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名师写作指津:李子柒--网红经济VS中华文化(写作技法+备考策略)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全国名校名师写作指津:李子柒--网红经济VS中华文化(写作技法+备考策略)

ID:349166

大小:674.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全国名校名师写作指津:李子柒--网红经济 VS 中华文化(写作技法+备考策略) 壹 [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近日,四川绵阳 90 后姑娘李子柒因其打造的“中国式田园生活”系列视频在国 内外媒体走红。从手工阿胶、桂花酿造、腊味合蒸到文房四宝、手工造纸,中华民族 上千年的美食文化与传统工艺被李子柒一一呈现。 有人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中国“文化输出”典范,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 体现了文化自信;也有人认为,作品呈现了传统农耕文明和田园生活,这是回归田园, 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回归。另外,有人质疑,李子柒的成功只是“迎合”了一些 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的作品是对中国乡村的过度美化,无法体现出大部分的 真实农村风貌;还有人认为,李子柒的成功是网红经济这种新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商 业运作的结果而已。 针对以上热点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津 “针对以上的热点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从作文材料的提示语,可知这篇 文章的写作呈开放性。不同于 2015 年和 2016 年的高考题。 【2015 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 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 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 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2016 年】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 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 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 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 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 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 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2015 年高考题,简而言之,是对“文如其人否”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文如其 人”,或者“文不如其人”,材料指向二元对立,观点很鲜明。 2016 年高考题,是“针对‘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的看法。选择拥抱,选择 远离,或者保持距离。材料虽多元并存,但观点选择也很鲜明。 而这一则作文材料,是希望学生就“李子柒的热点文化现象”,谈谈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有人认为,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表现”,有人认为,“这不能代表 当下的‘中国文化’”。当然,你也可以不赞成以上所有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 考,秉持自己的观点。毕竟,这一开放型的作文材料,具有全息化的讨论价值,有很多 可以发散的角度。因此,要想立意高远,论证深刻,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可以搭建一个思维支架: 肯定他人观点 —— 概念辨析 —— 原因分析叁01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一、肯定他人观点 首先,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观点,先探讨他人观点的合理性,以及探寻观点提 出的背景。他们认为,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表现。这一观点基于“国外媒体 和民众的热捧”的事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 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 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 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 2019 年 12 月 5 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 735 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 500 万以 上,堪称传奇。 二 、 概 念 辨 析 李子柒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然而, 这是否就意味着“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呢?就此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文化输 出”,一旦作为“输出”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之间 竞逐高下的“冲突”意味。而“李子柒现象”是否与之完全对应呢? 三 、 原 因 分 析 就一个作品而言,视频的制作者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担起 “文化输出”的重任。一个打工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她最原初的愿望,正如她自己 说的,“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无法留在奶奶身边尽孝一直是心中的遗憾。人生最大的愿 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与奶奶一起过上简简单单的农家生活。”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来 改善家庭生活。而恰恰抓住了短视频发展的历史机遇,她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 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效果上看,“无心插柳柳成 荫”,她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 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 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从受众角度看,外国网友为什么会喜欢 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作品?我想,首先是异质文化的吸引。人类天性中都有好奇的因子, 对异质的事物会表现出新奇和探索的欲望。而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会表现波澜不惊,就像老子所说的“日用而不知”,人因为熟悉日常而使感官和思考钝化。这次李子柒走 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的网友通过李子柒造茶、造纸、搞 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活能 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还有,就是思 想、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 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性别 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在 2017 年 5 月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 写道:“2 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 4 万次,按每条素材走 25 步来算,步行约 260 公 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体人最基本的尊重。”对待作品的用心 态度和“工匠精神”,不也是征服每一个人的关键要素吗?种种原因和契机,让这个原 本只是为了能让生活更好一点的女孩,助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这是她意料不到的结果, 是作品和行为的附加值。 02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一、肯定他人观点 也有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并不能代表当下的“中国文化”,李子柒的成功其实是“迎 合”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的作品也是对中国乡村的过度美化。他们的观点, 也基于一个事实:中国过去的农耕社会,很少有《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等篇目 所讴歌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叹息;而现在的新农村 建设,也将一些农村古老而传统的工艺遗产弃如敝屣,渐渐步入了新城镇的洪流之中。 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 美、典雅,甚至是极其辛劳的。 二 、 概 念 辨 析 然而,这不意味着就是对农村生活的“过度美化”。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 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 民俗确定选题。选择用简单记录工艺流程或依附一定的人物故事主线两种方式演绎。 《兰州牛肉面》中记录的兰州牛肉面被誉为“中国面文化的活化石”,工序繁杂考究,对于操作年限和技术要求极高。李子柒历时近两个月向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求教,终于以 “二细”的标准完成了视频录制。资料查阅、走访调研、深入学习加上独立拍摄、剪辑 到最终呈现,前后历时长达整整三个月之久。《秋千沙发床》成片近五分钟,前后累计 拍摄素材 2000 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屡次造成伤口,甚至左手无名指曾 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但由于兼顾摄像职责,为了减少相机损耗,不顾伤口忍痛操作。 李子柒打造的作品,经过千雕万琢,是艺术加工后的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 活。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背后的生活真相是不一致的。借用美学理论的一句话,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乡村生活也许并不那么诗意和美丽,但李子柒撷取了其中最 美好的元素加以呈现。 三 、 原 因 分 析 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 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 唯一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恰好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在现 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 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 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 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伍 文化走出去” (桂从路) 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 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当然,那些试图让一个视频博主来承担“文化输出”重任的声音,听起来不仅有 点苛责,也不现实。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着丰富内涵和不 同面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 这样一个博大精深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需要尊重传播规律、用符合 现代人接受的方式进行。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 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 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 否是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 是轻轻松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 秉持工匠精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这正是:采菊煮豆话桑麻,田园风光有人夸。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