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写作课:“尽孝”与“尽育”【名师解题+写作指导+学生样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名师写作课:“尽孝”与“尽育”【名师解题+写作指导+学生样文】 01 高考押题作文 适用地区:全国卷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父母对孩子的爱,源于我们不怀抱过高期望,源于我们不在子女身上修复自己的失 败和不足。 ——【英国】艾伦·麦克法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02 名师解题 读懂材料 两则作文材料,第一则选自《论语》,“色难”,即“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 的”。它暴露了一个古今皆是的问题,子女在尽孝上只重物质而不重精神。第二则材料 摘取英国的艾伦·麦克法兰的一段话,指出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服从。 它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 03 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此次写作训练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在立意构思方面。有些同学就只论证一方面,不提及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平均用力,在论“孝”和“育”方面,各占半边, 两者没有联系起来。因此,文章的立意品格最终受到局限。当然,有些同学观点立意, 是偏向一方的。但论述过程又是兼顾两方的。这样也是符合要求的。只要论述过程体现 双方关系,就是符合要求的。 材料指向,子女如何正确地尽孝,父母如何正确地尽“育”,以此而进行综合 思考。最佳立意,是在“孝”和“爱”之间找到适切的平衡。 04 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孝顺非形式,养育非绑架》 《用心理解方为爱》 《爱是一座双向的桥》 《伸手与放手》 《松开爱的枷锁》(文后附有考场佳作和名师点评) 05 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1.春节尽孝,不能止于“朋友圈” 除夕刚过,一张“能转走疾病”的“佛系保佑妈妈图”刷爆微信朋友圈,不少人接 力转发为父母祈福,热度之高连画作原作者都始料未及。这位作者辟谣“没有特殊含义。 希望大家过年多陪陪家人,陪伴才是最好的献孝心方式”。 孝在中国被称为百善之首。互联网的发达,为很多人提供了表达孝心情感的新渠道。 “朋友圈”里那些祝福和祈祷,既有国人对父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亲情,也包含了 儿女“难报三春晖”的思念、愧疚、反思……这些情绪的汇聚、发酵,激发起更多孝心 孝行。 在“隔空示孝”的同时应当明白,孝心重在身体力行。曾经,“父母在,不远行”是为孝。时代变迁,今天,拼搏的人往往天各一方,行孝自然不可能囿于此念。从牙牙 学语到奔向社会,子女每成长一步,都意味着离父母更远。成家立业后,父母由天天在 一起相伴的家人,变成了手机通讯录里的名字;儿女对父母的孝也由时时承欢膝下,变 成了一句遥远的问候。陪伴,这种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了很多人难以执念的奢侈品。 2.尽孝也是一种合法权益 2014 年颁布的新《劳动法》,将原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 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规定》有关内容载入法条,明确国有企业职工的直系亲属死亡时,企 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给予职工 1—3 天的丧假,并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在 批准的丧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这里“直系亲属”指的是父母、配偶和子女。古 时候,当父母过世时,子孙和未出阁的女儿需守孝三年,而守孝的过程也有繁杂的礼数, 这是从周礼开始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尽孝、守孝的仪式都 简化了,但在众多地方的民间习俗中,丧礼还是保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的。新《劳动 法》的明文规定,的确成全了现代儿女们的一大孝道。但仔细想想,却发现此中直系亲 属的规定,让许多人处于尴尬的位置。例如儿媳、女婿、孙子等等,不属于直系亲属的 他们,难道不需要参加丧礼、为至亲长者尽孝吗?他们显然不是外人,也有尽孝的义务, 只不过他们的义务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罢了。这也许可以说是法律遗留的一个缺憾。 3、疫情之下,亲子关系别“相爱相杀” 24 小时都呆在一个屋檐下,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孩子的学习方式,亲子关 系冲突容易被放大,从而出现“相爱相杀”的情况。比如,当电子产品成为孩子居家隔 离生活的案头之物,看到孩子无休止地刷屏,不愿意看书学习,如果家长强行制止,就 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以往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学,而今孩子不能去学校,也不能外出和 小伙伴们玩,容易烦躁、不耐烦甚至崩溃、发火,如果家长一句“出去就是送死”,也 会激化矛盾。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经受心理考验,都需要心理处方。尤其对于亲子关系、家庭 教育来说,更需要来自各方的心理干预。 06名言佳句——联想生智 1.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4.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5.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 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6.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 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07 满分范文——名师评点 松开“爱”的枷锁 王尧琴 爱,古往今来人类永久的话题。它为人们所歌颂,所向往,所争论。一句古老的民 族谚语曾说,“爱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可是当我们环顾四周,就会发现,许多的“爱”, 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枷锁”。 在外面,我们总是以礼待人,温文尔雅,可到了家中,从不对外人表露的情绪总是 对着家人肆意发泄,并不顾及他们也会为此而伤心。我们在父母长辈的爱中泡久了,以 致像身处空气之中,便对我们呼吸的“氧气”熟视无睹。 而在许多父母眼中,“养儿防老”几乎是刻进了骨子里。自己是那么“爱”孩子, 为他们遮风挡雨,照顾一切。那自己的孩子,不就应当同样爱自己,听自己的话,做个 “好孩子”吗?于是,有的孩子与他们争执了,有的再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还有的 选择顺从,内心的裂痕却越来越深。 可是爱,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应当从心底里去反馈这份爱, 但更不能以“爱”为由,要求别人“返还”同样的爱。爱不是商品,不能以多寡贵贱来 划分,更不是用来交换的。爱源自于心底,它的本质应当是不求回报,也许会期待着回应,但也仅止于“期待”罢了。 我想,只要是面对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多数人想必都不会连一点点爱都不愿意分 出去的。可若要求别人像你以为自己付出的那样爱自己,那未免强人所难了。先不说各 人对爱的理解不同,自己以为的深爱,在别人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就是这种“索要回报” 的行为,也像“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不爱我”一样无理取闹得有些好笑了。爱情尚 且讲究“看对眼”,别的爱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么? 同样的,“爱”既然是心理活动,就应当从原本的精神上走,而不是只关注物质。 只在物质上去给予一个人,而不去关心他真正的想法,自以为就是所谓“爱”,那么这 “爱”也成了负担,是一种瞒天过海式的自欺欺人,要么就是高傲自负得以为所有人都 和自己一样。“爱”应当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怎样才能给他真正好 的。 让爱回归本源,重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自愿的给予,而不是一种“负担”。松开 “爱”的枷锁,让自己轻盈,别人也同样轻松。 名师阅卷评点 首段,引出论述的话题,即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矛盾和 “枷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出了我们很容易忽略对父母的爱,而父母因为自 己的执念让孩子隔阂愈来愈深。紧承这一矛盾的问题,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接受爱 的同时,要对爱有所反馈和回响,而不是希望有所“返还”。同时,父母子女间的爱, 还应走心,关注彼此的精神世界。最后再次点题,回扣观点,希望自愿的给予,不要成 为彼此之间的“负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