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考押题:如何写人间画意(名师解读+写作指导+满分范文)
01
高考押题作文
适用地区:全国卷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它的树木栽植,不
仅是为了绿化,更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
乃模拟枯木竹石图。如果去掉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一园景色顿减。因为画意,园中才
有了风花雪月,光景常新。
对于生活中的“画意”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
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02
名师解题 读懂材料
本则材料以中国园林为引子,引出谈论的核心关键词“画意”。本题在审题上设置
了一定的难度,考生必须透过材料理解“画意”的具体指向,才能根据要求展开对“画
意”的思考。
那么材料中的“画意”具体指什么呢?审题时,一定要句句剖析!“中国园林是由
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中的关键词是“综合艺术品”,可以
特别关注“艺术品”三个字。“它的树木栽植,不仅是为了绿化,更要具有画意”本句直接点出了“画意”,因
此我们可以根据“绿化”来理解“画意”的具体指向之一可以是:比绿化更进一层的概
念——比如审美体验或者艺术美;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本
句是对前一句的具体解释,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将“画意”理解为对审美体验或者艺术美
的追求,是准确的;
同时“乃模拟枯木竹石图”再次证明,中国园林的设计的的确确追求艺术的美感;
“如果去掉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一园景色顿减”此句说明对“画意”的追求可以
反作用于中国园林的设计美;
“因为画意,园中才有了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此句同样指向“画意”的作用:给
园林添彩,给生活添美。
03
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因为作文的出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所以本则作文材料虽然在审题上设置
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出卷老师的意图仍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引导考生发现生活中的
“画意”,引导考生树立“生活琐碎,但万物可爱,人间值得”的正向价值观念,其实
就是在考查考生对生活的态度。所以立意上一定是指向对“画意”的肯定,即对在生活
中追求艺术美的肯定。
04
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1. 画意让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2. 追寻画意,不负生活
3. 让生活充满画意
4. 生活中的艺术美
5. 洒满画意的人间值得6. 我来人间一趟,我要享受画意
05
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1.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 3 集《长大》: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云南
乡村,漭水中学的留守儿童,他们中只有一半人有机会高考,走出大山,另一小部分是
留下来,成为大山新的守护者,对他们而言,诗歌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效用。而事实却如
《长大》这集讲述人王耀庆说的那般:“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可以改
变一个人。”诗歌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成为了孩子们描绘内心声音的方式,让他们望向
更远的地方。
2.李子柒:把岁月过得静好模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瓢饮一箪食,是这位 90
后姑娘每天的生活状态。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李子柒却总能过成一首诗、一幅画。仿
若一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带有明显的李子柒的个性
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
3.20 世纪 50 年代,梁思成曾坚决反对拆除北京城墙,但事与愿违,城墙还是被拆
除了,传统建筑之美毁于一旦。 1991 年,陈从周先生坚决反对因地铁建设拆除徐家汇
藏书楼。如今藏书楼成为上海的文化符号之一。
4.1917 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芙来的男用小便池(名为《泉》,并将其匿名送到美
国独立艺术家协会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这一事件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 程碑式的事件。
他说,现成品可以是艺术品,相反,艺 术品也可以成为日常用品。每一位艺术家在个
人平 时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去追求和发现各种艺术美的形 式,从素材和灵感的角度
来挑选最完美的形式来强化 艺术美的表现力,如此才能让艺术的形式广泛、丰富并得
到发展。
5.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凡•德罗 的代表作品,建成于(929 年,博
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 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影响深远。建筑师 密斯认为,
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 逐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 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 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
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 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06
名言佳句——联想生智
1. 生之享受包括许多东西:我们本身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树木、
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都足以称为享受;此外又
有诗歌、艺术、沉思、友情、谈天、读书等的享受,后者的这些都是心灵交
流的不同表现。这许多享受中,有些享受是易见的,如食物的享受,社交 宴
会或家庭团 聚的欢乐,风和日暖时春天的野游;另外一些较不明显的,则为
诗歌、艺术和沉思等享受。——林语堂
2. 把生活看作一门艺术的人,想不幸福都难,痛苦灾难在他的眼中都是色彩。
3. 真实地表现自然,却仍然充满艺术的美。——丘吉尔
4. 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艺术的目标正是给生活某种形式。——
罗曼-罗兰
5. 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6.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雪
莱
7. 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毛姆
07
满分范文——名师评点
我来人间一趟,我要享受画意
(化用海子诗歌《夏天的太阳》中的“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诗意的标
题紧扣材料的话题)
奥斯卡获奖电影《寄生虫》导演奉俊昊说:“人生活在社会上,理应和谐共生;然
而现实往往否定这种自然状态,走投无路的人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寄生虫。”的确这就是生活本真,这个世界有太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小人物,他们都曾努力改变生活,
可生活并不会马上对所有人展现天使的一面。(以《寄生虫》电影开篇,写出生活的可
憎)
她可能就是在地铁崩溃大哭的母亲,因为害怕回家大哭吓到孩子;他可能就是骑单
车逆行被交警拦下而大哭的小伙,因为不堪工作的强压;他可能就是现在大火的网剧
《我是余欢水》中的那个中年男人“余欢水”,在人生泥淖中触底后反弹“上天”……
(以面例展开,具体表现生活的灰暗、真实)
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让人崩溃的猝不及防。可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我们才更应该
学会享受生活的画意,才能不负来这人间一趟。(本段过渡,点题,正因为生活真实,
才更要享受画意,展示出考生积极向上的风貌)
它可以是对大自然美好馈赠的享受。享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春天,享
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夏天,享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
霜枝”的秋天,享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冬天。享受苏轼笔下“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不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不辜负吗?(面例论证分论
点:生活的画意可以是大自然的美好)
画意也可以是对生活苦难的豁达超脱。正如范希文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对被贬的旷达,史铁生写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表达对 21 岁的年纪忽的残废了双腿的淡然,李子柒用短
视频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方式表达对多舛命运的反抗。正所谓“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
之以歌 ”。(面例论证分论点:生活的画意可以是对生活苦难的乐观态度)
当然,再多舛的命运也不可能永远布满苦难的乌云,它总有“连暗花明又一村”的
光亮时刻。它可以是考试失利时同学一张鼓励的纸条,它可以是做错事时父母温柔的教
诲,它可以是重压之时老师的一个拥抱……(面例论证分论点:生活的画意可以是苦难
后的人间温暖)
因此享受生活的画意,其实是享受世界给予的一切,无论是大自然的美好,还是生
活的重压,还是重压以后的温暖,这所有的一切才组合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总结
上文,深化思想,原来生活的画意囊括了生活的一切)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件综合艺术品呢?我来人间一趟,怎能不享受生活的画意呢?
(扣回作文材料,点题)
名师阅卷评点
本文的特点是观点鲜明,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结构上层层推进,从生活的画意
“可以是大自然的美好”“可以是生活的苦难”“可以是苦难中的温暖”三个角度切入,
最后深化至生活的画意其实是生活中的一切,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作者的思维没有被
束缚反而是跳出了桎梏。从而在从文章的深度与高度考量,本文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