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分省试题解读·浙江卷:在期许中自我定位,在多维中实现价值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你,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 2020 年的高考作文在延续去年作文风格的基础上更强化个体自我的价值认
知,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诸如疫情、国际纷争)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自我认识与
公共生活中的责任认知的分析和强化,题目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
今年的作文题也照应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
能力,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一、
作文题审题分析
材料主体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从个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预期与位置
之间的关系,从而思考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未来,又该如何在人生坐标中做好定位。“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这里的“坐标”可以认为是人对自己成长的定位,人的成
长其实就是不断寻找人生定位的过程,定位决定了我们终究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也就是
后半句所说的“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换言之,我们的坐标定位决定了我们可以期待怎
么样的未来;我们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也决定了我们可以找到什么样的人生定位。因而,我们要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认真规划人生,找准自己的位
置,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第二句由个人延伸到家庭与社会。材料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自我认知上,还把个体
放在小群体(家庭)和大群体(社会)中,引导个体思考,在群体中我们应该完成怎样
的自我定位。我们要在与家人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我价值,这里所说的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就是家庭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比如我们要身负赡养父
母、养育孩子的职责,我们要承担家庭的重担,这些要求也必然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坐标。
“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角色的
名称而已,而是连同与角色相应的身份要求、职责所在,这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期
望”,因而,我们要与时代合拍,找准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定位并履行相应的角色要求。
第三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再推进一层,使材料变得更具思辨性。“在不断变化的现
实生活中”将我们的视线从前两句话的关系之中拉回现实,引导学生思考这道作文题的
现实意义,这也是近几年浙江高考所强调的“基于社会现实的写作”,将命题的指向落
脚于现实意义。“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客观上强调了个体
预期与他人(家庭、社会)预期之间存在差距的必然性,也引导学生从主观上去思考如
何减少落差、应对错位等。
二、
作文题逻辑分析
不难发现,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我们可以从中择取任何一点进行写作,但
难点就在于如何建立三句话之间的深层逻辑,从而建立起新的逻辑关系。我们试着用数
学坐标系来构建人生坐标系:
人生坐标及人生的定位,个体的自我价值定位和实现是单一方向的,无论是根据自
己的定位而发展,或者根据家庭要求而发展,抑或是单单完成社会的角色要求,我们都
只能活成单一单向的个体(如图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人生定位中添加一个参考系,
把个体放在个体和家庭或个体和社会或家庭和社会中去看(图二),我们的定位就会显
得更多元。我们可以形成平面的精彩画面,但也会发现,这样的人生是缺少立体感的。图 1.单维的人生定位
图 2.二维的人生定位
因此,我们需要把个体放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去分析,自我期待、家庭预期、社会
角色决定了我们的空间三维坐标点,在空间中的任何定位都是自我、家庭、社会多元调
和下的结果,当然,这也说明了个体本身就是处于一个多元体系之中的,这三个维度不
仅是我们的“不得不”,也是我们的“有价值”之选。
换言之,从客观上讲,我们不可能脱离这三个维度所给的体系,我们的“社会性”
决定了我们是“社会人”;家庭身份决定了我们要履行家庭职责,完成家庭期待;个体
的“独立性”决定了我们个体的不同。从主观上讲,我们要与社会合拍,这是我们实现
个人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完成家庭预期,这是道德与法律对我们的约束;我们要
实现个体价值,才能让我们找准定位、实现意义。我们可以用著名主持人杨澜的话进行
佐证:“对于人的成长,要是寻找坐标的话,应该去寻找以下三个坐标——一是时代的
坐标;二是与别人比较,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三是自己内心的坐标。”虽然“与别人
比较,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不同于“家庭预期”,但“家庭”本身就是属于自我之外
的别人,尽管其性质具有极大的差别。图 3. 三维的人生坐标系
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的是这三者之间必然会存在落差,个体和家庭会出现矛盾,社会
角色的职责要求与个体的自我期待与兴趣也可能存在摩擦,这些都会让我们产生“落差”
或“错位”的感觉。而在此,学生有必要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落差”是指对比中的
差距或差异,内在要求是个人理想预期与社会、家庭所求的差异性;“错位”是指离开
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内在要求是个人理想在家庭、社会等期望需要的条件影响下发生
的变化。
所以,这个材料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定位,协调自我、家庭、
社会的三元关系,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去看,该如何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真
正的人生坐标与自我定位。
三、
作文题亮点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
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2020 年的作文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方面,作文题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促进学
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同时,提高其审美素养,从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力和发散能力。
另一方面,作文题注重时代性,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作为立足点,完成“基于
社会现实的写作”。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缺乏与家庭、社会沟通和对话的经验
的。生活经验的陌生化往往会导致思考经验的陌生化,从而产生作文题难写的错觉,无
法建构作文的写作思路。我们可以以疫情为例来训练思考能力,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人
们近在咫尺,但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不和谐的声音也日渐增多,甚至爆发激烈冲突,这
归根结底是家庭期待和自我定位之间的矛盾体现,其难点也在于作为子女的我们无法从
根本上真正理解这种落差感。从这点出发,我们也可以将作文定位在解决落差与矛盾的
角度之上。
总而言之,该作文题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采用左右互搏术,一个“我”来
发问,一个“我”来作答,从而完成作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