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切中肯綮—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步步为营,切中肯綮—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ID:349752

大小:1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1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步步为营,切中肯綮—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高考语文在经历了多年对审题要求不高的话题作文之后,又回归到了新材料作文时 代,之后命题人又进一步加强限制,形成任务驱动型作文。一个好处就是能考查学生的 思维品质,看学生是不是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不可以快速地从素材里面提取 主旨。话题作文具体要求里往往有“自选角度”或“任选角度”“选一个角度”的表述, 这明显是给考生留出了非常大的发挥余地。话题作文之前的旧材料作文多是要求“选准 角度”,而话题作文之后的新材料作文则换了一种很含蓄的方式,要求“选好角度”。那 么,何谓“选好角度”? “选好角度”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选”好角度,意思是说材料可以切入的 角度很多,希望考生能选一个最佳的角度;第二种是“选好”角度,即考生任意选一个 角度,选定就好了。试想,如果命题人的意图是第二种,那么为何不沿用以前“自选角 度”“任选角度”更明确、更清晰的表达方式,而非要改成“选好角度”这样似乎有歧 义的方式呢?我们宁可把它理解成命题人的为难,要求“选准角度”,不适应时代鼓励 创新的精神,有限制学生思维的嫌疑;若“自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又过分降 低了审题难度,而且对审题准确的考生来说不公平。所以干脆给一个“选好角度”这种 模棱两可的说法,留给考生自己去揣度。那么,在这里,我们宁可选择第一种理解,不 仅仅因为第一种理解更保险,还因为它更符合生活实际。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生活中有人给你讲“狼来了”的故事,他其实是想告诉你: 做人要有诚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丢掉性命。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你应该正确 接受的信息,讲故事的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你能理解,没有必要专门给你“点明主旨”。 而你却非要从其他角度理解,你说故事里的大人也有责任,所以别人想通过这个故事告 诉你的道理是:做人不能见死不救,对小孩要宽容。你说的有道理,甚至很有创意,可 是要么你是真误解了说话人的意图,要么就会被人理解为抬杠。而高考作文审题是同样 的道理。审题不仅包括对所给材料主旨的提炼,也应该包括对具体要求以及其中潜台词 或者说命题意图的分析。所以,材料作文审题绝对不能追求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应该是在审完题后第二步立 意时要追求的境界。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经常混淆审题与立意的概念。审题是回答材料 说什么的问题,立意是解决你自己想说什么的问题,后者必须由前者生发而来,绝不能 为了另辟蹊径而另起炉灶。 那么,审题时如何才能选出来“好角度”呢?“好角度”不可能有一大堆,它往往 具有唯一性;那这里就自然可以将“好角度”理解为“准角度”,而“准角度”自然来 自于材料的主旨。那现在问题就转化为考场上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主旨,从而 避免误入歧途。 方法有四,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来谈一谈。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 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 8 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 10 万 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 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 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很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一万英镑。但是,如果您把住宅 卖给我,我保证会让你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 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 1 万英镑的价钱卖 给了他。 这则材料的审题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偏题甚或跑题,所以非常有必要研 讨审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是抓关键词。所谓的关键词应该具备这些特点:一个是反复出现(当然有时候是 以近义词甚至反义词的形式“披个马甲”出来的);二是“虚而不实”,绝对不会是“手 机”“苹果”“钢琴”之类的实物;三是关涉人生观、方法论,即可以回答“人为什么活 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两个问题的。那么可以找出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应该是“孤 独,忧郁,快乐”,而不是“房子”和“金钱”,所以“鱼与熊掌可兼得”之类的立意完 全是错误的。二是抓主人公。主旨绝对不会由配角告诉你,一定会在主角身上体现。那么如何确 定材料的主角是谁呢?首先是描述这个人(抑或某种事物、动物)的篇幅较大,而且往 往会对他加上一些特别的修饰词语,比如上述材料中的老人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孤 独的”“满眼忧郁”的老人,问题解决后,则是“颔首微笑”的老人。其次是这个人决 定事情的最终结果。上述材料的主角明显不是青年或其他买家,而是老人。即使青年说 得再动听,老人完全可以不卖,决定权始终在老人手里。所以像“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 题,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成事者用心”“理解万岁”之类的立意明显是不准确的,因 为这个结论是来自于青年而不是老人。 三是抓主要矛盾。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很多矛盾,但只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比如 一所学校里也有很多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矛盾,教师与领导的矛盾,教 与学的矛盾,这里的主要矛盾自然是“教与学”的矛盾,因为这是一所学校,而不是其 他机构,“教与学”解决得如何决定了教学的品质。同样,一个材料里的主要矛盾一定 是冲突最激烈的矛盾,迫切需要被解决的矛盾。上述材料的矛盾不是钱多钱少的矛盾, 表面的主要矛盾是其他人想买、老人不卖的矛盾,实则是老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 矛盾。材料想说明的是人活着既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大房子,而是快乐。那么所 谓“关爱空巢老人”“勿忘感恩”之类的立意是不准确的。 四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能最终转化矛盾。青年为什 么能用低价买得大房子而其他人出很大的价钱却得不到呢?因为他们没能提供老人需 要的东西。所以,青年所提供的“陪伴”“关爱”“快乐”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所以 主旨一定要从这里得出。因此,像“欲享乐,先弃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立意 也是不够准确的。 其实审题就如同射箭,怎样才算射得“好”呢?当然是射得准。怎么才算射得准呢? 当然是射中靶心。一个靶子只有一个靶心,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审题要尽量追求十环, 而不能为了所谓的创新故意射中五环、六环,甚至脱靶,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