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议论文构思须三维思辨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议论文构思须三维思辨

ID:348964

大小:22.7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议论文构思须三维思辨 一些高中学生写作议论文不愿意在思辨上下功夫,而喜欢“拉大旗,作虎皮”,写 出的文章往往调门很高,气势很足,但就是让读者读起来感到吃力,不解其意。这是因 为学生在构思时并没有把事理想清楚,更没有想透彻。“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 呢?学生自己想不透彻,又怎能写得通透呢?下面笔者以苏洵《六国论》为例,谈谈议 论文构思时的三个思辨维度。 维度一:是什么 这个思辨维度要求学生界定概念内涵,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想要做到文章的观点 “精准”,就必须审视文题的构成要素,思辨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而想要做到观 点“独到”,就必须对文题的内涵、意旨和取向做出“我”的思辨,进而生成“我”对 生活、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其基本思辨角度有如下五个: ①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需要学生把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 透过表象,揭示本质。 ②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需要学生由果溯因,探明事物呈现性状的“缘”“故”, 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 ③向后面想一想,预见发展。需要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趋利避害,给人启发。 ④换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论。需要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转换视角审视问题,见人之 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⑤合起来想一想,立体观照。需要学生将从各个维度思辨后做出的判断加以整合, 形成对事物全面的判断。 检验对这一问题思辨程度的标尺是“简明”,“简”是对表述的要求,“明”是对内 涵的要求。学生若做不到“简”,表明其思辨还不透彻;学生若做不到“明”,表明其思 辨还不清楚。 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从这一维度思辨的呢?如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作者另辟蹊径,独抒己见。着一“非”字,彻底推翻世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 “战不善(作战不得法)”的陈言;着一“在”字,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 在赂秦”。 维度二:为什么 议论文的魅力在于理趣,而议论文写作的功力则体现在说理。只有将事物的内部结 构和关系、运行规律、发展逻辑等讲清说透,才能让读者信服。其基本技法有二: ①“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这就需要学生机智地 选择一个能够看得透、吃得准的角度切入,从而把纠结、纠缠在一起的事理说清楚,道 明白。这“一刀”学生可以切在此与彼、主与次、内与外、客观与主观等交汇点上,旨 在厘清头绪,理顺关系。 ②“走两步”。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从起点走向终点、由原 因导致结果的。为此,学生在写作时要学会“走两步”,并通过“走两步”将事理的剖 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从而形成清晰的进程路线图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链。 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从这一维度思辨的呢?如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作者首先是“切一刀”,将六国分成“此”与“彼”两个阵营,“此”即“赂者”, “彼”即“不赂者”。切了这“一刀”,作者下文便可根据两者的各自情势分而析之了。 其次是“走两步”,演绎两者各自的覆灭成因。“赂者”覆灭的进程路线图和逻辑推理链 是“赂秦—力亏—破灭”,“不赂者”覆灭的进程路线图和逻辑推理链是“赂者丧 —不 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让读者读之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维度三:怎么办 “一打宣言不如一个行动。”议论文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能只是举着“我们 一定要(应该、必须)……”的牌子空喊口号,而时下最热的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则更应 如此。这就如同医生治病,在望、闻、问、切,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出药方, 给出治疗方法。议论文构思亦同此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只有将“怎么办”的问题思辨清楚,才能将前文的分析阐述落到现实的土壤,接上“地气”。其操作步骤是: ①联:联系生活实际、人生经历和社会现象,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②思:反思当下需要作为、能够改进以及应该与时俱进、因势而化之处。 ③亮:在可行性论证基础上,亮出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实际的措施。 其实,思辨“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就是“知”的过程,而思辨“怎么办”的 过程则是“行”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知”的基础上“行”,在“论道”的基础上“践 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议论文更具现实性和启发作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从这一维度进行思辨的呢?如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作者为六国提出的方法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 策,“可谓至论”。它警示我们:空喊口号,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提出方法,方显试手 补天之力。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笔者坚信,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出的三维思辨提纲一 定能给议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使立论更加精准,说理更加通透,提出的方 法更加切实。 【牛刀小试】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某市 2019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秘密,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学探秘已经变 成时代热潮。 [三维思辨选萃] 维度一“是什么”示例: ①王尔德曾在书中写道:“我愈来愈喜欢隐秘了……最最普遍的事,只要掩盖起来, 就会变得妙不可言。”所以我们闭口不谈心中所想,即便是和最亲密的人分享,也多少有些等价交换的意 味。 这昭示着隐私的不可侵犯性,在未被知晓前它是美好又曼妙的少女的微笑,在被公 之于众后她便是血淋淋的利齿。没有人能估量它的破坏力和美好度。 (《伟大的隐秘》) ②无论是向外探索自然的秘密,还是对内维护自身的隐私,秘密之中,自古不变的 是人类对“自我”二字的守卫。在向外探索中寻找自我,在对内守秘中维持自我,自我 的构筑使人得以架构起人类的尊严。自然的秘密引导人们锲而不舍的探索,而个体的隐 私则为这一探索设置了边界,边界之中,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形象、个性与身份。 (《秘密中的自我》) ③在千篇一律、冷峻严肃的外表之下,许多幽微而隐而不发的情感,正蓄势其中, 正因那每个人心中略带差异的“小心思”,才让个体独特而又熠熠生辉。 秘密,当属于现代人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了。当机械而又疲倦的工作终于结束之时, 回到小巢的倦鸟,终于可以卸下应酬的皮囊,吐出一整日的渣滓了。想想为何一个人的 独处时光总是那般闲适自在?米兰的那句话悄然道破了真理:“人类一切苦恼的根源, 便在于关注了他人的目光。”因而,秘密的存在,何尝不是心灵寄托的高台、灵魂逍遥 的宇宙呢? 当今时代,民主在推进,文明在绽放。我认为最显著的标志便在于,人们开始将隐 私放之神坛,人们开始敬畏秘密。 (《坚守净土》) 维度二“为什么"示例: ①每个人都有秘密,这种秘密由于人的个体性和身份性,随着法律的日趋完备被赋 予了尊重与保护的权利,而大自然亦有秘密,只是似乎缺少了法律光环下的“神圣不可 侵犯”。其实,自然的秘密更需要每个人来自心底的敬畏与尊重。 因为当我们敬畏自然的秘密时,我们会惊异于她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非心生 狂妄,企图征服自然却最终在面对自然的复仇时粉身碎骨;当我们尊重自然的秘密时, 我们会对自然的馈赠与其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心存感激,而非萌发贪欲破坏这美丽的生态。当秘密不再是秘密,当自然神秘的宝藏沦为枪靶和人类谋取利益的目标时,或许真的会 像《流浪地球》中发生的那样——不堪重负的地球被秘密发掘者们伤得千疮百孔,被迫 流亡。 (《秘密需要敬畏与尊重》) ②每个人都有秘密,它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标志,是不愿诉诸他人的内心想法。我 们不应侵犯他人隐私,因为对于他人内心的占有,会将他人的灵魂完全暴露于众,致使 他人沦为被掌握、被控制的已知对象,使他不再具有独特的人格。这种被动的灾难,使 他们甚至暗中伺机向更多无辜的民众伸出魔爪,以填补内心被看透的情感空白,如波德 莱尔所言“兴高采烈地走上泥泞的大道”。 我想,隐私保护的意义在于冲破这种虚荣地占有的恶性循环,肯定个体的尊严与价 值,使其不至于消失于集体思维中,走出千人一面的牢笼。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下自 我独特而完整的痕迹,是一种幸福;而保护他人此种权利不被剥夺,是更加深远而宏大 的幸福。 (《面对隐私》) ③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看法与特色,这里需要筑一堵墙,划一栏地, 只因于己于彼皆有益。 于彼,是维护他人的自尊,尊重他人的人格。这人格是洞穴里隐秘的彩蝶,有自身 的颜色,却易被这世界耀眼的光芒灼伤。 于己,这是一种良性的反向保护,因为这堵墙后的风景,并没有那么美好。我想 “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未必是一种畏缩,许多时候我们竭力追逐他人的步 伐,渴望看见他人身后的那片海,不料那却是沙漠的波浪在摇动。我们本可以让距离带 给我们美好的幻想与行走的勇气,但我却在好奇的驱使下踏入了一方禁地。 (《留一片桃花源》) 维度三“怎么办”示例: ①无须纠结在他人的世界之中,也不必费尽心思看穿他人的秘密,因为真正的成功 是活成自己,而探索自然是回归本初的开始,是自我宁静致远的开始。在现今大数据时 代,人们总将自己迷失在他人的世界中。王开岭感慨道:“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累,却忘记了为何出发。” 果真如此吗?不然。放下他人的秘密,活在自己的世界,其实我们都可以认清自我, 回归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本初。 (《多识草木少识人》) ②无论是何处的秘密,于我而言终有主客之分。面对自然的秘密,不可以“皆为我 所有”的霸道之心待之。保持敬畏,谦逊求知,遵守其规律,总是会让我们在求知过程 中少犯差错的。 《面纱》中,瓦尔特明知门后便是妻子凯蒂的秘密,但也只是转动了下门的把手, 然后就松开,仅此而已。面对他人的秘密,我们也应持有“不推开”的敬意,到此为止。 (《只闻墙内佳人笑》) ③人与自然的相处需要互相尊重、互惠共生。“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 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人了解自然是为了创造出为自己所用的器物, 更是为了将宇宙规则铭记于心,然后更好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不因无知而损害 自然。“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科学探秘从来不是为了窥视甚至奴役自然, 而是为了“与造物者游”,与自然相互了解,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自然愿意展示 的秘密,我们利用它;不愿意展示的秘密,我们也不必强行挖掘,这便达到了“天人合 一”的境界。 【思辨佳作】 生命不可承受之光 某考生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如是说:“秘密是自我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走廊,也是个 人身份的确定。” 诚哉斯言!秘密作为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本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保护。可是,越 来越多的作家的私人空间被曝光在镁光灯下,他们正在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光! 于是,于丹在北大开讲,人们蜂拥而至;柴静出新书《看见》时,媒体纷至沓来。 他们的那一扇门扉再也无法掩起,自称“丹青”和“火柴”的人将他们的生活搅了个天 翻地覆,隐私不再,秘密不复。他们洁白的袍袖因过度洇染了人间烟火而黯然褪色。 糊涂矣,世人!你可知人的生活本就由酸甜苦辣组成,作家亦是如此。他们本是一 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有欢笑亦有眼泪,有光明的心灵亦有阴暗的角落,而在长枪 短炮的聚光灯下,他们的秘密与隐私被无限放大。人们不再关注他们的学术成就,转而 捕风捉影地对绯闻、“黑料”津津乐道。于是,生命不可承受之光,让他们丧失身份, 跌落神坛。 有人亦问金庸先生,最好的一生是怎样的。先生沉吟后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好一个“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作家在向市场投放自己的思想、感悟之后,已应“大 隐于山林”,平静地离开公众视线,用笔尖再次发现自我,而不是在沉浮泡沫中被“淹 没”! 正如李敖先生,早年凭借犀利的言论、辛辣的笔触为世人熟知,而晚年谢绝一切媒 体的邀约、访谈,闭门于阳明山潜心钻研。正因他懂得得意而不忘形,于峰巅抽身而出, 才未被生命不可承受之光折损了作家的羽翼、自我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 揆诸当下,媒体用镁光灯光速上演“造神”又“杀神”运动,一些青年作家在生命 不可承受之光面前无所适从,跌落泥淖而无法自拔。 似是明白为何两位大家要起名“钱默存”与“莫言”了,他们告别生命不可承受之 光,自家拍掌千山响,“此心安处是吾乡”。 多年前高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那个人早已离我们远去,而他的呐喊仍 自在上空回响。关掉聚光灯吧,还作家一份自由独立,保护他们的秘密与隐私。 愿我们的作家不复有生命不可承受之光,自在熠熠生辉。 [评析] 文章从作家和媒体两个角度,对“光杀”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作家 “过度洇染了人间烟火”(内因),媒体“光速上演‘造神’又‘杀神’运动”(外因), 并犀利地指出了救赎之道——作家应“平静地离开公众视线”(自救),媒体应“关掉聚 光灯”(他救)。文章痛击时弊,激浊扬清,具辛辣味,有杂文风。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