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预测:精准扶贫、脱贫(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13 年 11 月,领导人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
准扶贫”概念。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常常围绕社会热点,紧跟时代主题。而今年是脱
贫攻坚决胜年,我们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关于这方面的素材我们必须认真准备,重点
掌握。
【主题解读】
一、精准扶贫
重在“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
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变
“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二、脱贫
脱贫攻坚战寄托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浸润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深沉情怀。乡村兴则国家兴。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
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领导人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
家。”以奋斗姿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不负好春光,功到秋华实。汗水孕育果实,
辛劳换来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40 年的接续奋斗,让 7 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创
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只有奋斗一个路径。
乡村振兴绝不是指粮食丰收或村容村貌等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
伟目标,必须要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效果,光是扶贫还不够,要从根
本上改变贫穷,既要改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还要加强科技、教育等长期性的投入和
改变。
三、精神脱贫
1、“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
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
素质。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容易返贫。如果扶贫不
扶智,就会缺乏知识、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
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
滋生贫困的土壤。
2、“志智双扶”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
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
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比如海南组建
10 支“脱贫攻坚文艺轻骑队”深入重点贫困村,用琼剧、山歌、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
乐见的艺术形式,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据为证】
1.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8 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 100 人脱贫,就有 70
多人来自中国。
2.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 9899 万人减少到 600 多万人,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规模都在 1000 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
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3. 2019 年,全国将有 340 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 多万人实现脱贫。
4. 7 年多来,280 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700 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用生命兑
现党旗下的誓言。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大学教授、县委书记、县长,也有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退伍老兵……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
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5.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
标的发展中国家。
【名言佳句】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2.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3.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4.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
了,国家就安宁了。)
5.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汔:读 qì,接近。老百姓太劳苦,
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6.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7.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汉•司马迁
8.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9.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忧济:忧虑救
济;元元:百姓。意谓高尚的人不自私自利,他所担忧的是人民大众。)
10.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通达事理的人什么
事都能做,可以为关爱苍生而忘记自己的利益。)
1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白居易(四垠:
四边。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百姓们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
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13.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板桥(在衙署里躺卧休息,听到窗外清风吹动着竹子,好像是贫苦老百姓的呜咽之
声;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14.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对百姓的关心愈
深切,为他们考虑得就愈周密。)
15.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宋•陆游(我现在成了普通的老百姓,
已经没有什么责任了,然而一见到路上流浪的饥民,仍然要心生同情。)
16. 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明•郭登(只要四海都歌舞升平、安
居乐业,我在甘州纵使清贫也是快乐的。)
17.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18.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19. 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
20.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21.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
22.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精彩段落】
1.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只要自强而不息、自立而不馁,摒弃“等靠要”
的思想,就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2.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
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
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
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3.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近 14 亿同胞众志成
城,正共同用努力拼搏铸就脱贫攻坚胜利的倒计时,也望眼欲穿,等待着喜讯的降临。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华夏大地的殷切追求,也终究
会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
4. 脱贫攻坚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 2020 年脱贫攻坚战成功收官之后,
等待我们的还有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只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我
们就永不停歇,继续朝着人民的美好向往前进。5. 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谁都不能否认,
今天的中国,回答了“谁能使中国长治久安”。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贡献了减
贫脱贫的中国智慧。
6.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
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
7.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变的是内心的执着和坚定。旌旗猎猎、击鼓催征,需
要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历史已经铸就,历史正在创造,历史将铭记我们这一代
人的奋斗与坚毅。行动起来,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作文题】
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
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最糟糕的贫困, 莫过
于智力贫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
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
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范文展示】
扶贫=扶志+扶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
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
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
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
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
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
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
“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
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
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
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
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
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
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
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
所以,“扶贫=扶志+扶智”,物质上的“扶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志”和“扶
智”才是关键。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
的信心。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
的代际传递。“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
人口实现脱贫,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