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从 2019 年高考作文看 2020 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2019 年高考语文作文包括全国卷 3 道,北京卷 2 道,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
浙江卷各 1 道,共计 9 道作文题。研究这 9 道作文题的逻辑关系,“‘小我’‘大我’两
概念,两两相遇三关系”即是最简明的概括。“小我”即个人、个体,“大我”即集体、
国家,这是 9 道作文题所体现的两个概念;三种关系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小
我”与“小我”的关系,“大我”与“大我”的关系。弄清楚两个概念,协调好三种关
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1.“小我”。全国卷Ⅰ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此道
作文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考生理解劳动、尊重劳动,认识到“劳
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从而愿意劳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们应
该通过“劳动”和“奋斗”让“小我”变得更为优秀,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即“大我”的
发展。
2.“大我”。北京卷第①道作文题揭示了一个规律:每逢关键时刻,“文明的韧性”
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材料中对写作角度从“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
术、社会生活”等几方面来要求,是站在“中国”这个“大我”上来设置的。文体要求
为议论文,其实就是启发青年学生通过从历史变迁等角度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分析议
论,认识到“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韧性”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指
导中国这个“大我”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退却、不放弃。“外柔内刚”的“文明的韧
性”能够帮助“大我”走出困境、度过危机,从而变得更为文明、富强、繁荣、昌盛。
3.“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如全国卷Ⅱ、天津卷和北京卷第②道题都有所表现。
全国卷Ⅱ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在 1919 年 5 月 4 日的学生集会上、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2049 年 9 月 30 日面对评选出的
“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这五种情境中任选一个,相应地写一份演讲稿、家信、给同学的
信、观后感、慰问信。表面看来,这都是“小我”与“小我”的交流,但在两者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大我”这个背景,体现“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的精神。考生需
要了解“大我”在历史变迁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并且明白在关键时刻青年学生要挺身
而出,勇于担当——爱国、建国、报国、强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学生
在“大我”的发展中都要奋勇接棒,努力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天津卷选择了三则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材料,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小我”与“大我”
的关系,感受爱国信念引领新时代青年继续努力奋斗的重要意义。
北京卷第②道题将时间点设置在 2019 年,将“小我”的成长放置于“大我”的历
史进程中,以五四运动和“国庆”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其自觉承担起时代责
任感和使命感。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考生更易联系实际,化大为小,写出真情
实感。
4.“小我”与“小我”的关系。全国卷Ⅲ作文题以漫画为材料,场景设置为高中学
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以老师充满深情的告别语为切入点,触发高三学子的情感共鸣,
引导青年学生尊师爱师,感悟师恩师德。这道作文题体现的是师生关系,即“小我”与
“小我”的关系,但尊师重教实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会推动“大我”
的发展与进步。江苏卷以“水”与“盐”打比方,由物的“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启发
“事”与“人”的“和而不同”,引导青年考生处理好“小我”与“小我”的关系,为
个人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5.“大我”与“大我”的关系。上海卷的作文题看似体现的是“小我”的个体感受,
通过倾听和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来寻找“中国味”,实则是在启发考生,接
触和了解更多的中国以外的“大我”,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019 年的高考作文是 2020 年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的风向标,以此为鉴,针对于 2020
年作文备考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时事热点,加强纵横积累
学生进行素材积累时不能只是简单记忆人物素材,更应关注时事即关注“大我”。
关注“大我”要求学生要有纵向意识。从 2019 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来看,学生不仅要
关注当年的事实,还要联系曾经的历史转折点,预测今后的历史发展方向。高考是为国选材的考试,高三学子将来会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要把握历史脉搏,明确责任
担当。
关注时事,要求学生要有横向联系的意识。例如 2019 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是五四
运动 100 周年、建国 70 周年,因此学生应特别关注高考当年的重要事件。之后的备考
中,学生要特别关注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关之年;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2022 年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 20 次全国代表大会。
2.加强语言思维,杜绝宿构套作
2019 年高考结束之后,不少教辅机构和老师称自己压中试题,其实除全国卷Ⅲ与浙
江卷的作文题之外,大多数师生对于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及北京卷等作文题基本都做过
相应的积累和训练,但模式化的训练只会导致考场上模式化作文的大量出现,以及缺乏
新意之作的泛滥。并且 2019 年高考作文对于热点事件的命题不同于以往直接考查考生
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而是设置特殊的情境、特殊的文体来考查,这样加强了对考生语言
表达能力与思维的考查。特别是上海卷、浙江卷、江苏卷的作文题对考生语言和思维的
要求更高。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语言的表达与
应用,关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今后作文教学与备考的一个重要方向。
3.重视传统文化,导航青年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小我”的德育、教育,但有些传统在当今社会中渐渐被忽视
甚至受到质疑,如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全国卷Ⅲ的作文题“尊
师重教,师生情长”、江苏卷的作文题“和而不同”,都属于该范畴的话题。特别是全国
卷Ⅲ作文题所体现的“师生情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好品德,但现今,社会、
家长甚至学生误解教师的现象屡屡发生,师生关系紧张也已司空见惯,这道作文题引导
考生尊师重教。因此,在今后作文备考中,学生应重视现实中被人们渐渐遗忘的一些传
统美德,将其联系现实加以训练。
4.强化应用文体,明确文体特征
9 道作文试题中,全国卷Ⅰ、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文体要求均为应用文;北京卷明确
提出文体要求为议论文和记叙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立足单元教学,强化
学生文体意识,而不能仅仅只教课文。2019 年高考中出现的演讲稿、慰问信、读后感等应用文体,在 2020 复习备考中也不容忽视。
总之,作文教学与备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考生平时要重视读
写结合。应试教学只能解决一些浅层次的表象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
主动思考,这样才能使他们渐渐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