被压抑了三
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共有两句话,第一句
创设了一个情境: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
撕碎的书籍。第二句主要陈述情境中的两类人对情境中核心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综合来
看,第一部分中的情境是第二部分观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中所凸显的观点和看法
是审题立意时应该关注的重心。
2.典型任务的限制。首先,“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
进行反驳”,这是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反驳”一词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方向,即要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提出反对的理由来进行辩驳;其次,“反驳”的内容为“材料中的老师或
学生家长的看法”,即“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或“学生被压抑了三年,
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次,任务规定对“老师或学生家
长的看法”的反驳是二选一,不可同时对其进行反驳;最后,应该注意反驳的方式已经
明确为“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不能以其他方式进行。这几点在行文过程中必须都
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老师和家长的态度是对立的,但其双方的认识都有偏颇:
老师只看到了学生的撕书现象,却忽略了其苦读三年的坚持;家长认为撕毁书本这点小
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忽略了这是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所以命题人才要考生选择一方进
行批驳。考生绝不可站在一方的观点下批驳另一方。
4.文体限制。既然规定考生“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进行反驳,文体
也就被限定为议论文,而且是驳论文。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总体来看,作文材料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角度
聚焦“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这个核心事件,这就为考生立意提供了
两个大的切入角度;同时在老师这个大角度之下还有多个选择:可反驳“很遗憾”,可
反驳“很痛心”,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在家长这个大角度下也有几个选择:可
反驳“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可反驳“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所以,二者合理叠加之后立意角度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
而且其中任意一个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这就可使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达到最大化,让学
生的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考生反驳的理由是见仁见智的。只要不违背主流价值观,能自圆其说就行。
3.论证选择的开放性。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都是考生非常熟悉并完全能理解的,能够
无障碍地引发共鸣,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相类联
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进行选材论证,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入文,通过合理
剪裁,为我所用。4.写作者的身份是自由的。可以站在考生的角度反驳,可以是老师反驳老师,也可
以是家长反驳家长,也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反驳……
解题
本次命题是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围绕材料内
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明晰材料的内涵是关键,把握住任务指令引导的方向,是准
确审题立意、顺畅构思行文的保障。综合来看,本次作文隐形聚焦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
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批判与发现”这一核心问题,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
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考量,
考查考生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
“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引导考生去反思正在经历
或即将结束的高中生活,其意义并不是要真正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促使考生去反
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本题的应有之义。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反驳教师方面:
①三年苦读可嘉,撕书宣泄不必纠结。
②纠结“撕书”问题,不如反思教育症结。
2.反驳家长方面:
①“撕书”不可取,成长无小事。
②书是奋斗的见证者和陪伴者,理当珍惜。
③ 高考不是解放,怎可撕书反抗?
④宣泄压力,有更积极的方式。
偏题立意:1.轻轻地我走了,不留一片纸屑。(不区分教师和家长的观点,将其混为一谈)
2.爱校之深,“撕书”之切。(将教师和家长的观点混为一谈;忽视“反驳”的任务,
泛泛而谈,不能有的放矢)
……
范文展示
撕书不可取,表达要克制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
你们好!
十年寒窗,高中三年,龙门一跃天地宽,首先预祝孩子们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可
是面对每年高考结束的校园撕书行为,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
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家长对撕书的行为没有正
确对待,缺乏深度思考。
平心而论,对于高考后的学生而言,撕书行为能暂时缓解考后的压力和郁闷,但其
消极影响却更为明显,也深刻反映出学生不能理性对待高考的压力,不能采取克制的方
式来进行心理疏导的状况,更为他们没有保留高中时期学习奋斗的成长足迹和宝贵见证
而感到遗憾。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和试卷本身没有错,而同学们却
认为是书本和试卷给他们造成了压力,选择撕书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正像工人运动
发展史上,初期的工人认为是机器剥削了他们从而砸坏机器一样,是一种自发的情绪反
应,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因此,高考后的撕书行为,只是学生们自发的、盲目的发泄
心理压力的行为,只是从众心理的随波逐流,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反思。
古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今有高中校园的撕书发泄,同学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还没开
始真正地拼博和奋斗,却已缴械投降,自毁长城!因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学习
道路上冲锋陷阵的装备,更是“攻城略地”“上阵杀敌”的武器。而同学们却不假思索
地盲从,更有部分家长在后面推波助澜,其举止何其陋也!那些书本,那些试卷,每一页,每一行,都凝结着我们奋斗的心血和汗水,都烙印
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做一个有心人,在高考之后,把这些书籍和试卷细致地分类保留起
来,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再次遇到挫折和压力,感觉过不下去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
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场景、想起老师同学、想起曾经的奋斗和青春,瞬间便会满血
复活,战胜一切压力和挫折。人生之旅漫长而美好,青春时期奋斗的见证理应得到保留,
给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要坚决对撕书行为说不!撕书行为撕掉的不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理性反思的
思维品质。它还是缺少坚韧、忍耐和克制等品格的表现,不仅会助长同学们的任性破坏
行为,更会养成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撕书行为不
可取,表达情感要克制。
学生:郝美丽
2019 年 10 月 31 日
变式训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惜字亭是古代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也被称为“敬字亭”“敬圣亭”“惜
字宫”“喜佛塔”等。古时,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
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因此,字纸不得随意丢弃,而需要集中回收后送往惜字亭内以
火焚毁,否则就是大不敬。普通老百姓都有随手捡拾字纸的习俗,还有乡贤手持篾筐,
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走乡串户,收集字纸,郑重焚烧。
(2)中国青年网 2016 年 06 月 02 日报道,高考前,山东省菏泽郓城一中高考生在
教学楼上将试卷和书页撒下,以缓解高考压力,教学楼下的空地被撒下的试卷和书页覆
盖,场面相当震撼,犹如下雪。
读了上面的两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