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 阅读写作导写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阅读与写作: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 阅读写作导写练

ID:349014

大小:76.7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与写作: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年轻人的成长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自然层面, 后者则需要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练。那些整日唱着“我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除去贩卖 “矫情”之外,更多是对责任的逃避与担当的缺乏,于是被长辈贬斥为“熊孩子”也不 足为奇了。现实生活中“成人巨婴”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 轻人长大,虽带有几分尴尬,却委实是家长、老师和社会的一种职责,需要引起家长和 教师的密切关注和认真思考。 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 (题目即观点,语重心长。) ① 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我家的熊孩子》最近在我国引发了有关“年轻人晚熟”的 争议。参加节目的艺人虽被冠以“熊孩子”称号,但平均年龄已 30 岁左右。由此,当 下部分年轻人不想长大、长不大的现象,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由韩国一档电视节目引出我国“当下部分年轻人不想长大、长不大”的话题。) ②当下正值新学期开学,重庆某高校一名大一女生,因嫌军训太苦,且发现就读专 业不太符合预期,就突然决定退学复读。接到家长报警后,当地民警在火车站拦住了这 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把她劝回了学校。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名大一女 生在网上发帖公开吐槽父母,只因她向父母索要每月 4500 元的生活费被拒——父母认 为她要得太多,便指责父母“太抠”,言辞间对父母多有不敬,结果招致众多网民和媒 体批评。 ③二三十岁了还伸手问父母要钱,经济和精神上均不独立,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有 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与娇气……谈起一些“不想长大”的 80 后、90 后年轻人的典型 特征,想必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或许在老一辈人印象中,80 后、90 后还很年轻,但 按我国传统的虚岁计算,生于 1980 年、年龄最大的 80 后今年已 40 岁,年龄最大的 90 后已 30 岁。或许还有人会说,一些年轻人嚷嚷着“不想长大”,不过是偶尔矫情一下——这固然道出了部分真相,但必须正视的是,不想长大、抗拒成长、缺乏责任心和使 命感等“晚熟”现象,的确是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某种常见“症候”。 (现实性分析。列举实例论述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想长大”现象的实质。) ④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北宜昌、江西南昌等地接连发生大学生在宿舍内生火做饭的 案例,有涉事学生甚至把做饭的照片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炫耀,结果惊动了当地消防部门 出面处置。明明已经是成年人,做事却还像“熊孩子”。他们不仅自己缺乏安全意识, 还忽视公共安全,给社会公共管理增加了负担。 ⑤时下一些年轻人“不想长大”或长不大的现象,暴露出他们在生理上虽已成人, 但在心理上尚未“断奶”的现象。他们仍过度依赖父母亲人的庇护,走不出原生家庭为 自己打造的安全网、舒适区,没能及时完成自我的社会化。甚至有些年轻人走上工作岗 位多年后,仍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甚至和父母、恋人、朋友的关系也搞得很僵;在工作 中,他们不善于与领导沟通、与同事协作,动不动就牢骚满腹,负能量爆棚——这些都 是“长不大”的典型表现。 (现实性分析。列举时下一些年轻人“不想长大”或长不大的各种典型表现。) ⑥年轻人不够成熟并不可怕,毕竟谁都有过青涩、懵懂的人生阶段,但抗拒成长、 不愿长大——假如这的确是一些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甚至顽固心态的话,则值得忧虑;假 如这种心理具备一定普遍性,甚至已升级为某种“亚文化”,则更值得担忧。事实上, 除了前文提到的韩国,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过去几十年中都曾出现过 “垮掉的一代”“废柴一代”等社会现象,在相关国家和地区都曾引发热议,并对其社 会进步、经济发展等产生过真实的负面影响,甚至延宕至今。 (重要性分析。年轻人抗拒成长、不愿长大的现象值得担忧。) ⑦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的青年精神。从汉代乐府《长歌行》中的名句“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梁启超先生的名篇《少年中国说》,再到毛泽东同志“青年人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名言,都是中国人把国家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寄托在年轻 人身上的鲜明例证。假如不少年轻人居然不愿长大,甚至成为一直长不大的“巨婴”, 又怎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社会的期许? ⑧面对那些确实不愿长大或一直长不大的年轻人,或许家长们需要警醒和反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包办过多,是否把孩子保护得过于严密,是否只一味关注孩子的 学习、考试、升学,而忽略了孩子精神层面的成长?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们也应扪 心自问:是否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帮助学生实现 成长、成才? (紧迫性分析。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的青年精神,面对不愿长大或一直长不 大的年轻人,家长和老师需要警醒、反思。) ⑨当然,对于那些一时长不大的年轻人,我们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拿出足够的爱 心和耐心,引领他们成长,帮他们卸掉思想上的包袱,并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陷阱、绊脚 石。对于拥有无限未来的年轻人来说,走得慢一些无所谓,但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倒 退。于年轻人而言,身体应当追求年轻健康,精神应当追求成熟精进。倘若一味不愿长 大、拒绝成长,最悲哀的结果,或许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尚未长大,却已老去。 (警告勉励,指明道路。) 来源:2019 年 09 月 23 日《中国教育报》 【时代警语】 年轻人不够成熟并不可怕,毕竟谁都有过青涩、懵懂的人生阶段,但抗拒成长、不 愿长大——假如这的确是一些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甚至顽固心态的话,则值得忧虑;假如 这种心理具备一定普遍性,甚至已升级为某种“亚文化”,则更值得担忧。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或许还有人会说,一些年轻人嚷嚷着“不想长大”,不过是 矫情一下—— 这 道出了部分真相,但必须 的是, 等“晚熟”现象,的确是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某种 常见“症候”。 A.偶然 虽然 直面 不想长大、缺乏责任心、抗拒成长和使命感 B.偶然 固然 正视 不想长大、抗拒成长、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 C.偶尔 固然 正视 不想长大、抗拒成长、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 D.偶尔 虽然 直面 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想长大、抗拒成长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针对当下年轻人“晚熟”,部分年轻人不愿长大、拒绝成长的现象,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小短文,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是什么让“90”后不想长大 最近,韩国 SBS 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我家的熊孩子》在各大社交平台很有存在 感。虽然节目标题说的是“熊孩子”的生活,但参加节目的艺人平均年龄段都在 30 岁 左右。现代年轻人晚熟的话题,因此再次引发关注。 第一批 00 后已经成年,而第一批 90 后马上就要到而立之年。从年龄看,至少 90 后早已经是青年了。但是,在时下的生活中,特别在社交媒体上,“少年感”成了高频 词。这从近些年成年人喊着过儿童节的现象中能够看见端倪。到底是什么让 90 后“不 想长大”,或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囿于现代社会学制的延长,读了研究生的年轻 人步入社会就在二十四五岁了,他们独当一面的年龄确实在推迟。同样是 18 岁,在 30 年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但在今天,18 岁的年轻人多数都还是被父母呵护的大 学生。这种整体年龄认知和社会运行节奏的改变,自然让年轻人的“少年感”延长到青 年阶段。还应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年轻文化是主流,不仅商家刻意讨好年轻人,整个互联 网文化也对年轻人宠爱有加。这种社会环境自然逼迫人们保持“少年感”。在传统社会, 年龄象征着经验和资历,而到了现在,年龄则意味着被淘汰和歧视。正因为整个社会都 更加推崇乃至讨好年轻人,所以,即便一些人早已不是少年,却刻意保持一种年轻的 “人设”。某种程度上说,“装嫩”成了一种刚需。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也约束了年轻人该有的成长。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的是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它主要指现代日本失去上进心和消费欲望的年轻 人变得越来越多,他们不自觉地退缩到“低欲望”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主动逃避了该承 担的责任和该扮演的角色。一部分年轻人的自我心理认知与实际年龄产生矛盾,与此不 无关系。 放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在高房价和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体系中,越来越多 的年轻人更专注于自我。他们不再热衷于买房和买车等高消费,推迟结婚和生育,甚至 主动调低生活目标,而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个人的喜好之中,同时不自觉地为自己涂抹上 一层“我还是宝宝”的保护色。 另外,城镇化的发展,物质上的进步,也造就了一批不想长大的“宝宝”。比如, 部分年轻人买房可以掏空 6 个钱包,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是这种过度保护和物 质上的宽松状态,令部分年轻人的心态停留在需要保护的“少年”状态。 在世界范围内,这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心理学家王浩威在《晚熟时代》中就引用 了美国社会学家所提到的一个概念:“成年涌现期”。它是指那些已经离开了儿童和青 少年阶段的依赖,却还没办法承受成年期应有责任感的人。而这个阶段介于青少年和真 正的成年之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的群体。 对于这个群体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首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 生道路、生活方式,也是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进步的一种产物,他们更多需要的不是担心 而是信任。因此,对这一群体不必过于忧心忡忡,甚至急于为他们贴上负面标签。但另 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当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长大,确实也不容 忽视。这不仅需要家庭重新思考丰裕物质条件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如克制“不知节制 的疼爱”,大的社会运行机制,也应为年轻人留足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比如避免阶层固化,建立更开放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更多可以担责、成长的渠道。 来源:2019 年 09 月 18 日 《中国青年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