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备考专题:让科学精神成为时代旋律(附:话题解读及主题写作)
1
【话题解读】
2020 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认识,其中一个就是“娱乐明星”开始走下神坛,而
对科学及科学家家(医学家)的崇敬,成为社会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2019 年,5G、嫦娥、北
斗等科技成果令人赞叹。科学及科学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进动力,而
青年人一定要拥有、践行科学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认识提升】
1.科学精神内涵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
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要求高中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
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角度一,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
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指导行为等。理性思维要求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同题进行
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
角度二,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
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批判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
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要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人云亦
云,并且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角度三,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
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一个人头脑中创造
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高中生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也
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能浅尝辄止,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2
【素材拓展】
1.科学精神时代表现
(1)“两弹一星”精神
领袖说:50 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
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
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
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
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
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3)航天精神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
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
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
神。
5 月 5 日,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三步”任务的序幕。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
再到“北斗”指路、“长五”飞天......中国航天人在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里,用无数可歌
可泣的事迹,筑成“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
世世代代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2.2019 科技领域创新突破
2019 年,一系列科技领域新突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全
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 3 号”交付,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
机场投入运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立意】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
要葆有创新思维、砥砺创新精神,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姿态。而创新,要有敢为天
下先的勇气,因为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意味着敢为人先,意味着只争朝夕。创新又是一个
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创
新”还要和“思旧”相互结合,才能更加焕发光彩。
【思路】角度一,以科技铸就强国之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两弹一星”、三峡工程、载人航天、超级计算、国产航母、港珠
澳大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和工程突破,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
今天,只要我们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
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中华民族必能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角度二,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只有拥抱
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地拥抱新生事物,与新生
事物同行,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并且大踏步地向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
新者胜。”既保持定力和自信,又注重锐意改革、激励创新,我们一定能不断创造新成就、
开辟新境界,为中国赢得璀璨未来。
3
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的科学家
于 敏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 年 8 月生,2019 年 1 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
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
“改革先锋”等称号。
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 年 4 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
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
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
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
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 年 9 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
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
“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
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
“改革先锋”等称号。
黄旭华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 年 3 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719
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
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
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 12 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 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
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4.时代楷模——卢永根
卢永根:2019 年 11 月 15 日,中宣部追授卢水根“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是华南农
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9 年 8 月,因病在广州逝世。
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人党 70 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
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
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
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有工作者。
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 80 多万元捐
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
范。曾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5.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
黄旭华——
潜海,铸大国重器
研制核潜艇倾尽了黄旭华的一生,他也像这个潜在海底的国之重器一样,在生
命的黄金阶段“沉”于深处,但他的人生比机械、图纸、数字描述的世界要宽广、丰富
得多。
他酷爱音乐,小提琴拉得不错,吹得一嘴好口琴,指挥过大合唱;有表演才华,能
演话剧、歌剧。他中等身材,白发苍苍,已过鲐背之年,却精神矍铄。一只耳朵虽听不
太清,谈起核潜艇却仿佛有了十二分精神。
一身痴气从零设计潜艇
有人评价,我国在研制核潜艇上得以从无到有,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仅
用 10 年时间走过国外几十年的路,少不了他这份痴气。 1958 年,面对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核潜艇。那时,黄旭
华 32 岁,因学过造船,又曾搞了几年仿苏式常规潜艇,被选中参加这一绝密项目。
那时候,核潜艇什么样,有人见过;里面什么构造,没人清楚。开始论证和设
计工作时,黄旭华坦言,我国缺乏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那
时候搞核潜艇,都像是一个梦,“简直异想天开”。
一身痴气的黄旭华,在科研上是天生的乐观派。他和研发团队一边摸底国内的
科研技术,一边寻遍蛛丝马迹,阅读能找到的一切资料,一点一滴积累,甚至从“解剖”
玩具获取信息。人来人往,有些人转行了,他说,“我还是走自己的独木桥,一生不会
动摇。”
身先士卒参与深潜试验
水滴线型核潜艇被认为稳定性最好。为实现这一设计,美国人谨慎地走了三步。
我国工业技术落后,当时有人提出,保险起见,我们是不是也要多走几步?
“三步并作一步走!”黄旭华提出直捣龙潭的大胆想法。当时我国国力薄弱,
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没钱拖也拖不起。他不是鲁莽:既然别人证明了核潜艇做成水滴
线型可行,何必要再走弯路?事实证明,他大胆的决策是正确的。
“干对了,没得说;干错了,我当总师的承担责任。”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迎来大考。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检验在极限情况
下它的安全性。在所有试验中,这一次最具风险与挑战。有些参试官兵心里没底,过度
紧张的氛围,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让所有人没料到的是,黄旭华提出与战士们一起参加试验。此前,从没有过一
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身参与到极限深潜试验之中。他的身先士卒,打消了战士们最后的
顾虑,阴霾一扫而光。
这是他的作风,就像在设计核潜艇时一样,他喜欢走在前,把事情做到极致。
4
【主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作家 C.P.斯诺早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惊奇地发现,他的科学家朋友和
作家朋友是两个无法沟通的时候群体,彼此误解很深,不能就共同的社会问题坐在一起
探讨。他问他的科学家朋友:你读过莎士比亚吗?又问他的作家朋友:你知道热力学第
二定律吗?在他看来,一个作家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
比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科学、文学乃至人类文明产生怎样的联想感悟?结合材料
和你的学习经验写一篇文章。
【写作导航】
实际上,这是谈科学和人文问题。科学和人文是人类两大重要领域,这两大领
域交流不多,这导致二者的隔阂。不能很好地解决二者的隔离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类不
同的思维问题。
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彼此都不能脱离。过去,很多优秀的科学
家往往是科学和艺术兼备,能够做到文理兼通。
就学生实际情况来说,可以讨论文理文科的问题。
【优秀作文】
花开两朵,同根并蒂
回顾历史,人民总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历史的天空多么晴朗,总会有两朵娇嫩
的花儿在天地间屹立不倒,同根并蒂,傲然而立。这两朵花,便是科学与人文。
科学之花,照耀天地;文学之流,贯彻古今,他们分别代表着理性与感性。而
英国作家斯宾塞却发现,科学与人文无法融通,甚至互相对立。这种看法我无法认同。
正如理性与感性在人性中共舞一样,文学与科学也在人类文明中共同吟唱着人类进步的
圣歌。
文学是人类心灵高原上的天湖,那液态翡翠般清澈里摇曳着科学苍穹的倒影。
纵观古今,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品总归超越不了时代的枷锁,科学推动着时代的车轮,车
顶上是一路撷英摘星的人类文学。文学由文学家制造,而科学的边界就是文学家的眼界。
老庄可以咏叹鲲鹏的无边无际,却永远不能赞美飞机上的日出;李杜可以对着巍巍青山独酌,却永远不能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畅饮。在时间的荒原上,科学与人文写手蹒跚向
前。
科学是连通星河的逶迤苍山,那顶天立地的壮阔里回响着文学旅客的足音。阿
西莫夫第三定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永鸣的警钟,寂静的春天化为悬在钢铁森林上的利剑;
东方“天人合一”的劝诫规正这科学前进的方向。西域苏格拉底的教诲开辟了真理迷雾
中的小道。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旅途中,文学手持明灯,一次又一次引导科学走出徘徊,
走向深处。
事实上,斯诺本人便是对自己高论的有力驳斥。事实上,像斯诺这种科学与人
文这两座圣殿均有所涉猎的人在历史上其实不乏其人。在科学领域浮沉的人转而把目光
投向文学往往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而在文学的花园游荡的人转而走向科学也常会嗅到不
一样的芳香,中国人常说的“阴阳协调”蕴含的道理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科学和文学,感性与理性一起在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中
交织互融。而在人类前进的过程中就出现过很多因天平失衡引发的倒退。当文化大革命
中无数无辜人的呼喊重现耳畔,当伦敦的冰雾再次困扰人民的眼角,当近代中国文化繁
荣而科学凋零几近亡国的惨景出现,当中世纪黑暗的夜幕再次降临,科学与文学将共奏
哀歌。科学与人文的协调性不容质疑。
科学与人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科学与人文同歌共舞,这两朵并蒂之花
才能喷发出他们各自独特而有和谐的魅力。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910 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随后他知道有一个
竞争者: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 1912 年 1 月 17 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
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待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
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
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
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 20 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读】本题是新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讲述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故事,从时
代精神来说,突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科学精神的健康发展也
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推动。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时代发展。
从立德树人的层面,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考查学生在义与利面
前的权衡;在思维能力层面,考察考生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和综合理解。
参考题目
1.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2.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领航。
3.科学精神和诚信人格是科学工作者的双翼。
4.科学家更需要高尚的人格。
5.科学家的人格光辉。
6.科学光环,人格光辉。
【优秀范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斯科特南极探险,献身科学,至死仍带着沉重的岩石样品,他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
学习;坦然接受失败,答应为素不相识的对手作证,并至死不忘,他高尚的人格更让我
们钦佩。
斯科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在民族复兴路上,我们需要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引航。
在夹缝中崛起,在困境中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精神来推动。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的核心科技还有许多短板。曾经我们的圆珠笔头完
全依靠进口,就是因为我们在笔尖钢的制造上没有实现科研突破。笔槽和圆珠之间需要
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准度,我们的精细制造业达不到这样的水准。中美之间的贸易大战,美国对中兴的限购,更是伤透了我们的“中国芯”。华为独立研制的芯片以及在 5G 技术
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人争了一口气,但是我们不可因此掉以轻心。
科学精神,必须成为时代的灯塔。
除了科学精神,我们还需要人文精神来滋养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单纯的崇尚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做支撑,任由科学无
序发展,是非常可怕的。科技的滥用,会导致技术异化,甚至人的异化。我们饱受毒奶
粉、毒大米、毒豆芽、地沟油等黑科技的伤害,我们也经历过复旦投毒案的悲剧,我们
也对基因技术使用莫衷一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当祖国需要时,会不会再有钱学森
一样的科学家排除万难,报效国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科研遇到困境时,会不会
再有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家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继续研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取
得一定成果后,会不会再有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还脚踩两腿泥在实验田里奔波?
人文精神,必须成为科学精神的养分。
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方面,科学精神可以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衣食足是知荣辱的前提,
没有物质基础的人文精神,只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另一方面,科学思维需要人文艺
术的带来灵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钱学森说:“音乐
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斯科特为科学英勇献身了,但他闪耀的人格魅力,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需要让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点亮人生,照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