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 抓重点句子,吃透比喻义 —— 浅谈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沿袭了一贯的命题方式 ——“接地气”,不追求“高大上”,
着眼于小认知。从 2018 年的作文主题“语言现象”,到 2019 年的作文主题“五味调和”,
江苏高考作文题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让考生有话说,有事叙,当得起文化大省这
一名片。
【试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
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
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对于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该如何审题立意?
一、如何抓作文题中的重点句子
1.须知一道材料作文题的语意重点大多在材料的后半部分,材料的前部分内容一般
只是前奏或者是“药引子”。例如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材料算上标点共有 60 个字,
逐字来看,前两个句子非常简单,考生几乎一看就可明白其含意。“水加水还是水,盐
加盐还是盐”的言下之意就是万物各有各的特性,只是个体自身能量单纯相加,不会发
生质的改变。这句话引申出来的含意可以是“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精
通”。所以人活在社会群体中,需要与他人合作。于是“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
呈”便顺承而出。其他地区高考作文题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 2017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用的是这样一则材料:“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
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在这则材料中,到底是“乐于接受”重要还是“不以为
然”重要呢?从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自我奋斗的价值两个方面来看,当然应该是“有的人
则不以为然”才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以,一道材料作文题的语意重点大多在材
料的后半部分。2.命题者自有他的逻辑,自有他的思路,考生需要顺着命题者的思路,不能无方向、
没有逻辑地去创新。有的考生颠倒了江苏作文材料的逻辑顺序,把两个本为对比关系的
句子,作了颠倒排列。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中摘出一个“和”字,又根据“水
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句话,最后确定“和而不同”是整个材料的核心立意。
这就偏离了命题者出题的宗旨,其实,命题者用这则材料的真正目的是取它的比喻义。
二、如何吃透作文材料中的比喻义
考生如何吃透作文材料中的比喻义?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一个人如何才能做成
功一件事”这个角度去思考。高考作文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最后一课,命题者必定会选择
对考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材料。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表面在说“五味调和”,隐喻的却是“做人”,这两者的确有
许多相通之处。“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字面含意非常简单——
只有将味道适当搭配,才能五味调和,精彩纷呈。引申含意——做人应兼收并蓄、取长
补短,合作才能双赢。这就是 2019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核心立意。这个立意能够引导
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角关注社会”。可以
说这一立意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考生来说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所以江苏卷的这道作文
题自然是一道好题。
三、如何找故事或编故事
前文说到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命题者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创新。高考作文本质
上是一种创作,既然是创作,自然是允许编故事的,事实上大多数优秀的考场记叙文的
故事情节亦是编纂出来的。所以对高中考生而言,学习编故事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
里有个前提,什么是合理的编纂故事,其标准就是看生活中是否有存在的可能。电影电
视大家都爱看,里面的故事也不是编剧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实都有生活基础。总之,编
纂故事应以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为根基,所以学生需要观察生活。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建
议学生有时间多去菜市场,一个菜市场就是一扇窗,能看到人间百态、市井风情。
江苏卷这道作文题的记叙文构思空间非常广阔。考生可以在“做人应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合作双赢”这个核心立意的统领下,叙写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亲情故事。考生可
以写某一个节假日,妈妈想要去逛街,“我”想去看电影,争执不下的时候,爸爸提议
去旅行,最好去名人故里,比如去孔子故里曲阜旅行,既看了风景,又长了知识。最后
考生可点题——家庭成员有不同见解时,应兼收并蓄,合作双赢。此外,享受亲情的方
式不只是旅行,一家人在节假日去社会福利机构做义工也是很好的记叙文构思选择。在
福利机构献爱心的过程中,考生可以着力描写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细节,记录自己
的思想感悟。视角转到班级,故事也不会少。现在的学生,个性都比较鲜明、张扬,由
此带来的冲突自然常见。如通过运动会、元旦晚会、远足踏青这些重大活动都可以表现
“做人应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合作双赢”这个主题的生动有趣的记叙文。
江苏卷高考作文主题从 2017 年的“车”到 2018 年的“语言”,再到今年的“百味
纷呈”,可以看出江苏卷作文命题有两个特点:选材简单,都是普通的生活现象,不给
考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命题者命题的出发点是想让考生写出作文材料背后的隐喻义,
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笔者预测 2020 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取自生活中的某一
现象。所以考生无需猜题押题,只要多关注生活,偶尔去小区周围的菜市场走一走,也
能写出生动的记叙文。
【优秀记叙文示例】
有时“痴呆些”蛮好
仇玲丽
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大概也尝尽了世间百味,酸甜苦辣咸,真是苦乐参半。
今年家里添了个小孙女,儿子两口工作挺忙,我们老两口就帮着他们带孩子。儿媳
是白领,什么事都比较讲究,老伴帮她带孩子,她总是不满意。孩子哭了不让抱,说抱
多了会依赖性强;大人不能亲孩子,因为会细菌感染;每天奶奶给孩子穿的衣服她也不
满意……就这样,家里每天都是两个女人为了孩子吵闹不断。
今天一大早我就借口去买菜,远离这些聒噪。本想买条野生的草鱼,做个鲜鱼汤给
家里的婆媳两个去去火。来到菜场外的一家地摊,看到围着很多人,我想鱼肯定新鲜,
很多人光顾的地方肯定差不了。这家摊子是专门卖鱼的,摊子前摆着三个大盆,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手拿网兜捞鱼。“大爷,您的两条,媳妇,给大爷称一下。”男子说完递给
旁边的女人。“好的,三斤,24 块!”女人把鱼装进袋子递给身后的老者。坐在后面的
老者,专门杀鱼,动作娴熟,先用棍子把活鱼打晕,然后剖肚去内脏,最后刮鳞,把鱼
洗干净装袋递给在一旁等候的顾客。老者基本没有言语,只是喜欢憨厚的笑。
引起我兴趣的是这家三口人的分工:妈妈,儿子,儿媳妇三人流水作业,忙而不乱。
年轻力壮的是儿子,瘦高挑子,口齿伶俐,精明能干,吆喝叫卖,捞鱼;年轻一点的女
人是儿媳妇,负责称重,脑子灵活,像会计一样算账利索,干练,负责收钱;那位老人
是婆婆,就专门负责把鱼收拾干净。一家人搭配和谐,生意红红火火。
我让男子给我挑了几条,给女人过了秤,把钱付了。在老人家帮我收拾鱼的当儿,
我开玩笑问了她一句:“大姐,你能不能跟你儿媳妇换个工种?”只见她很淡定地头也
不抬地笑着回答我:“不能,我老年痴呆,认不得钱了啊!只能做点简单的事情了。”
邻座的摊主跟着补了句,“她老年痴呆厉害呢,只能坐着,收拾收拾鱼。”卖鱼的,买鱼
的,旁观的一起笑了,我也笑了。
老人老年痴呆了,其实她比谁都聪明!让媳妇管钱,自己做最辛苦的事,相处和睦。
世间最不好处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酸甜苦辣咸,最难调和。这个婆婆把酸甜苦辣
咸自己尝了,最后有了家庭的和谐共甜,万事皆此理。想到这里,我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我要回去把这大姐的故事讲给老伴听,老人有时候“痴呆些”就蛮好。
【点评】
近几年江苏的优秀高考记叙文大多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味。记叙文就应该书写普通
人的普通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篇作文切题非常准,作者紧扣一家人的亲
密合作、各司其职来叙述事情。看似闲谈,实则全无虚笔,句句指向文题核心 —— 兼
收并蓄,合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