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 揭开高考情境性写作的面纱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 揭开高考情境性写作的面纱

ID:349005

大小:22.4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 揭开高考情境性写作的面纱 “情境”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中出现了多次,几乎分布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在“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强调 语文教学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对于高考作文的命题和写作来说,这实在是一个 不容忽视的重大信号。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 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真实且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情境。作为最具综合性的语言实践运用题,高考作文无疑是贯彻这一新课标理念的绝佳 载体。近年来,以全国卷为代表的高考作文题,已经积极尝试在某一真实、具体的情境 中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情境性写作”将成为未来高考作文的主流趋势之一, 而考生加强“情境认知”能力也十分必要。 【情境认知关键词】 真实性:所创设的情境贴近时代与现实,契合考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能 与考生的日常建立联系,从而激发考生真实的情感和体悟。 典型性:情境创设不是对现实的片段化移植,而是对生活的具象化概括,情境中的 人、事、景、物既是生动的个体,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 任务性:情境材料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规定,它直接对考生的写作发出各种指 令,如写作的对象、立场、视角、内容、目的、方式乃至文体等。 意义性:特定的情境融合着特定的问题,而对特定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便构 成了写作之于现实以及写作本身的作用与价值。 【2019 年全国卷Ⅰ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 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 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 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 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 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 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要点: 与以“劳动”为题或话题的作文命题方式不同,本题将“劳动”置入了一个具体的 情境之中,一方面回溯了崇尚劳动的历史传统,一方面关注着轻视劳动的时代偏见。这 个情境创设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又与考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密切关联,极易激 发考生的叙述热情,进而反思自己认识上与行为上的偏差。为了遏制考场写作宿构频发、 套作泛滥的势头,本题特意增设了几个任务指令:文体(演讲稿)、主题(热爱劳动, 从我做起)、内容(认识与思考、希望与建议)等。这样就能有效引导考生在真实情境 中写作,使考场作文具有“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言之有物”的饱满性,从而增强考 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和功能意识。 高分攻略: 本题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内容显豁而直白,考生要想胜人一筹,势 必要于烂熟的标语背后挖掘出新颖的内涵来,争取在立意上深一度。考生可立足本题给 定的情境,深入思考历史传统中的劳动观,注意挖掘“勤则不匮”中“不匮”的内涵, 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也就是说,劳动使人物质富裕,更使人精神富有。 同样,考生可针对有些同学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深入反思,不仅要批判 部分同学身上懒惰、颓废、享乐的思想,更要揭示部分同学因长期缺乏劳动而滋生的功 利主义思想与等级观念,也就是说,劳动不仅是一种体力活,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完善 人格的教育。总之,不能就劳动论劳动,一定要上升到伦理的高度,认识到劳动有着“使人成为人”的作用。 【2019 全国卷Ⅱ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 运动。1949 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 年, “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 年, 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 年,中华民族实现 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 年 5 月 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 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要点: 本题精选了五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节点——1919 年“五四运动”、1949 年新中 国成立、1979 年改革开放、2019 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2049 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 年,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 来直至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过,直接以如此宏大的历史事件来命制作文题,显 然会使考生无处着手。有鉴于此,本题将各个历史节点退至历史背景,并由此衍生出五 个富有意义的具体情境,然后要求考生将自己的身份设定为“青年学生当事人”,任选 其中一个情境,去执行一项相应的任务。这就把大主题转化成了小任务,使考生的写作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高分攻略: 本题是以宏大的历史节点为背景而展开的任务驱动型写作,考生要写好这类作文, 首先要把握好“大”与“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不随意偏离, 也不过度演绎;另一方面着手于细微的具体情境,以历史舞台中的个体的身份来完成相 应的表达任务。其次,考生要在公共的历史情境中写出深度和独特性来,势必要对所处 的历史节点及其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譬如,从“启蒙”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从“民 族尊严”的角度理解新中国的成立,从“知识与制度的力量”的角度理解改革开放,等 等。也就是说,写好此文,不仅需要高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较为深厚的历史 素养,对已发生和未发生的历史情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问题探究】 一、如何激活被尘封的文体意识,写好冷门文体 具体情境引导下的写作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任务性,而不同的表达任务势必需要 不同的文体,这就需要考生激活长久以来被“文体不限”模糊化的文体意识,写好一些 冷门文体,如演讲稿、家书、观后感、慰问信等。那么,这些冷门文体具有怎样的表述 特征呢? 1.演讲稿:一个观点,反复渲染 演讲稿的写作,除了要注意称呼、问候、正文、结语等基本的格式规范之外,更重 要的是要关注演讲稿文体的特殊性。一般的文章所面向的读者是不确定的潜在个体,无 须考虑读者的情绪与反应;而演讲所面对的是共聚一室的众人,现场感极强,这就要充 分考虑受众对演讲者的制约。比如,听众在听演讲时会带着不同的情绪,怀着不同的情 感关切,而且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这就要求演讲稿的写作必须集中论点,紧紧 地围绕一个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动用不同艺术手段,反复叙述、渲染。在句式上, 演讲者可多采用短句、对称句、排比句等,造成一种铿锵有力、磅礴宏大的气势。在用 语上,演讲者尽量多用通俗、形象且具有鼓动性的词语,努力激发听众的潜在情绪。 经典范例: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 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真理不言而喻, 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奴隶主 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 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 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今天,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2.书信体:推心置腹,娓娓道来 书信体作文就是用笔来谈话,兼有写作与聊天的双重特征。一方面,书信体作文是 指向特定对象的述说,口吻和用语要符合双方的身份特征,可参照日常生活中聊天的情 境,不宜端着架子高谈阔论;另一方面,这种书信体作文毕竟不同于日常琐碎的聊天, 不可信口开河、杂乱无章,要有若干要点与明确的指向性。除了要注意一般的书信格式 外,书信体作文还要高度凸显“推心置腹”的表述态度和“娓娓道来”的表述风格。也 就是说,作者要想象那个特定的读信者就在眼前,然后带着一种交流与分享的态度,向 读信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感,并能时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将自 己感受到的人生展现给读信者,以期使对方感同身受。 经典范例: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来得 轻松。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 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 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 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 是被迫谋生。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同样的,抽烟 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二、如何在普遍性的情境中,建立立意行文的独特性 作文题中给定的情境,一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这种典型性处理不当的话,往往 会被范式化或模型化,进而导致考生理解上与写作中的模式化。那么,如何既能立足于 普遍情境,又能避免普遍情境带来的模式化倾向,写出独特的作文来呢? 1.反弹琵琶,有所树立 给定的情境往往内含某种主流的观点导向,朝着这种导向去写,有话可说、有理可 讲,也不会偏题离题,较为稳妥。然而,这样的立意行文,也很容易变得众口一词、千 人一面,很难得高分。而避免同质化写作的捷径就是反弹琵琶,即从主流观点的对立面 看问题,以便使论述显得新颖、合理、深刻。既为反弹琵琶,考生立论务必一反俗常, 切忌随大流。当然,反弹琵琶式写作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也不是为求新颖而去肆意猎奇 或哗众取宠,而必须寻找反向立论的内在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反弹琵琶的目的不在 于单纯地唱对头戏,而在于有所树立,也就是说,要为反向论点寻找更为深层的哲学基 础,以便稳固立意,深化主旨。 考场范文: 有人说,苔花身为苔花,不在岩石上孤芳自赏,何苦去学牡丹开呢?不好好做自己, 何必费力去模仿他人呢?发此问者大多是“随心所欲”之人,在我看来,他们表面上说 “做自己”“看初心”“无欲无求”,实则是对自己与社会的不负责任。牡丹在这里只是 一个美的意象,是正确价值观所倡导的,在追求成为牡丹的同时,并不是在否定苔花自 己。人们要求苔花剔除学牡丹的欲望,开在阴暗湿冷的角落,美其名曰“坚守内心”, 实则是对美好追求与无限可能的杀戮。有人认为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没有反常理的追 求就没有悲哀。然而,没有理想,世界怎会旋转?没有追求,人类哪能进步?(一考生 《不学牡丹开的苔花不是好苔花》) 2.透视现象,洞察人性 很多情境性作文题实际上源于当下的某种社会现象,而与之相关的任务性写作,就 变成了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论。从考场作文的要求看,现象评论最忌讳的是就现象论现象,或者仅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这极易使行文内容流于表面,文章精神面貌高度趋同。 事实上,任何现象背后必有其特定的本质,任何社会问题根本上就是人性问题。因此, 要使自己的考场作文高人一等,考生务必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入挖掘被遮蔽的 社会心理与人的种种本性。值得注意的是,透视现象要选取恰当的角度,以便击中问题 的要害;洞察人性需要辩证且理性,既要看到人性状况与社会问题之间的深度关联,也 要从价值观的高度评判人性中的“该”与“不该”,而不是盲目地解读为“存在即合理”。 考场范文: 很刺眼,这竟然是一个事实:中国每年要浪费 2 亿人一年所需的食物。饮食文化带 来的跟风式浪费,不仅表现了国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陋习,而且暴露了国人内心世 界的极度贫乏。在浪费的背后,贫乏的不是人们的胃,而是人们无处皈依、空虚孱弱的 内心。热衷于浪费的人们看起来挥霍得欢实,实际上是在用物质填补精神的空洞。他们 或许觉得这样的浪费与人无干,与世无害;其实他们错了,错得离谱。穆齐尔在《捕蝇 纸》里流露出一种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悲悯情怀,而这正是当今人们所匮乏的。那种 无节制的消耗式的饮食生活,则在不断消耗这样一种对天下苍生的基本情感,以致人的 内心变得无比贫乏,让虚荣成为自我保护的工具。(一考生《浪费背后的贫乏》)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