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 I 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2020 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
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
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
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
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
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健全生活: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目以 2020 抗疫情形作为真实情境,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这些现象考生都能
真实感受到;其他的命题材料,考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考生就是事件的亲历者,真
正切合了高考从考生实际命题的角度,也非常有利于考生的发挥。考生要以此情境展开
联想和思考,不可脱离情境,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是题目的
典型任务,要求考生全面分析概括三段材料的含义,不能只写其一,更重要的还要把握
其中所蕴含的责任意识、价值取向和家国意识,更要特别注意的是作为考生的你应该如
何把握“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一主要从宏观上表述了国家和人民的行动,要提炼出制度
优势、国家力量等内涵;材料二概述了防控措施下的隔离现状,体现了公民素养、行动
力量等内涵;材料三概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坚守岗位、传递真情、敢于担当和无私奉献
等精神。考生在写作中要传递出这些核心价值观念。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通过材料的表述,我们可以提炼出多种角度的立意,可以说立意
的角度是自由而开放的。考生只要通过文字内容表述深入分析,都可以得到准确的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材料内容主要概述了现象,考生可以根据现象来具体联想
能够体现这些现象的具体事例,可以联想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应
该说有充分的素材可以选取使用。当然在写作中,考生也要通过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
理性思维来使立意丰盈而深刻,不应该只停留于材料的列举和简单的赞扬中。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材料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可以说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见闻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根据材料内涵写成议论文来突显这
些精神;也可以演讲稿或者书信等文体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悟与反思。虽然文体不
限,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文体,一定要“文体特征鲜明”。
解题
本题属于情境式材料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下理解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材料选取既有国家背景下的人生思索,也有学生体验的价值判断,
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也体现了为国家培养人才,引领学生正确发展的意
图,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回归现实生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未来高考
的命题方向,对以后的备考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疫情拉开距离,割不断爱。
2.距离相隔,更见真情。
3.疫情让我们的心更近了。
4.千里与“一米”,温情和力量。
……
偏题立意:
1.我们在行动。(只侧重怎么做,没有突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2.乐观对待苦难。(只强调乐观的态度,没有突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
下水文一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韩佩君老师
疫情悄悄降临,游走于近距离的人们之间。
疫情,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政府一声令下,百姓居家,聚会取消,娱乐场所关闭,学校开学有序推迟,政务服
务网上办理,一米线清晰地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共场合,提醒着人们之间该保持的距离。
口罩遮挡了谈话的表情,防护服隔离了医患的接触,交通切断了城市之间的畅通,就连
老丈人也被拒之门外。疫情之下,整个国家在对距离的敬畏中,瞬间安静了下来。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疫情中,人民的生命联系了一切。政府说,当以人民的生命为重;那位耄耋老人钟
南山嘱咐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登上去武汉的高铁;那位快递员汪勇说,只要医护人员
呼唤我,我随时都在;生产汽车电缆的企业开始根据人民的需要改行制造口罩。城乡社
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
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
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疫情
之中,整个社会,更清晰地因“人民”而咬合。距离不但没有切断人们之间的联系,反
而高速集成一种联系。
疫情中,界限的距离被轻松化解。
牛奶从生活艰苦的建筑工人手上传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上,蔬菜被蹬着三轮车的菜农
送到了医护人员居住的酒店,救护车被歌星开进了山神山医院,九岁的女孩代表一个城
市表达着对全国的感谢,韩红的志愿者团队第一时间到达武汉,各地的救援物资八方驰
援,国际上的救援也拉开序幕……疫情之中,人与人之间,没有阶层,没有大小,没有
界限;这种打破了界限的联系,在相碰触的那一刻所激发出的光辉,更加耀目。
距离并没有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疫情中,政府当机立断替企业把着方向盘,
踩起了油门,整个社会都迅速转身,打破隔离如隔山的潜意识。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
医学专家、职员、教师……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诠释着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拉开人们距离的,是政府心系人民的仁爱之心;密切了人们联系的,是人类患难与
共、共克时艰的决心。
下水文二
隔离不隔爱
张自伟老师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
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不给病毒传播的机会,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相互帮助,共克时艰,抗疫又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所以,疫情中,人们隔离不隔爱。
日常生活中,按常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越紧密;
反之亦相反。武汉疫情发生后,人们居家隔离,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大了,但疫情
不仅没能成为隔断中华儿女血脉联系的沟壑,反而使人们患难见真情,风雨共担当。人
们隔离但不隔爱。
疫情中,师生的距离因“不聚集”隔开了,但是师生之间的联系因“线上学习”而
加强了。
疫情使各地纷纷“延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使“线上学习”开展得
如火如荼。疫情期间,有两张照片触动了无数人的心:一张是穿粉色衣服的郭翠竹端坐
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学习,父亲则静静地坐在一旁的小凳上陪着她;一张是每天要爬一
个小时的陡峭山路坐在悬崖边上课的杨秀花。她们与老师分开了,但她们会感受到有老
师讲课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她们两人都明确表示太想念老师、太想念学校了。这样的
师生情反而因这场疫情而变得更加深厚。
疫情中,医患的距离因“防护服”隔开了,但是医患之间的联系因“共同战疫”而
加深了。
网上有两组图片震撼了人们的心。一组是一张一百多年前,某医院院长查房时,小
患者对他鞠躬致谢,他也顺势回礼的照片;另一张是 2020 年,某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
房,一位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鞠躬致谢,护士忙回礼的照片。另一组是复旦大学附
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在护送一位 87 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做 CT 的途中
停了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夕阳。疫情不但没使医患关
系恶化,反而使他们形成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疫情中,夫妻的距离因“打怪兽”隔开了,但是夫妻之间的联系因“距离生美”而
加重了。
“出去的第一件事,嫁给你”的 95 后女护士陈颖;“我们约定见面都不说话”的
汪晓婷;“等他凯旋时,一起回娘家”的韩丙超;“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
这是四川广元援鄂护士赵英明出发之际,她的丈夫向她喊的话……无数的夫妻因疫情而
暂时分开了,但夫妻之间的感情却因此而变得更加浓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他们用大爱真情汇聚成打
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硬核力量”。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真情,才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
感受到“在一起”的温暖与力量——隔离不隔爱。
下水文三
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
杨逸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然而,2020 的春天,我们迎来的不是春暖
花开、陌上燕来,而是新冠疫情的汹汹来势。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
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武汉封城,全国告急,居家隔离。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渐行渐远,但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也让全国人民的心灵紧
密相连。正所谓“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
疫情拉开了时空距离,但隔不断心灵距离。口罩遮住了人们真诚的笑脸,但遮不住
人们患难与共的真情;消毒水防护了病毒,但挡不住人们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决心;
隔离隔断了肢体接触,但隔不断人们紧密相依的心灵……古人曾云,“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疫情当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的知己,虽然漫漫距离远,但却有脉脉真
情传。
距离虽远,我们携手抗疫,紧密相连。疫情爆发后,全国紧急响应,驰援武汉。钟
南山院士勇为“逆行者”,一马当先,奔赴武汉;南方医院医疗队誓言“若有战,召必
回,战必胜”,一往无前;各省医疗队相继出征,“不问生死,无论报酬”,毅然坚守第
一线。全国的力量,汇聚武汉,铸成封锁疫情的钢铁防线。同时,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也在紧急开展。电视、网络、广播……所有的传媒都在发出居家隔离的警戒;大街小巷、
村里村外,贴满了抗疫标语;社区工作者、村委会干部站岗值守,消毒排查;人们自我
隔离,为国分忧。我们虽地处五湖四海,但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抗疫,我们怀着同
样的信念,心灵相依,紧密相连。
距离虽远,我们共赴国难,众志成城。曾几何时,一提到西方国家,有些人便盲目
吹捧,仿佛与祖国有着一层心灵隔膜,但现在,面对西方的围追堵截,诬陷栽赃,我们心怀国家,团结一致,为国正名。前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耿爽等人怒怼美国诬陷,
中有中国网民声援国家,肯定中国抗疫努力,后有无数中国人民明辨真相,热爱祖国,
以实际行动为国正名。中国人民更加团结了,中国声音更加强大了。我们虽地处天南海
北,但却怀着同样的想法——中国抗疫,问心无愧!我们的国家,值得我们自豪。
距离虽远,我们共筑未来,扬帆起航。“人生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
天”,疫魔终将远去,中华曙光将现。国家部门预测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助力世
界经济复苏;各地相继复课复学,为民族栽种希望;北斗卫星组网成功,“天格”计划
追光进行时,中国科技崛起有望。我们虽地处大江南北,但都怀着同一个梦想——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
疫情之下,我们空间距离虽远,但携手抗疫,共赴国难,共筑未来的情谊却是真,
丝丝缕缕的努力乘以十四亿,交互联系,汇聚成网,便是排山倒海之力。漫漫距离远,
脉脉真情传,疫情是挑战,更是机遇,让我们抓住它,让中华民族“一遇风云便化龙”。
下水文四
心若无隙,可平千里
崔雨佳老师
新冠病毒肆虐已久,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似乎空前遥远,但心与心的联系却
紧密无隙,纵使触不可及、相隔千里,也可以心手相牵、共克时艰。因为“心若无隙,
可平千里”。
诚然,疫情如一道突然落下的玻璃罩,口罩和防护衣隔断了病毒侵袭,也阻碍了人
际与国际交往。人们居家隔离、公共场所“一米线”、工作学习转战线上,不知来源的
谣言、紧张弥漫的空气冲击着信任,人与人的距离远了;某些国家设置障碍、“截胡”
他国物资,甚至颠倒黑白、嫁祸他人,国与国的距离远了。
但就算这世界有太多寒凉,人们心头的热血却从未冷却,心与心的无隙能跨越千山
万水,传递一抹温暖。
疫情使人们深切体会到了与最勇敢的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人总是被他们
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疫情爆发,“逆行者”走向了战疫前线,而被守护的人们走近了这些最勇敢的人。中央高度透明的疫情进程公布、雷厉风行的腐败惩治,如定海
神针般稳定了民心;曾英勇抗击非典的钟南山院士、将面具压痕当作“勋章”的李兰娟
院士带领团队积极攻坚克难;众多医护人员白衣披甲、鞠躬尽瘁,把握抗疫时机;基层
抗疫工作者四处奔走,为大众提供坚实后盾……无论在什么时期,总有民族的脊梁舍小
家为大家,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若没有这样的人,中国便失去了生机,又何以五千年
延续不绝,何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何以历经挫折、踉跄前行?
疫情使人们亲身实践了家国情怀。国家的庇护,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尽自己
一滴水的努力,汇聚成澎湃的海洋。龙头企业员工提前复工,加紧生产抗疫物资;数日
之内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志愿者扛着物资向英雄们汇聚;最普通的广大群众
居家隔离,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负责。“逆行者”的奉献,从来不是单箭头,心与
心之间,温暖源源不断地双向传递,终能撕破病毒布下的乌云,看天际阳光如金色羽箭
射向祖国的广袤大地。
疫情使人们亲眼见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多数国家深深同情中国的遭遇,
不落井下石,不妄自非议,而是捐献物资、派遣科研医护人员,与中国偕手对抗人类共
同的敌人。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拨动无数国人心弦;俄罗斯不声不
响、按吨计数的物资默默支持着抗疫;“巴铁”倾尽国力援助中国……疫情是全人类的
苦难,每一个因此死去的人都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要想真正战胜病毒,唯有团结合
作。
空间的距离变得遥远,心间的联系却更紧密。世界总给人考验,而又寡言无解,幸
好人们始终善良着,用爱心解答一切困难。曙光终会到来,春天终会花开,纵使触不可
及、相隔千里,我们也可以心手相牵、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