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中学最新作文题:何为时代崇高(高考预测+名师指导+素材范文)
01
高考押题作文
适用地区:全国卷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现实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一些滑稽的味道;
如果你不断放大这种滑稽感,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又有人说,忠实于理
想,这是崇高而又有力的一种感情: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如果自身崇高,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对“崇高”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
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
于 800 字。④不得抄装、套作。
02
名师解题 读懂材料
“什么是崇高”
“有人说,现实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一些滑稽的味道;
如果你不断放大这种滑稽感,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崇
高可以被消解,尤其是一些过于形式主义的流程仪式。当崇高只是流于形式,就像是官
僚的形式主义作风,看似有为,实则不作为,让崇高失去了原来神圣的意义,变质变味。
“又有人说,忠实于理想,这是崇高而又有力的一种感情: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
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自身崇高,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这则材料告诉
我们崇高不被消解的途径:苦难、忠诚、理想、深刻、自身崇高。生而为人,只有当你有自己的理想信仰,经历过人生的风雨,让自己变得优秀而强大,才能让崇高持续而稳
定。坚守自我,才能成就自我,进而守护崇高。
综合两则材料,出题者题图是想引导我们去肯定“内心强大、坚定的意义”。因此立
意其实不会很发散,但选择的切入点可不一样。
03
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①不畏“滑稽”遮“崇高”
②体悟生活,坚守崇高
③生活的仪式感:坚定对崇高的信仰
04
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1、《平凡贵长,崇高在久》2、 《 自 爱 自 强 有 梦 , 最 崇 高 仪 式 感 》 3、 《 理
想 火 炬 , 燃 亮 崇 高 》 4、 《 崇 敬 原 则 , 山 坚 才 高 》 5、 《 打 磨 苦 难 , 铸 就 崇
高 》 ( 文 末 附 满 分 范 文 ) 6、 《 理 想 越 崇 高 , 生 活 就 越 纯 洁 》 7、 《 崇 高 是
一 种 价 值 追 求 和 自 我 超 越 》
05
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时事热点 1:
1951 年,25 岁的于敏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不久,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开始科研生涯。在研制核武器的物理学家中,如果说邓稼先代表“海归”,于敏几
乎是唯一未曾留过洋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
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
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漫漫征途中,于
敏致力于原子弹和氢弹研究的攻坚克难。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经过无数次计算,率领大家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
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究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
案……于敏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于敏是大科学家,而事实上,他给人的印
象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面对国家机密,他能在 28 年的时间里对妻子守口如瓶。有一
天,他们夫妻同乘一辆公共汽车下班回家,妻子惊诧地问他现在在哪里、干什么工作,
于敏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于敏的卧室里是那种特别简陋的铁床,房间不大也没太多东西。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于敏一直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这种境界。“计利当计
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敏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更是一面光彩照人的镜子,他
默默无闻追求科学辉煌的人生经历昭示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和为党为国家勇于牺牲奉献的理想信念,永远不能变。
时 事 热 点 2:
1946 年 8 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
国,1960 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 20 余年。从 1963 年第一次踏进
罗布泊到 1985 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
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
案,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
内的几十次试验。
时 事 热 点 3:
从 1962 年确定研究方向到 1976 年杂交水稻大面积在全国推广,袁隆平的研究过程
整整经历了十二年。这十二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基本上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研
究三第杂交水稻主要是顶着太阳到田里去寻找不育材料,结果老是晒太阳,可谓“火
热”,搞两系和超级杂交水稻研究,主要是掌握不育材料在不同温度中的生长变化,特
别是在阴雨低温中的变化,老是要淋雨,可谓“水深”,正午时分农民都会休息,研究
人员却要在田间,因为那时水稻花开正盛,有利于观察分辨,打雷,刮大风,下大雨的
时候,更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秧苗倒不倒,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对于这一切,
袁隆平的体会是乐在苦中,因为有出好品种的希望,在太阳下,在探亲假城的一切苦和累,就都变成了乐趣。这种生活他一过就是十二年。袁隆平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来形容
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时 事 热 点 4:
你和孔圣是不一样的,你不曾站在高位上俯视众生教化学生;你和孟子也是不一样
的,故你不曾发出“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厉声呐喊;你只是庄子,不同于任何一位
先秦诸子。当他们无法像苏秦那般叱咤国政,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民间传播,令自
己的车辙辗转于士家大族门下时,你手握鱼竿平静地说:“吾将曳尾于涂!”这是真境
界,也是真性情。我时常猜想你那时的模样,是不屑地看着唾手可得的官位,还是为来
人惊扰了水下鱼儿而叹息?你时常奔走在田间小径,和虫鱼对话,看飞鸟留痕,和最普
通的庶民畅谈。看似平凡得没有任何闪光点,你的飘逸情怀却能穿越时空,影响现世。
06
名言佳句——联想生智
1.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孩子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
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3.人都是平庸一辈子,崇高一瞬间。——周国平
4.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爱尔兰]伏尼契
5.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丘
07
满分范文——名师评点
《打磨苦难, 铸 就 崇 高 》
高 三 学 生秦砖汉瓦,经过历史风雨的吹打,成为今世的宝物;林中走兽,因为天敌的追赶,
身体越来越强壮。这世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磨难,磨难也会铸就我们崇高的灵魂。(对
称句式,以秦砖汉瓦、林中走兽引题,亮眼开篇,点出论点。)
阳光下,风雨中,紧闭双眸,内心涌起阵阵激流,不经意间触碰到时光掩盖下却光
芒依旧的崇高,它不是流于模式的仪式流程,是自我,是无我,是灵魂。( 以 诗 化 语
言 , 简 析 对 于 崇 高 的 独 特 理 解 )
是谁,用自己的诗行,盛开在唐繁荣岁月里,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他不曾以卑躯
姿态迎合朝中权贵,不曾让自我之心遭受世俗凌虐,他毅然骑马奔腾,举杯邀月,吟诗
行遍天下间。“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是他至高地位的再现。而如今追名逐利的人
群熙熙攘攘,奴颜婢膝地围绕着利益奔跑,有谁真正认识到内心的宁静,敢于抛弃功名
利禄的纠缠,去寻求真正的自由去畅快,是李白,教会后人自在,宁静与尊严,倾吐遨
游山水的欢乐,那大山一般的胸襟,那大海一般的胸怀,正是世俗之人对崇高的向往与
追求。崇高者,认清自我,放手追求,活得一世潇洒与轻松。( 常 用 素 材 人 物 “李
白 ”, 却 能 重 新 解 构 , 以 凝 练 整 齐 的 句 式 呈 现 细 节 , 边 叙 边 议 , 耳 目 一 新 )
是谁,如天使者,悄悄飘落于凡间,歌唱着善与爱的悠美歌谣。奥斯卡影后,奥黛
丽·赫本不仅有出色的演艺技能,更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她将自己的爱播洒在战火纷飞,
饥贫苦地的国度里,她到过非洲,索马里,中亚等多个国家,去帮助那些失去父母命运
悲惨的儿童。临死前,疼痛中的赫本依旧不能忘怀那些第三世界的儿童。跨越国度与民
族,翻越肤色与语言的爱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崇高,这种自我崇高,惠及他人,将人类
最光辉闪耀的灵魂本性展露世人眼前,是一种无我而揽天下的境界。( 以“奥 黛 丽 赫
本 ”论 证 “苦 难 、 自 我 崇 高 ”的 含 义 , 详 实 有 料 , 却 不 停 滞 于 叙 事 )
是谁,用坚毅的品格,重塑自我命运,绽放幸福的花朵。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
的人,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他以不朽的创作和不屈的人生经历,给世世代代的
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创
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乐》是乐坛的巅峰之作,是人类对光明
和欢乐的伟大赞歌。但他的一生坎坷多难,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使他从 8 岁起就
登台演出。成年后,厄运却突然降临—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的贝多芬受住了这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不幸,用“磨难”铸就了崇高灵魂。( “是 谁 ……”三 个 同 类
素 材 的 运 用 句 段 , 形 式 整 齐 , 层 层 递 进 , 论 述 有 力 )
草长莺飞,杨柳依依,花开花落里,亘古不变的是崇高的情怀,也许是一种自爱抑
或他爱,总能沉淀出人生价值的意义,抬头仰望,崇高如这般美丽而圣洁的姿态。(结
尾 富 有 诗 情 画 意 , 且 蕴 含 深 意 哲 理 , 升 华 点 题 )
名师阅卷评点
本文以秦砖汉瓦、林中走兽引出本文的观点:磨难铸就崇高灵魂;采用并列式结构,
用李白、奥黛丽·赫本、贝多芬的事例证明观点。三个事例使用准确,说服力强,从不
同方面证明磨难与崇高之间的关系。文章以诗化的语言进行结尾,满怀一种昂扬的情怀,
让人读来有美不胜收之感。总之,本文层次清晰,论证充分,是一篇典型的考场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