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导写:品诗入境,体会节气中的文化内涵(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导写:品诗入境,体会节气中的文化内涵(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立春喜得晴窗好,为爱梅花写一枝。(当代吴藕汀)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④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陆游) 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千百年来,它早已不只攸关农事, 更深入血脉,融为情怀,化作千锤百炼的诗词华章。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 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 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 审题 限制性 1.文化情境的限制。这则作文试题重拾了“拼盘式”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相比当年 的高考作文试题,此题在写作要求上更加具体,有除数量(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外的 要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千百年来,它早已不只攸关 农事,更深入血脉,融为情怀,化作千锤百炼的诗词华章。”这个要求明确了考生作文要立足诗句的文化内涵,落笔时一端执历法、节气,一端执文化血脉、文人情怀。要用 文化视角、历史视角看待诗句和节气,看待其千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要以材料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连缀成 文。即在内容勾连上做了限制。考生的文章需要明确引用对象,宜在段落醒目处写出; 并要写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只是单纯并列、表面堆砌。 3.价值判断的限制。这则作文材料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体会、分析古 诗句中体现出的历法、文化知识;通过感知节气等文化习俗已内化到古代文人内心,成 为其诗文创作的有机部分这一事实,高扬中华文化之旗。因此考生行文需遵循正确的价 值判断,即历法与文化、文学与实用、传承文化之魂、文学与民族文化,等等。 开放性 1.试题共给出六句古诗,“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能辐射出许多立意,如①②④组合, 人物交感,自然与人的和谐生发;③⑤⑥组合,外感于物、内化于心的文人情怀;①⑤组 合,古今人士寄寓诗句中的美好情感,等等。 2.“文化”是含义比较广泛的词,品诗入境是高中生习惯的阅读、赏析途径。通过 诗句,让自己(今人)与诗人(古人)对话,情感上、心理上、文化上、历史上……今 昔比照,可以有非常多的阐述面。 3.此文可写感触,可写思考,并不局限于议论文,抒情散文同样可以取胜,这是体 裁上的开放性。可小中见大,可有所联想、引申,如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关注、体认; 对文人情怀的感触、对先民以诗句舞蹈于高度实用之历法的浪漫情怀的追慕。中华文化 历来不囿于实用,不浮于飘忽,而是兼顾用处与美感,这一点同样可以有所阐发。这就 给了考生一定的选材自由度。 解题 材料给出了六句诗句,均提及古代历法,且将其作为确定时令、触发情感的“准意 象”,并在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对它们的理解、分析要放在深入血脉、融为情怀、千锤 百炼的词章意蕴中,即将有重点的解诗、探究背后的意蕴情思、抵达其表征的文化融入一文。 此题属于给命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具体材料内容为“诗词文句”,这与高中生的 身份十分契合,考生势必有话可说,但需注意不可只重诗句阐释,而无深度论述;或将 诗句点出后便旁逸斜出,过多论述文化而脱离材料的“诗词文句”,以至于偏题、跑题。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节令锄头上的温暖注视。 2.白露伊人,古今不隔。 3.何须断魂清明雨,自爱立春梅始发。 …… 偏题立意: 1.诗词文化之美。(范围过大,大而无当) 2.冬至的孤独。(拘泥于一个诗句,不合任务要求) 3.从古诗中走过。(浮于表面,指向不明) 下水文 节令锄头上的温暖注视 于帅 千百年来,农人都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从立春到霜降,高高扬 起的锄头化作满仓满垛的菽麦,泛开的冰凌流淌出三千弱水,也变作华人血脉中的情怀、 纸上凝练的词章。 当吴藕汀写下“立春喜得晴窗好,为爱梅花写一枝”时,立春不再只是时间的刻度, 它成了报春使者满面的温柔、喜春诗人笔下绵绵的情韵。《诗经》讲“三之日于耜”,终 迎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古人从不缺乏浪漫,而这浪漫,又深植在脚下的大地中、 手中握着的生产工具里。 万象始新向来惹人欢欣,情之所动又何止立春的萌动。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在秋深霜结时远隔苇丛,莫可追及。是深秋的肃杀和浩荡水势让情思遥不可及,还是痴心 向来难偿所愿?佳人迁徙无定,可望而不可即。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宛然成 了文学史上一个延续千百年的秘语。 当香山居士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他的诗句里同样回荡着所 有羁旅远客的乡情。多少人日夜囿于劳作,无暇也无力言说内心的丰富,诗人便在此时 为千万人的衷肠代言,而他们的代言,又成为千万后代人心中不需辨析、无可争执的情 感渊薮。 欣喜与追慕,孤独和憧憬,都不过是人之常情。诗人语、农人语,也都只是有情人 语。若你未曾见过农忙时节田野上身影的律动、农闲时令家院间的闲谈、年终时候“跻 彼公堂,称彼兕觥”的欢宴,你便无法理解中国人生于大地之上的勤恳与浪漫;若你以 为梅花只是雪地上的植物,伊人远在隔壁省份的水乡,抱膝影随的孤独旅人与我无干, 你的心田正焦渴而龟裂。在节令上,手扶锄头的人和手握毛笔的人有一致的温暖注视。 兴于物,发于声,感于时,动于事。根植于华人内心的,是物我交融,是时间与地 理的情感体认。因此霜月疏照,不大通文墨的福贵仍望之如盐;经冬历春,宦海沉浮的 宋之问终是近乡情怯。每一时节都已与其草木风烟融为一体,刻入书简,深入人心。历 法在兹,情感在兹,斯文也在兹。 若问如此诗句让人有怎样的感触思考,去每个农事郊野问候农人,去每页落墨处遥 问诗人,去每个美妙时节自相叩问吧。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