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作业减负,学业不减质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高一的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庭作业有不同的看法:
李明的父亲说:“没有家庭作业,我家孩子一回家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我希望多
布置一些。”
张华的母亲接过话茬:“是啊,我家的也是这样,只是有时候作业太多了,我家女
儿慢,有时做到晚上 12 点都做不完。”
赵乐的父亲说:“孩子肯定是不自觉的,我的想法是作业能不能尽可能少一些,毕
竟我孩子晚上还有跆拳道和国画两个兴趣班,儿子自己喜欢,非要学。有时做不完,也
是乱做。”
孙东的母亲说:“他们是要参加高考,且不说是否自觉,高考是要分数的,分数才
是王道,我建议老师多布置家庭作业,有巩固才有提高。”
张婷的母亲说:“我也感觉作业有点多,我们家孩子一周才回来一次,每次都匆匆
忙忙,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好,不过成绩还不错。”
一时,大家议论纷纭……
听了大家的议论后,如果你是该班的学生(或家长、或班主任、或物理老师、或英
语老师),你有什么样的观点与思考?请选择某个角色,针对大家的讨论,写一篇家长
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的主要情境是高一家长会上家长针对作业量的问题展开的
讨论,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与会家长发表了不同的意见。面对“本班家长”这一听众
或读者对象,考生应在对不同情况、不同观点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布置家
庭作业这一问题,亮明观点,确定立意。考生如将讨论变成应不应该报课外辅导班、兴
趣班,或者是批评“唯分数论”等,则都有偏题之嫌。当然,也不能将谈话对象变成社
会、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关注题目中对于角色身份的特殊要求,
选择角色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便不同,写作内容一定要符合自己所选的角色。另外要
注意发言稿的文体要求,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所写的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
每一方面的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容易抓住重点。
3.价值判断的限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
业负担,2019 年国家六部委颁发“最严减负令”。本材料是国家下发“减负令”后的命
题,考生最好对这一事件有所了解,能结合国家的“减负”政策,从学生个人发展、国
家社会进步、人类科学发展等角度提出中肯且有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引发听众思考,激
发更多的理性讨论。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中家长的观点不同:有的赞成加大作业量,有的赞成减少作业量,并且各有根据,这就给学生写作立意提供了多个角度。考生可在综合分析材
料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明确观点、分析理由、阐明意义,也可提出其他看法和建议。
2.身份的选择是开放的。材料提供了“班主任、学生、家长、任课老师(英语、物
理)”等多种身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考从中选择一种身份进行写作。
3.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开放的。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
那么严格,但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尽量不使用啰唆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
句,最好运用简洁明快的大众语言。
解题
这是一道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背景是引发当今社会大讨论的
“减负”政策,着重考查考生对这一热点现象的认识与思考。第一部分是作文材料,介
绍了多位家长的不同观点,赞成增加作业量的有,反对的也有,而且各自都有对学生情
况的具体分析,也谈到了电子设备、课外兴趣班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写
作引导语,明确写作任务,要求写一个家长会的发言稿。本题引导考生根据不同人物身
份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既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
作时要能从材料出发,选好身份,谈自己对家庭作业这一问题的正面认识或思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减负不是减学业质量。
2.大量布置机械化作业,效果适得其反。
3.作业“下保底,上不封顶”。
4.精选作业,提高质量。
5.作业减负,全面发展。
……偏题立意:
1.“兴趣班”是谁的兴趣?(未准确理解题意,跑题)
2.“唯分数论”可以休矣。(未准确理解题意,跑题)
3.作业应该怎么写?(未针对“作业量是否应加大进行思考”,偏题)
4.由作业引发的思考。(范围太大,未紧扣题意)
下水文
在家长会上就家庭作业问题的发言
张倩老师
大家好,作为家长,我也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但我对几位家长认为应该加大孩
子们作业量的看法不敢苟同。接下来我想通过大家多次提到的两个词与各位一同探讨。
首先是分数,作业多是否就会有好分数?
不可否认,孩子们三年后是要参加高考的,我也和大家一样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
个好的成绩,回报老师的教导,自己的努力;也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前程,更好地回报
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家庭作业的完成和考试分数真的存在必然的关系吗?
我对此存疑。我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因为作业太多,整天抄写课文,导致上课精神不集
中,成绩不佳;跌跌撞撞进了初中,在家再也没有听到过他抱怨作业完不成,但成绩并
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于是我们改变策略,发现有质量的作业才能提高分数。
策略是让他们互帮互助,但是让每个人完成对自己来说最有难度的几门作业。后来,
这个“互助小组”的同学都因为补上了自己的短板,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终都进
入了自己心仪的高中。当然进了高中,这个“割地而治”的策略不适用了,可是老师们
强调高中教学会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学生做 10 道题能明白的知识点,现在通过加强
教研,让学生少做几道题就能实现,其他时间可以腾出来,让孩子去娱乐、去交往、去
锻炼。有了好的身体和心理,学习上自然也会受益。都说“有巩固才有提高”,但在提
倡“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将其改成“有效率才有提高”呢?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求老师加大作业量呢?
其次是自觉,自觉的孩子成绩才能好。
赵乐爸爸觉得孩子都不自觉,我看张婷妈妈就不同意。张婷成绩那么好,就是因为
她是个自觉的孩子,她体验到了学习的趣味,吃不上家庭聚餐却是乐在其中。赵乐真的
不自觉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他愿意参加那些兴趣班并乐此不疲,就是自觉的表现啊。
自觉就是对于自我兴趣的觉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正是自律的首要前提。当然李明做
完作业就看电视、玩手机,可能是因为他对学习没乐趣,也没有找到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我们让他多做些作业,可能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上了大学,他很可能就更不会自我要求
去完成那些“隐形”的作业了。建议你和孩子多聊天,多引导孩子,让他有明确的自我
目标,有明晰的生涯规划,让他能建立自觉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健全他的自我
人格。
其实我们家长能为孩子做的并不多,今天有机会参加探讨,我也希望孩子能有一个
丰富充实的青春。所以我认为家庭作业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作业的内容应当考虑到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以分层布置,类似高考
的必考选考,作业也可以分为必做选做;
第二,布置作业的量应该有所控制,让孩子完成作业后,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阅
读、绘画或体育锻炼。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意见,欢迎大家来批评和完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