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题”中的“对立”是指不带有明显对错、是非,带有较强思
辨色彩与矛盾两难的“对立”。这类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文章布局方面均有不小难度,
需要学生好好掌握并强化训练。
一、技法阐释
(一)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思维
在阐述审题思维之前,笔者先展示一道作文题。
生活中,当执着“行到水穷处”时,就需要“坐看云起时”的变通;当执着“山重
水复疑无路”时,就需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通。
读完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立意写作。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完成对立综合类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需要学生具备以下思维。
1.关系思维
对于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题来说,“对立”只是外在特点,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综合”才是内在要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关系思维,在审题立意时,一
定要变换视角,从“对立”中理顺关系,转化出“统一”。在实际审题时,学生常常使
用的具体的关系思维有如下几类:时间关系思维(“先与后”“过去、现在与未来”等),
空间关系思维(“内与外”“大与小”“包含与被包含”等),虚实关系思维(“精神与
物质”“心理与身体”“目标与现实”等),逻辑关系思维(“主与次”“因与果”“手段
与归宿”等)。
例如上面的作文题,学生阅读后需要对“执着”“变通”两个对立概念进行综合分
析,理顺关系,找出联系。这里,笔者选用时间思维中的“先与后”来构建这一对对立
概念的联系。当“执着”到一定时候,遇到困难时,不妨“变通”着处理前行;当“变
通”到一定时候时,遇到迷茫时,不妨“执着”着坚守初心。其中,当然还含有逻辑关
系思维中的“手段与归宿”:“执着”的往往是归宿、目标,“变通”的往往是手段与
策略。2.近义舍留思维
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题需要学生综合的往往是对立双方的优势、益处,因而,学生
要懂得取舍,删掉不好的义项,保留好的义项。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可适当“偷换概
念”,而若想“偷换”,学生首先需要准备一些近义词。例如,上述材料中的核心词“变
通”与“执着”,首先可以联想带有贬义色彩的近义词,“滑头”“奸恶”“固执”“死板”
等,后联想带有褒义色彩的近义词,“灵活”“机灵”“坚守”等。
然后,学生需对对立双方的好坏含义,亮明自己的立场——扬善贬恶,每个层次
(“变通”的“好”与“坏”各为一个层次,“执着”的“好”与“坏”各为一个层次)
结合近义词来寻找适合的事例备用,增强说理的说服力。
例如,贝多芬创作《命运》就属于“执着”的近义词“坚守”的有力支撑,马谡失
街亭就是“执着”的近义词“死板”的有力支撑;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变通”的近义词
“灵活”的现实事例,汪精卫伪政权建立是“变通”的近义词“奸恶”的现实事例。
(二)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的基本结构思路
基于上述两个审题意识,在实际写作时,作文的主要结构有 3 种,接下来将逐一阐
述;其中,A、B 分别代表对立概念的两面;A1、B1 为对立概念中的正向内涵,A2、B2
为对立概念中的负向内涵。
1.并列统一式
这种结构,需要学生先考虑好对立概念间的统一关系有哪些,然后,择其一二来写
作。对立概念始终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呈现,其间的关系往往是并列的。
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行文结构之“并列统一型”
针对对立对象,学生需梳理其间的统一关系,亮明关系,然后从正向与反向举例子,
论述对立概念统一的正向价值,论述分裂对立概念后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总结对立概
念的关系。(样文在后,下同)
2.层进分总式
针对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学生还可先提出一个疑问:如何才能将对立对象统一呢?
然后依次分析对立概念双方的内涵、特点及价值意义,再分析二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具体结构有两种。
(1)“走出惯误”型。
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行文结构之“走出惯误型”
学生先分析一个或两个概念对象常见的误区(可从此概念对象所涉及的贬义近义词
中寻找写作思路),然后依次从一个或两个概念对象所涉及的褒义近义词中寻找完善前
文所述误区的路径,走出概念误区,最后分析二者关系,总结全文。
(2)“优劣互补”型。
对立综合型材料作文行文结构之“优劣互补型”
学生先分析一个或两个概念对象的正向价值,然后推导出强调、侧重、片面看待此
概念对象的误区,最后用对立概念的优势(褒义近义词内涵)去完善,分析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
二、范文展析
为便于分析,下文所呈现的范例仍以“执着与变通”为写作主题。
(一)并列统一型
执着与变通
执着是什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变通是什么?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缘。人的一生中,需要执着的精神,也需要
变通的机缘。(提出疑问:此段暗含如何统一“执着”与“变通”)
执着是人生本色的内核,变通是人生华美的外衣。(亮明观点:阐述“执着”与“变
通”的关系)
鲁迅先生曾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
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1906 年,他不辞艰辛,远赴日本,求医
学技,在日本仙台医学院,鲁迅解剖尸体,背讲义……然而,当一次无意间目睹了国人
的精神麻木——国人看着自己的同胞死于异族之手,却漠然至极之后。他决定暂时放弃
对医学救人的执着,而是以变通的精神,提起了手中的笔,以笔为枪,以笔为刀,捍卫
国人之尊严,唤醒国人之精神。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面上看,是一种“变通”之举,深处看,是一颗“执着”之心。华丽的转身,让中国失去了一位医者,却得来了一位伟大的思想者。执着于对国人的深
爱,不畏身境何处,事以何方,该转型时便转型,该变通时则变通,方为大智慧!(正
例呈现:举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例子,说明“执着”与“变通”统一之后的正向价
值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蜀国将军马谡,过于执着,不懂变通,照搬兵书,屯兵山上,顽
守变法“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理,最终失守街亭,授首辕门。一
味执着,不懂变通,此不痛兮?(反例呈现:举马谡失街亭的例子,说明仅知“执着”,
不懂“变通”的危害,也是对立概念未统一产生的负面影响)
历史的星空是一面镜子,为我们现代的生活提供了借鉴。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十字路
口,用执着的信念铺绘内心的底色,用变通的外衣包装人生的价值。大千世界,千变万
化,“千变”的是沧海桑田的外在形貌,不变的是向善向上的内在精神,;“万化”的关
键不在于万物归一的转化,而在于通达至顺的大智慧。(分析对立概念的关系:紧承例
子,较详细地阐述“变通”与“执着”的关系)
执着是船,变通是浆,浆助船前行,让生命在逆境中突围得更从容;执着是路,变
通是灯,灯将路照亮,让生命在征途中行走得更明朗;执着是花,变通是雨,雨将花浸
润,让生命在终点处歇息得更唯美。(结尾:运用富有文采的笔墨再次点明“变通”与
“执着”的关系)
(二)“走出惯误”型
执着与变通
执着是什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变通是什么?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缘。人的一生中,需要执着的精神,也需要
变通的机缘,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执着”与“变通”呢?如何将二者统一呢?(提
出疑问:开篇便提出如何统一对立概念“执着”“变通”的疑问)
提及“执着”,有人想到的不是谈迁写作《国榷》时的坚守,不是贝多芬创作《命
运》时的无畏,也不是张艺谋在导演之路上的孜孜追求,而是想到了“不撞南墙不回头”
的倔强,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落魄。同样,提及“变通”,有人想到的不是鲁
迅先生弃医从文时的勇毅,不是三国名将邓艾伐蜀时的灵活,也不是司马光砸缸时的机智,而是想到了“投机取巧”的奸诈,想到了秦桧的“左右逢源”。(陈述误区:引述对
立概念的负向近义词,用实例拓展,呈现出人们常见的误区)
我们需要“执着”,但不是一味的倔强、固守着迂腐。我们要用“变通”将一味的
倔强转化为智慧的通达,将固守的迂腐转化为鲜活的灵光。我们需要“变通”,但不是
奸诈与讨巧。我们要用“执着”去捍卫人性的底线,将奸诈的心灵改造成一片向善的沃
土,将讨巧的媚态转变为踏实的行动。若不然,离开了“变通”的灵光,一味“执着”
下去,可能会将真正的“执着”拉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若不然,离开了“执着”的
坚守,一味“变通”下去,可能会将真正的“变通”引向丑态尽出的低俗舞台。(走出
误区:分别引述对立概念,帮助另一概念走出误区)
千百年来,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将“执着”与“变通”统一起来,让
“执着”之中充满“变通”的光芒;让“变通”之中拥有“执着”的念想。(分析对立
概念的关系:紧承例子,阐述“变通”与“执着”的关系)
人生之路上,执着在左,变通在右。只有思聪目明之人,才能在偏激的云霾之中,
浮浅的荆棘之中,始终不迷失,不惊惶,左右兼顾,稳健前行!(再次总结对立概念的
关系:运用富有文采的笔调再次点明“变通”与“执着”的关系)
(三)“优劣互补”型
执着与变通
大美人生中,“执着”与“变通”均不能缺席,虽然,执着不易,变通也难。那么,
我们该如何认识“执着”与“变通”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呢?(提出疑问:开篇便提
出如何统一对立概念的疑问)
执着常常会让人生光彩生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
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仍坚定不动摇,终于在海南岛找到了花粉败育不育株;在“三系法”
向“两系法”突破的研究中,面对困难,他仍旧不动摇,最终克服困难,再次取得成功。
一路风风雨雨,一路艰难跋涉,因为执着,他历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变通也常常会
让人生熠熠夺目。“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正是懂得变通,没有遵循死
板的套路,最终才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并让自己的人生熠熠夺目。(分析优点:用“袁
隆平”“司马光”的例子分别阐述“执着”“变通”的正向价值)但是,一味执着并非好事。试想,如果将“执着”一味地继续下去,就不会出现
“大禹治水”的佳话。大禹的父亲鲧曾经花费了九年的时间去治理洪水,他甚至偷取了
天之土治理水患。偷土一事被天帝知道后,鲧被处死。临死前,鲧嘱咐儿子“一定要把
水治好”。继承了父亲的遗愿,禹深知治水并不能一味“堵塞”,而应该懂得“疏导”,
他并未执着于父亲的“老路”,而是大胆革新,由“堵”变“通”,改革治水方法,带领
人们凿开龙门,挖通河槽,把滚滚洪水疏引到了广袤的大海中去。同理,一味变通也并
非好事。试想,如果不是一味“变通”,也就不会出现“汪精卫伪政权”的丑闻。抗日
战争,家国危亡,汪精卫打着“曲线救国”的幌子,干着卖国求荣的勾当。我们不能否
认汪精卫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变通”之举,但更应该肯定,这是一种失去人格、国格的
“变通”。若他懂得“执着”,也就是一个中国人的底线,何来如此丑举媚态?(推出误
区并完善负面:以逻辑关系思维,分别推衍出一味“执着”“变通”的负面影响——“没
有了‘大禹治水’的佳话”“才有了‘汪精卫伪政权’的丑闻”,并顺势完成了“完善负
面”的论述,提出“变通”在“大禹治水”中的正向价值,“执着家国底线”对“汪精
卫”的正向意义)
所以,综上所述,“执着”不易之处在于,如何在“执着”中学习“变通”。“变通”
的难处在于,如何在“变通”中求得“执着”。(分析对立概念的关系:紧承例子,阐述
“变通”与“执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