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 阅读写作导写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阅读与写作: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 阅读写作导写练

ID:349055

大小:63.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与写作: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新生事物”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 类社会发现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如果没有新生事物的推动,人类社会必将停滞不前,直 到被自然规律“风化”。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适应新环 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最终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推力。可 以说,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强大推动力一路前行的,我们对待新生事 物不能谈虎色变,应该积极拥抱新生事物,并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与时 俱进。 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 (题目即论点,简洁明了。) 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只有拥抱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一起成 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开篇点题,用古诗句引出新生事物的话题。) ②所谓新生事物,就是那些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事物,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因为克服了旧事物中腐朽落后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 的因素,所以具有远大前途和未来。新生事物出现之初,并不容易崭露头角。但是,“任 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 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论述新生事物的内涵及其特点。) ③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这 70 年,何尝不是一部与新生事物同行、和新生事物一起成 长的历史?社会主义中国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发展迸发出活力。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场“第二次革命” 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让中国焕发青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 们实行“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开创出一条光明大道。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再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产业扶贫中的“公司+ 合作社”,到城市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再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 ⑤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积极地拥抱新生事物,与新生事物同行,什么时候就能站在 时代的前列,并且大踏步地向前。如今,中国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长 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生事 物,接纳新生事物,与新生事物同生共长。 (重要性分析。论述新中国成立 70 年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重要性。) 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顺应了人类发展的规律,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新生事物一起成 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倾注满腔热情,善于发现和培育新生事物;需要保持包容开放的 心态,去接受新生事物一时的不足与不成熟;需要树立学习创新的精神,融入新生事物 的发展变化中去。 (现实性分析。论述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意义及应持的态度。) 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深刻指出 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既 保持定力和自信,又注重锐意改革、激励创新,我们一定能不断创造新成就、开辟新境 界,为中国赢得璀璨未来。 (照应开头,展望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时代警语】 在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倾注满腔热情,善于发现和培育新生事 物;需要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生事物一时的不足与不成熟;需要树立学习创 新的精神,融入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下列文段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中国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长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 力量,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持续不断地接纳新生事物,探索新生事物,与新生 事物同生共长。 A.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连绵不断地探索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与新生 事物同生共长。 B.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连绵不断地探索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与新生 事物同生共长。 C.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与新生 事物同生共长。 D.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持续不断地接纳新生事物,探索新生事物,与新生 事物同生共长。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在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倾注满腔热情,善于发现和培育新生事 物;需要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生事物一时的不足与不成熟;需要树立学习创 新的精神,融入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 读完上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试写一段文字,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与新 生事物一起成长”需要怎样的态度。不少于 300 字。【相关链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创新。中华谚语包含着鼓励创新的丰 富内涵,从中我们可感受认识到创新的中国。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没有停止各种创新的脚步。中国早在远古时代就积极推行社会 治理的革弊创新。《魏书·李彪列传》云:“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革弊创新者, 先皇之志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有关创新的箴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句出自《礼记·大学》,本刻写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 铭文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 但引申开来,从勤于省身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这显然是 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不断创新。后来这句话就成了古代治政的一句谚语。 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不被别人“卡脖子”。所谓“自 有自便,自创自立”,无论是寻常使用的东西,还是尖端科技,我们自己拥有了,使用 时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傲立于世。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焕然一新”,无 不是聚焦于一个“变”字。上古就有至理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该句出自 《周易·系辞下》,当我们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就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创新。 变革后,事物的发展就会顺畅。事物发展顺畅了,必然就可以长久发展下去。如果我们 面临变革而固守旧有,势必会落后。“不日新者必日退。”这种“变”是新旧事物的更替, 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创新之路充满荆棘。所谓“新房子易造,旧房子难修”,新房子只管造,相对 容易,旧房子既要拆,还要修,程序复杂,相对繁难,比喻改造、改革难度大。创新必 然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与风险,我们要不畏艰险,“别因河深不渡河”,不要被苦难吓倒, 要敢于迎难而上。“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不吃苦中苦,难得惊人艺”“不吃苦中 苦,难攀高上高”,不下苦功,就不会取得突出成就。我们必须有勇气打破旧的条条框 框,打破旧的思想禁锢,才能创造出新生事物,焕发无限的活力。“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新轨不立,旧轨不倒”“不破不立”。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 者在教化”,使天下达到治理有序的关键是人才,使有志之人成为人才的关键是教育。 我们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新人才往往具有特殊的气质,对世界充满好 奇,对探索真理充满激情,真可谓“不痴不迷,成不了好演员”。创新人才往往具有创 新思维。“做事不用脑,费力不讨好”,告诫人做事要多动脑筋找巧办法,讲求效益。“巧 妙自在人心”,任何的灵巧奇妙都源于人的思维。而创新思维表现在一个“智”上。“力 大胜一人,智多胜千军”,智慧的力量胜过一切。“力敌不如智取”,凭力量取胜不如用 智谋取胜。“力举千斤,智举万斤”,智慧的力量大。“做事要得巧,一是动手早,二是 多动脑”,做事要顺当就得提早动手,多动脑筋。 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歹不得好,不拙不得巧”,做事总有个由坏变好,由笨变 巧的过程。创新过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古代工匠往往通过不断“切磋琢磨”才能有所 创新。“切磋琢磨”,原表示加工雕琢器物,包括骨、象牙、玉器、石器等。根据材质的 不同,要运用不同的雕刻技艺,这就是“切”“磋”“琢”“磨”四种技法。《尔雅·释 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晋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 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从中显示出雕工技艺之妙、之 精,而创新之精神必体现于其中。“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古代传统工匠会投入毕 生的时间和精力将一门手艺做到极致。“艺多思,艺不精,专攻一艺可成名”“宁闹一艺 精,不闹百艺会”。有时创新意味着变通,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变通之际,间不容发”, 实行变通的时候,时间紧迫,一分一秒也不容延误。 创新方法、手段、工具很重要。清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通过学习 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 彼之道,还之彼身。这句话体现了魏源革新的思想,其实质在于认识到了“技”之大用, 到现在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不断地改 革创新,使国强、使民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谚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从事 生产斗争与自然斗争的传统经验,人们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 断提高产量。“土改人翻身,改土地翻身。赖地得改良,也是米粮仓。赖地怕好汉,好地怕懒汉”,这是在土地改革时期流行的一条农谚。土改除了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 制政策外,还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推进创新改革。要实现全面增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积极地进行土壤改良。这条农谚生动地说明对土地进行改良后, 如果农民勤劳耕作,就可以让贫瘠的田地变成米粮仓。农具的改革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 重要手段,农民也用最质朴的谚语说出“要想干的巧,农具改革好”。 新时代,内含创新的谚语涉及领域广泛,大到国家尖端技术、治国理政,小到日常 器用、饮食起居。这类谚语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表达技巧,它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 语言形式,广泛流传于全社会中,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以创新之启迪、创新之鼓 励。将这些谚语联系起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国家创新之图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