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一道有瑕疵的上佳高考作文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热评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一道有瑕疵的上佳高考作文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ID:349421

大小:19.9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热评 2020 年高考语文作文:一道有瑕疵的上佳高考作文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0 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 10 套试卷,其作文命题一如既往地引发了各界热议。仔 细比较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 5 套作文题,即全国Ⅰ卷、全国 II 卷、全国 III 卷、新高考 全国Ⅰ卷(山东卷)、新高考全国 II 卷(海南卷),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 自主命制的 5 套试题的作文题,笔者认为,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是一道上佳的高考作文命 题,但也有小小的瑕疵。 为什么说这是一道上佳的高考作文命题呢? 一、命题选材好 我们先看下面的具体题目: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 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 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这道题的选材,取材“齐桓晋文之事”“管鲍之交”的历史事件,然而命题的着眼 点不是古人历史,而是当今现实,这种鉴古论今,以历史映照现实的命题方法,是高水 准的命题艺术,这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真正的学养与实际写作思维能力。这道试题材料,围绕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者的关系叙事,核心事件表面上看是感性的故事,但是其 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和智慧是非常有意思的,管仲和鲍叔牙本是过命之交,但因各为其主, 分别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从而成为敌人。管仲阻击小白,射中其衣带钩,小 白装死逃脱;小白最后夺取胜利成为国君,也就是成了齐桓公;管仲变为失败者后,鲍 叔摒弃前嫌,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对齐桓公说:要成霸业,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于是 也摒弃前嫌而重用管仲,终成霸业;而鲍叔则甘居管仲之下。 这个题材太有意义了:一方面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内涵,即把成就国家 大业的理想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另一方面,春秋时有远见的君臣 就认识到国家要发展壮大,必须重用真正的人才,高能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 有一方面,这个素材也观照了当今国家之间竞争的现实问题,国家要发展,必须重视、 争取有用的高能人才,各地各单位也是如此,要筑好“招贤台”,重用真正的“千里马”。 命题材料中,在叙述各为其主争夺君位、不计前嫌而任用贤才的核心事件之后,还 组合了孔子与司马迁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意在引发考生的多角度思考,同时也表明自 古以来我国的文化就特别看中这种“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格局、大情怀。 二、立德树人,导向好 该作文题要求从管仲、鲍叔、小白三个人中,选择一个感触最深的人物,结合自己 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可以说这道作文题,从历史题材出发,而紧紧扣住时代精 神,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新课程标准思想,与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同向 同行。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中,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能成就霸业,这对 青年人的发展具有“志存高远”的启迪,对一些同学只围绕着自己个人的小圈子转,常 常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家人闹矛盾而不止,是一种正面教育;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 势、喜当伯乐,不怕居于人下,以国家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对齐桓公和齐国的 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管仲的发展也起到了伯乐和“组织部长”的作用,如此格局、 胸怀和气量,正是当今青年们所应效法的榜样;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 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也是青年人应该学习的榜样,做人就要像管仲一样学成真才实学,要炼成真实本领,要为国家大业学习并钻研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能本领。 这几位人物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家国情怀,不但传为历史的佳话,更展现了 中华民族所尊崇的核心文化、思想价值,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考生从这几位历 史人物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启发。这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关于高考核心价值指标评 价体系的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健 康情感。 三、命题题型稳中有变,科学性强 今年这道作文题,虽然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但与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同 有异。 一是命题题型稳中有变。这道作文题依然采用“材料加任务驱动”的命题形式,提 供历史材料后,再创设相关的写作情境——开设班级读书会,这就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 和写作对象。这样的命题设置题型,相对稳定,对考生考试心理和考试适应性都有积极 作用,避免了因心里慌乱而造成无意义的失误,有利于高考考试的公平性与能力考试的 信度。选材虽有不同,写作的文体要求不同,设置问题情境也有不同,但命题“驱动任 务指令”形式相同,便于考生正常发挥。 二是选材变化大。全国Ⅰ卷 2019 年的作文命题是青年人学生关于“劳动”的不同 看法;2018 年是让青年人根据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取得成就、发展特点以及遇到的问题进 行思考,做出感悟;2017 是关于“中国关键词”,让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 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由于选材的变化,从而构成写作思维特点的区别,今年的作文命题突出历史传统文 化的启发性思考,可以看出考生阅读的积淀、传统文化学养、联想思维及逻辑论证能力; 2019 年的作文材料思辨特色突出,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反驳议论能力要求高;2018 年 的作文是组合型命题材料,对概括抽象以及想象推理能力要求高;2017 年是关键词组合 型命题,对现实观察能力和阐释能力要求高。 这道作文命题也出现了一点瑕疵,是什么呢?命题材料选取“管鲍之交”的历史事件,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 作为如此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对命题材料的选择应该非常谨慎,应尽量做到不被“押 中”,不让考生有“宿构”,以保持高考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因此,高考命题历来除 “默写题”和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外、历来不会从语文教材中取材。 然而,今年的这道作文命题的选材,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文章写作与 修改”中第 69 页一篇“包容”的例文中已出现过。虽然,这对考生考场的写作影响不 大,看过此文的考生,若先入为主,从包容的角度立意写作,未必能够得高分,但毕竟 给考生和教师教学带来一点点“干扰”。而人教社的公号还专门发了一篇《天呐,人教 版语文课本居然又“押中”高考作文题啦!》文中还说:“已经被人教教材深入解析过 了”。笔者仔细阅读了原文,文中只是将“管鲍之交”的故事作为证明“宽容之益”的 例子,也并未“深入解析”。假如考生在高考写作时,真的受到此文的影响,笔者以为, 就这种立意,也并不是“读书讨论会”这一特定情境的很好、很高明的立意,也未必写 出真正高分的作文!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高考命题亦是如此。但是,高考命题,尤 其是这道分值最高的作文命题应该力避“被押题”,真正让考生们的实际写作才华和思 维水平得到有效检验与表现。由此,有评论者认为,高考和语文学习要回归“课本”了。 笔者认为这种评论依据不足,也不符合国家新课改方向,因为新课改、新高考的改革方 向是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发展。国家取消中高考考纲,建立“高考核心价值指标 评价体系”,命题依据新课标教学思想,这才是教学的导向。教材,是教学的依托之一, 理应是工具性、人文性、典范性兼具,但不应成为高考的“试题库”,教学可由此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考考的也是“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品质”等核心素养,目的是为国家 选拔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次作文命题的瑕疵,属白璧微瑕,不足为怪,提出来引起注意,也许是好事!出 现这种情况与命题组成员大多是高校教师有关,因为他们对中学教材不熟悉。因此,笔 者建议,今后高考命题时,应把初高中语文教材都“找来”翻看一下,以免出现类似现 象。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对今后写作与备考有何启发?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题型、内容选材都会有变化。面对 今年这道作文题,各界好评如潮。对学生来说,这启发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开阔视野,要 广泛阅读。例如,今年这道作文题,有的学生认为难写,原因是什么?因为一些同学平 时只乐意做题,没有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写作备考也只看看时文素材一类,对中国历 史文化知之甚少,故写这篇文章自会捉襟见肘。 而平时读书广泛的考生,写作这样的作文,便会得心应手。阅读研究《左传》《史 记》《三国演义》等历史类书籍多的同学,对“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 担任南阳令”,对“刘邦重用韩信、张良”,对“萧何夜下追韩信”,对刘邦论“我何以 得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的典故,对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对唐太宗重用魏征等 历史素材,就会比较熟悉;从反面看,对“王伦容不下林冲”,对“周瑜气量狭小难成 大业”,对“袁绍不能重用真正的人才,导致国家难成大事”,对“楚怀王不听取屈原忠 言”比较熟悉的考生来说,写此文自会得心应手,写作起来也会文思泉涌。 因此,我们要提升写作能力,既要关注现实的国家大事,也要努力研究学习我们自 己的传统文化,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思维能力与阅读鉴赏能力。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根 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我们要重视思辨能力培养;关注现实生活及国家重大事 件,注重传统文化和典型历史事件分析与辩论,需知,高考命题的选材和题型是变化的, 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积淀以及写作思维能力,才是高考写作中夺取高分的关键能 力。 对语文教师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及国家重大事件,也要积极引导学 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既要读历史名著,也要读时文选篇,并进行有效思维训练;当然, 备考期间,注重情境与应用型文体训练,注重命题情景化设计,注重任务驱动设计,也 是必要的。而备考时,注意不同材料题型的交替变化训练,例如,故事型、哲理型、漫 话型、思辨型、单则材料型、多则材料型等作文题型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