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里的春秋名相启示录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而能够
称霸的诸侯,身边必定有几位超一流水平的股肱之臣辅助。管仲改革行政、发展经济、
整顿军事,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让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登上霸主舞台的诸侯强国,
被后世赞誉为华夏第一相。对于他传奇的人生经历,有一副对联做了最精彩的诠释:相
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这说明: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要有实力,也离不开
赏识你的领导以及知心交心的朋友。
交叔牙万古高风
大家知道,中国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说的就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出身贵族世家,但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衰落了。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
了,他是跟着母亲长大的。他做过马夫,做过小商贩,也当过政府的小职员。在他成长
的过程中,最幸运的是认识了鲍叔牙。鲍叔牙也出身于周朝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但他
的家境比管仲好得多。他们俩生死之交的情谊,一直伴随并影响着管仲的整个人生。
他们俩起自社会底层,一起经商。最初,鲍叔牙出钱,管仲经营。鲍叔牙认为管仲
有学问,读书比较多,但因为他家里没有钱,所以就让他用管理来投资。但他们很快就
亏本了。后来转由鲍叔牙来经营,管仲既不出钱也不出力,仅挂名而已。有了盈利就分
成三份,但管仲从三份里拿走两份。这让鲍叔牙身边的人很不习惯,他们看不下去,就
说哪有这样做朋友的——一不出钱,二不出力,赚了钱带你分,你还拿大头。但是鲍叔
牙非常理解,他和他手下的人说:这要理解,他家里很穷困,还要抚养老母亲。
既然做生意不行,管仲就帮鲍叔牙出点子。鲍叔牙就按他的办法去做,最后却使他
俩陷入窘迫的地步。但鲍叔牙不仅不怪罪他,还对那些埋怨管仲的人说,做任何事情都
既要看机遇,也要看时机。不是他没有才干,而是时机不好。经商不行,管仲就到齐国
报考一个小官吏,开始做公务员。但他这样有大才的人,怎甘心在底层受人制约,因看
不起基层的小领导,所以他很快就被开了,入仕也不成。恰逢齐国在强大的过程中要对
外用兵,于是在齐僖公时代,鲍叔牙和管仲一起报名参军。结果打仗的时候,管仲三战三走。鲍叔牙的手下说,哪有这样做朋友的,一事无成,打仗又怕死。但鲍叔牙很理解
他。鲍叔牙跟手下的人说,他不是贪生怕死。他是因为家里有老母亲,如果他战死,老
母亲无人抚养,晚景会很凄凉。
管鲍之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朋友怎样,都要不抛弃、不放弃。难怪管仲多次
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后来他们俩在齐国逐渐有了名声。管仲被齐僖公聘为他二儿子——公子纠的师傅,
鲍叔牙当了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公子小白的师傅。齐僖公二儿子还有另外一个师傅,
叫召忽。齐僖公死后,三兄弟的大哥继位,就是齐襄公。齐襄公生活上有些不拘小节,
做事不大靠谱。管仲和鲍叔牙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在国内,作
为备位储君都会有危险。他们就决定出国去避难。管仲和公子纠就逃到鲁国去了,因为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嫁过来的公主。鲍叔牙和小白就选择了莒国。这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各为其主,分在两地,等候时机。果然,内忧外患一起来。齐襄公被军事将领和齐国其
他的贵族联合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了。于是,就要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产生一个君
主。在这个混乱的状况下,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得到消息后,便辅佐他们的主人(公子纠
和公子小白)日夜兼程,赶回自己的都城。
鲍叔牙借用莒国的军队,护送公子小白从莒国往齐国赶。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也往齐国赶。后来他们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于是管仲
决定自请先行,亲率三十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三
十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的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
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
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钩,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
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他们日夜兼程,很顺利地赶
回齐国都城,于是公子小白担任了齐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齐桓公。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管仲认为小白被他这一箭射死了,主公的竞争对手没有了,
所以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他们放慢脚步,从从容容地赶回齐国都城。但等他们赶到城
里时,才发现已经晚了。齐桓公继位以后,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鲁国被打败了。齐桓
公趁得胜之军兵临城下、重兵压境之时,要求鲁国处死他的哥哥公子纠,交出召忽和管仲。
管仲被囚车押解回齐国,鲍叔牙亲自在国都前的一个郊区迎接他。管仲见到鲍叔牙,
百感交集,此时他已是阶下囚,而鲍叔牙是齐国身居高位的有功之臣。但对于该怎样任
用管仲,鲍叔牙再一次显示了他作为知己朋友的重要作用。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待朋友,
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因管仲过去和他立场不同,或者因齐桓公的一箭之仇,而有所
忌恨或有所报复,反而发自内心地推荐他担任比自己更高的职位。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大才。如果你只想让齐国保持一个中等水平,维持齐国
不乱,安安静静地做个守城的国君,那么任用我和其他的一些元老就可以了。但是如果
想让齐国富国强兵,成就一番霸业,把齐国打造成一个和周围国家不同的强国的话,就
非用管仲不可。为了进一步说服齐桓公,鲍叔牙从五个方面列举管仲的长处和自己的短
处。即:作为一个治国者,在宽惠爱民方面,我不如他;在治国不失权柄,善于运用权
力治理国家方面,我不如他;管仲守信用,重承诺,在忠信以结交好诸侯方面,我也不
如他;在制订礼仪,示范于四方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在军事方面,披甲击鼓,立于军门,
使百姓勇气倍增地投入战斗,我也不如他。他说管仲就好比老百姓、人民的父母一样,
他非常了解人民的情况,而你要想治理好人民、治理好儿子,就不可能不用他们的父母。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后来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
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对如今的我们仍然有很多的教育借鉴
意义。
相桓公一匡天下
管仲成为齐相之后,又是怎样与齐桓公结成深厚的君臣之谊的呢?
齐桓公和管仲有一箭之仇,他为了成就齐国的霸业,不计前嫌,很慷慨地赐与管仲
高位。当年管仲被囚车押回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亲自到齐国的都城外去迎接他,二人同
车入城,管仲就坐在君主的旁边。史书里记载,他们俩同车入城的时候,“百姓观者如
堵,无不骇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当初差点儿被一箭射死,现在俩人竟同车入城。
作为君主的齐桓公,始终以振兴齐国、成就霸业为重。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识人,
敢于用人,放手用人。在中国古代的国君当中,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不记仇,不纠缠人才的细枝末节。如果有人告状,进谗言,齐桓公就说“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
人”。他尊管仲为仲父,有大政要事,要首先向管仲报告,然后再告诉我。“有所执行”,
定下来要执行的东西,“一凭仲父裁决”,由他来裁决,由他来决定。齐桓公的宽广心胸
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管仲和齐桓公君臣之间,敢于交心,善于交心。管仲有心里话,敢向齐桓公说;齐
桓公有心里话,也能跟管仲说。齐桓公梦寐以求的是富国强兵、成就霸业,但他又有所
担心。比如,有一次他和管仲谈心的时候,甚至说出自己的毛病和缺点,而且咨询管仲,
自己的这些毛病是否会对领导齐国成就霸业造成影响。
齐桓公向管仲直陈他的三大问题:第一点,我喜欢打猎。每次打猎,下午出去,不
到天黑、四野里空寂无人的时候就不回来。管仲说,这个不算什么大事,应该不会有太
大影响。第二点,我好喝酒。每天也是从夜里喝到天明,喝起酒来,杯子丢不掉。管仲
说,这算一个毛病,只要不过度就好。齐桓公又说,我第三个毛病是“好色”,喜欢美
女。管仲说,对于一个国君来说,这也不算是太严重的问题。这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
齐桓公尊他为仲父,也确实把他当成父辈来对待。史书考证,当时管仲比齐桓公大
了十几岁。所以齐桓公对管仲很尊重,什么事情都告诉他。而管仲也很直率豪爽,也敢
和齐桓公交心,敢于向齐桓公要钱、要地位。
有一次他就和齐桓公说:主公啊,不行了,我最近干不下去了,这个国家没法治理
了。齐桓公说,怎么回事呢?他说,我现在是“贱不能临贵”,意思是我的官太小了。
刚开始给他的官相当于大夫,虽然齐桓公把大政委托给他,但是他的官位、品级并不高。
他说贱不能临贵,意思说我这么低的地位无法管理贵族和比我更高官阶的人。齐桓公一
听,马上封他为上卿。
过了一段时间,管仲又找齐桓公:我又不行了,国家没法治理了,我又干不下去了。
齐桓公问怎么回事?他说,“贫不能使富”。和朝廷当中的很多大臣相比,我的经济状况
比较差,容易被人看不起。所以在那些很富足的官员面前,我是没办法管他们的。我说
话腰杆子不硬,感觉不太好。齐桓公二话没说,加大他的封地。
过了一段时间,又不行了。齐桓公问是什么原因?他说,“疏不能治近”。我起自布
衣,出身贫寒,但是齐国宫廷里的很多大臣都是贵族出身。我和大王的关系,从血缘和其他关系上都比较疏远,而很多大臣的关系比我要近得多。所以我推行政策的时候,一
层一层贯彻下去有点难度,权威不够。齐桓公一听说这话,就仿照周武王任命姜子牙为
尚父的例子,尊管仲为仲父。管仲理直气壮地要官、要钱、要地位,不是为了个人要,
是为了推行政策、履行岗位职责才有所要求。
齐桓公能够把他的“三担忧”告诉他,而管仲能把自己履行职责所需的“三要价”
告诉他,两人关系之深厚可见一斑。他们俩能够推心置腹地交心,是一种真诚的君臣合
作关系。管仲在齐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而且推行得非常深入,且自己能够得以善终,
是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的改革家之一。这和他遇到齐桓公这样通情达理的领导,关
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