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押题:如何待天地自然(高考预测+名师指导+满分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南师大附中押题:如何待天地自然(高考预测+名师指导+满分范文)

ID:349167

大小:25.8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华南师大附中押题:如何待天地自然(高考预测+名师指导+满分范文) 01 高考押题作文 适用地区:全国卷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 疲氓惫矣可更病,我作此诗当感神。 ——[宋]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诗悯之》 莫怨苍天少有情,瘟神何故世间行? 如能万物和谐处,怎教仁医赴险程。 ——网友“芦生”《有感武汉冠状病毒疫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 不少于 800 字;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02 名师解题 读懂材料 两则材料均涉及了“诗”的体材,因此需要逐句理解。 第一首,节选自范成大的《民病春疫作诗悯之》。其中,首句中的“阴阳”即指天 地,发问天地之间究竟是谁在作孽,后一句“岂”“不”双重否定,天地难道真的不仁 道吗提出反问。作者目睹了瘟疫面前,百姓命如草芥,民生堪忧,希望作此诗以感动神 灵,驱逐瘟疫,还人间以清平和乐。第二首,是现代网友因为新冠病毒肆虐而创作的一首诗,理解起来相对古诗简单很 多。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在强调不要一直抱怨为何此时上天会让疫情降临人间,多反省自 己的行为:如果能够做到世间万物的和谐共存,如今的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 综合两首诗,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疫情之下,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有 的一切,可能源自于我们自己对自然的不尊重。虽然,如今疫情的源头没有确定,但能 确定的,是我们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究竟变得有多么不敬。 03 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近几年高考均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主基调,包括文化基 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方向,以引导考生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感为使命。 因此,在下笔写这篇文章前,首先必须把握这些大方向,接着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 题: 1、材料的核心是什么,有无思辨的观点蕴藏其中?本材料中,核心都是在强调人 应当好好与自然相处,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人定胜天”,最终定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2、作文的要求、即题目要求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本题着重指出“文体特征明显”, 就是在强调文体的单一,切勿写作时将议论文散文化。 3、具体行文怎么写,全篇思路是什么?在写这篇文章时,可参考以下思路:当下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我 们应当“怎么做”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的行文,需要做到不喊空洞的口号,能穿插进具体的事例,边叙边议,同时注 意开头与结尾的表达,并把握各段之间的合理衔接,使全文有递进关系,浑然一体。 04 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1、《天地和,万物生》2、《阴阳互存,天地共生》3、《人与自然和谐是真正的 现代化》4、《心怀天下,宇宙共生》5、《心中有天地,生命有乾坤》6、《天人合一为正道》7、《人的优越,在于能将力量用于守护》 05 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1、2020 年木里县项脚乡瓦科梁子“3.28”森林火灾案,经查:此次森林火灾系犯 罪嫌疑人田某某(男,11 岁)于 2020 年 3 月 28 日 14 时在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瓦科组 田某某家后山处用打火机点燃松针和木罗松烟熏洞内松鼠时不慎失火引发。而正是一个 小孩对自然的不尊敬,致使他放火去熏松鼠,导致 19 人惨死于火海,万分不值得! 2、年初,据 RT1 月 20 日报道,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批准一项计划,宣布将要把塔 阿尔火山岛设为无人区,该岛为塔阿尔火山的所在地。1 月 12 日,塔阿尔火山喷发, 导致 9 万多人受灾,附近 7 万多居民已被撤离。但菲律宾火山管理局早已宣布该岛为“永 久危险区”,然而村民们还是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 可见,人自始至终没有将大自然放在眼里。明知火山就在后面,仍旧在那里工作生 活。不可否认的一点,只要有人类经过的地方,坏境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 地坏境已经恶劣不适宜人类的长久居住,再加上人类肆无忌惮地生活十年之久,大自然 总会爆发,加以警告与劝解。 3、东非面临的蝗灾,影响与波及范围相当大。恐怖的蝗灾正在肆无忌惮地侵袭着 东非的土地。在东非的许许多多地区与国家,大面积的蝗虫如轰炸机般呼啸而来,所到 之处一片狼藉。原本密密麻麻生长着待收获的庄家的土地,转眼间一片荒芜。光是一个 蝗虫的虫群,就可以毁灭 2500 人左右的口粮。 造成这样恐怖蝗灾的,仍然是我们人类自己。由于人类的行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在 东非地区气候更加干旱。因此,干旱的气候,为蝗虫的繁衍提供了暖床。在近期又有洪 水频发,为蝗虫的繁殖更增加了强有力的条件。本身繁衍能力已经很强,再加上许多外 在条件的加持,使得蝗虫群会持续增加到六月份。 在数目庞大的蝗虫群面前,人类即使科技再高超,也似乎有些显得束手无策...... 06名言佳句——联想生智 1、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罗 2、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塞·约翰逊 3、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5、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6、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7、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8、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9、最初,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火灾,一次旱灾,一个物种 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07 满分范文——名师评点 心中有天地,生命有乾坤 (华南师大附中 高三考生) 正如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点评道:“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人和自然的平衡,人 和世界的平衡,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次的疫情, 正是因为我们,再一次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引用名言开头,引出本文中心论 点: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美食王国”,大家颇以能吃、爱吃、会吃而自豪。民间 甚至有调侃说“四条腿的除了桌子”,没有什么是不敢吃的。可是这些年国人兜里有钱 了,口味变得越来越刁钻,越吃越奇、越吃越怪。就如媒体曝光 “现杀现卖” 穿山甲 的新闻,着实让人看得触目惊心。(事实论证,以中国人“能吃”来论述当下与自然的 现状“是什么”) 眼下,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莎翁有言:“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 有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自然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衍生发展,野生动物属于自然,人类若逆自然而行,滥捕动物,滥食野味,终将自食恶果。(引用莎翁名言进行过渡, 引出下文对原因的探究)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免疫系统,有的病毒在一种物种身上没问题,可是在另一种 物种身上就是致命的。不同物种身上携带不同的病毒,都是为了适应生存。在千百万年 的进化中,我们的祖先也早已通过生死考验,筛选出哪些是人类能吃的食物,哪些不是。 而如今人类却想打破“框架”,所以一旦打破了这个自然平衡,后果便会不堪设想。 (“为什么”人类亟需重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打破这样的和谐关系人类付出了什么代 价) 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今我们承受的代价。菲律宾火山爆发,东非蝗虫肆虐成灾,澳 洲大火数月未灭,全球疫情险象环生......如果,这些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反省,那丧 钟终究会为我们自己而敲响!(素材列举运用,将近些日子发生的大事进行罗列,同时 化用约翰·多恩的诗句,引人深思,呼应论点) 幸好,人类是一个懂的反思的种族。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要 永远有一颗敬畏谦卑的心;面对浩瀚的自然,我们人类是多么渺小,我们更不是什么主 宰;面对野生动物,我们也只不过是与它们共同生活的邻居,不是食物链顶端的王者。 (阐明原因后进一步论述人类应当“怎么做”以重新确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大自然给了我们掠夺其他生灵的能力,而我们却可以用来 守护它们!(化用顾城诗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明确 指出人类应当将自己的能力用于保护而非伤害)敬畏自然,互相尊重,共谋未来,我们人 类应文明和平地与自然相处。因为,只有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现代化! (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古人方孔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心中有天地,生 命有乾坤!现在,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未来,我们与自然共谋发展。别在尚有选择 余地之时,让自己别无选择!(结尾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升华论点,最后一 句充满力量的总结引人思考) 名师阅卷评点本文观点清晰,文体鲜明,结构完整,逻辑完善。全文递进式层层推进,将人与 自然关系贯穿全文,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为行文结构。同 时,全文没有空洞的口号,所有观点均加以素材、名言等进行论述。 开头以名言入题,开门见山切中论点速度快,很快将读者带入文章中;结尾以名言 收尾,总结全文的同时使文章更有文采。开头与结尾设计精妙给全文增色不少。文章内 容方面,因人与自然关系这个话题比较老套,但本文考生没有跟风随大流,能够提出自 己独到的观点,充分化用名家名句,为自己的文章添彩,该篇文章不失为考场佳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