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高考】高考全国三卷+上海+江苏作文分析及备考策略
全国Ⅲ卷
【审读材料】
材料由“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话题
——如何在关照世界的时候,关照自己,审视自我。题目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
么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一方面要欣赏领略外在的世界的风光旖旎,要感受外部环境
的绮丽绚烂,更要学会“对镜自照”,多一些审视,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
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浅,是否充满太多的铜臭味儿。不断绘制“自画像”,
也是要告诉考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灵魂工程师。要重塑自己的形象,打造更加
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时代新我。
【情景预设】
写作者是高三的学生。情景预设是: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
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段话,
赋予了此次作文的特定场景,文体有了限制,那就是写作书信,行文过程中就要注
意书信的格式,称呼顶格,要有敬词,必要的署名落款等。要注意写作的对象是高
一新生。那就要以学长、学姐的身份来叮嘱高一的学弟学妹,语言要中肯,要委婉,
更要有励志的特点。
【主题分析】
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首先要明确命题人的意图,那就是学会给自己
画自画像是新时代,新时期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关注自身,审视自我。
正如孔老先生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多一点反躬自省,多一些自我修缮,才能
让整个群体更加强大、完美。命题人做了暗示: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首先进行灵魂
拷问: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现在是怎样的人?现在的我,如何雕琢将来的我?差距在什么地方?怎样实现?这一系列问题,需要高三学生,准确地说是考
生精准分析,然后现身说法,或举一些名人的事例说明:勇于给自己画像,为未来
的自己画像,是多么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事情。
【行文结构】
结构方面,除了要符合书信的格式外,一定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写作对象,一定
要有情景再现之感,代入感。主体部分:可以谈自己走过高三,如何成长的过程。
比如从原来的怯懦到现在的侃侃而谈;从原来的只知道学习,到现在的品学兼优,
多才多艺;从原来的普通共青团员,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预备党员……这一系列的
变化,都是源自自己学会给自己画像,学会以优秀的人为镜子,不断超越,不断完
善。最后,呼吁学弟学妹,要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之旅里,不断地夯实基础,提高素
养,争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时时处处,雕琢心中更加完美的自我。
【立意参考】
1.学会给自己画像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2.以人为镜,不断打磨阳光向上,全面发展的自我,给自己画一幅满意的自画
像。
3.审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更能推动世界的更加美好和精彩。
4.扬长避短,择善而从;勇于对镜自照,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浙江卷
2020 年浙江卷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
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读材料】
材料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引出此次作文
的核心话题——如何平衡自我的预期和家人、社会对自己的预期。人从呱呱坠地开
始,便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肩负的行囊越来越沉,越
来越重。有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对亲情的渴望,对友谊的眷恋;有
对名利的个人观点,有对精彩的外部世界探索之心……这也许就是自己的人生规划
吧。年龄越来越多,现实锋利的刀刃刺得我们生痛,才渐渐发觉原来—— “人生
规划”只是一场黄粱美梦。理想幻灭,事业屡遭跌踣;爱情呢,被世俗的房子、车
子、票子赶撵到爪哇国去了;友谊吧,只是活在虚拟的朋友圈中,甚而至于偶尔遭
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的预期,我们的人生规划是被谁给毁灭了的。是
我们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诚实,不够温暖,不够哥们儿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家庭、
社会给予我们太多、太高的预期,让我们的生命不能承受这种预期之重。你是爸妈
的乖孩子,那当然该孝顺;你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当然该废寝忘食,一门心
思扑在教学上,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了;你是妻子的好丈夫,那自然是该多
陪陪妻子了,别忘了爱情的保鲜,离不开惊喜和仪式感;你是朋友眼中的好哥们的,
在朋友面前不该主动买单,不该慷慨解囊,仗义疏财吗?……林林总总的预期让我
们迷失了自我,让我们自己原本的人生规划或预期直接搁浅,不亦悲夫?
【审读要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很显然要
求考生结合自己自己的体验和生活感悟,写出自己的思考来。思考的对象就是:如
何看待自我预期,如何对待家人、社会给予我们的过高、过大的心理预期?要明确,
过高的心理预期或许会成为压倒我们脆弱心灵的一抹霓虹。至于:①角度自选,立
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这四点要求倒是非常宽泛,但是笔者以为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解读“预期”
对人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负面作用,也就是不能审准命题人的旨意,很可能会导致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立意提炼】
细读材料之后,不由得对今年浙江省作文的命题击节赞叹。最大的特点笔者前
面已经说到了,那就是非常贴近生活,富有人间烟火气息。时代在发展,为什么我
们有空巢老人的现象,为什么有更多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为什么有各种心理疾
病的患者出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时代观念的变革,有世俗风尚的变迁,有
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弊端……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是自己的“预期”和他
人给予或绑架在你身上的“预期” 太多,太沉了。浙江省的这个作文题很有生活
气息、现实意义,更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的将是社会学家对社会结构、观念、文
化的进一步探索、反思。于我们学生而言,于考生而言结合自己对“预期”的感知
体验,也能写出非常有洞见的好文章。浙江省的作文开启了反思社会痼疾的模式,
必将引领社会对非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的一场深刻反思。
【行文结构】
本次作文在结构方面来看,要想取得高分,甚或是满分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尝
试写作哲理小品文,写出自己对人生“预期”的看法,要从生活的场景,角色的定
位、人生规划等方方面面去谈,注意重点在于行文中的思辨、思考性,语言方面多
一些隽永的警句、格言;多写短句。另外,可以尝试写小小说,可以设想一个被
“种种预期”折磨得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写一篇新时代的《狂人日记》。
【立意参考】
1.精准定位,角色明晰。不要因太多太沉的“预期”迷失自我。
2.多一些现实关照,少一些物质利益厚重的“预期”。3.降低自己对物质方面的“预期”,合理平衡家庭和社会的预期,做一个健康、
元气满满的时代新人。
4.新时代的“狂人”,被无数过高预期所折磨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书或日记。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
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上海题关键词是“转折”,命题者期待考生思维进一步深化。转折之话题,
紧扣人与事物发展进程的关系,给考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空间,引发对大灾难
天垂象的反思和觉悟,引导考生思考当下与未来,人心与天地的关系,思考人法天地、
道法自然的精神。作文题紧贴时代脉搏,考生人人有话说,但立意深刻有点难度。题目
切中时弊,大气正向,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三观,能考出考生的经典文化积淀和逻辑思
维品质。题目由“意想不到产生”“转折”“是否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思维逐
步深入进去,可以由一个这样的转折而联想到其他方面,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由点到面,
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有前后比较,有节点推断,有批判,有扬弃,充分体
现了理性思辨。命题材料虽然精短,但充分提供了回溯考生自身体验与认知过程的写作
空间,有效实现了学识与见识相融合,实践与知识互为促进和生发的命题思路。
上海市语文教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意如曾在报告中透露,近年来学生习作语言虚浮
仍是常见现象,出现 “新三假”:首先是“假文采”。乍一看文采斐然,细读却什么都
没说;或者每个句子都很漂亮,但是放在一起组成段落却不知所云。其次是“假思辨”。
过去学生堆砌古诗文被批华而不实,现在有些学生就用外国人举例,类似《查拉图斯特
拉如是说》这类引经据典,如果没有足够清醒的判断力,容易冲动地给出高分。第三是
“假读书”。为了装读书多,部分学生在作文里把杨绛称为季康,把钱钟书称为默存,
矫揉造作、极不自然。“华而不实”的高考作文因其貌似文采斐然、初看往往会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认真审阅就会发现逻辑混乱,有句无篇、内容思考都明显单薄。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
中鼓励“言而有物”的朴实文风,起到了明显成效,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思
辨”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落实。2020 年上海卷作文题考虑到学生思考能力的特点,注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人文素养进行思辨。
作文题在思辨性上指向清晰、非常成功。说明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已经成功经历了
“拐点”,从材料作文转向更加注重思辨性作文题,而现在更向考察学生独立思辨能力
方向发展。
今年的作文方面继承了上海卷近几年的风格,即如何面对突发的转折,人的主观能
动性与事物的发展进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题目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
需要考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
高中生固然需要思辨能力的培养,但想象力的培养,诗性智慧的开启,情
感世界的开掘,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命题本身虽没有思辨性要求,且呈
上出一种智慧和诗兴的魅力,相信有能力的考生能够被激发潜能,写出文质兼
美的作品。相对来说阅读量少,思维平板又缺乏生活体验的同学,应付这个题
目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新冠疫情的突发,冲击了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
就教育而言,知识生产的方式无疑将发生持续的“转变”。在这样的现实语境
中,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没有直接反应出这种变化,但如何观察、认识和
叙述突然发生的转变现象这样的思考, 恐怕可能是今年作文命题的一个思考 。
人与世界的关系可能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平常的生活可以突现危机,这是
一种“转折”,危机中抓住转变的风口,积极应对,这何尝不是新的转折呢。
危机中有转机,困局中开新局,还能说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吗?
审题立意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往年的命题风格。题干是一个选择问句,没
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具有思辨性。主要是探讨人面对客观事物能否以及如何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考生可能会从三方面立意:一是肯定,选择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无能为力的。二是否定,认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
三是不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讨论针对的是哪些对象、处在何种时空、需
要满足哪些条件、在什么情境中,是无能为力的或者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论述
时可以联系当下的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例如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突
然暴发的洪水等灾难,如何对待突发事件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在论证
观点时不能流于非此即彼的片面、偏激,也不宜落入亦此亦彼的中庸、浅薄,
仅仅找一些典型事例、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证明,而是要思考如何结合多种影
响因素,从而将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全面、合乎逻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
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心科看法)
这个题其实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把握有时是可能的。
题目前半句是“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所以考生就可以考虑,世界上也有一些
重大的转折是可预测的、可把握的;另一个方向是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把握本质
上是不可能的,这与古人所言“天有不测风云”相同。当下的国内外形势变化,真
是百年大变局最让人目不暇接、思维百转,启发敏感,眼睛闪亮的时候,若说是无
能为力,指螳臂挡车而言,有其道理;若说是因势利导而言,尤合智慧;若说是力
挽狂澜,更具智仁勇。古往今来,经验教训不少。即以冠疫肆虐改变世界来说,国
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就有许多可论述;甚至,考生个人改变学习方式,周围环
境的应对变化,都可以论述一番了。
人类的命运,事物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古老问题。个人命运与大历史,个人与国
家,个人与集体,到底何去何从?如何抉择?如何选择?问题很大,范围很广,似乎
有话说但要表达个人思考、独特观点却不容易。
参考立意:
1、转折也是成就。
2、顺应潮流与人定胜天论
3、天有不测风云与福祸相倚
4、危机中存转机,困局中开新局5、人虽有限却可以无限
6、消极悲观、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可取
7、人不能放弃对世界发展的每一分向上的努力,每个人应该都做好自己的事
情
8、直面“转折”,激活自我
9、转折——我不再认为人类征服了自然
10、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十八岁的年轻人,在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折时,不应该是无能为力的,应该最大
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活力。对于“转折”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多层级地阐发思索。如果考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审题,讲透对时代的思考,汲
取疫情期间涌现的个体、家庭、集体、城市、国家的积极精神能量,有叙有议,有
批有赞,应该就能很好地完成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