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书信有限定,厚重有方法
书信体,作为应用文体的一种,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备受高考
命题者的青睐。
2015 年全国卷Ⅰ,老陈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被女儿举报,引发争议,“请给小陈、
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2018 年全国卷Ⅰ,要求“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
瓶’留待 2035 年开启,给那时的 18 岁的一代人阅读”。这两年的全国卷高考题,一个直接
点明书信体,一个倾向于书信体。从作文的限定条件看,内容都是偏于说理的。相比而言,
2019 年全国卷Ⅱ的“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年
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这三封信更倾向于抒情、叙事。
如何让短短的书信拥有更高的质量、更大的容量?即如何使书信体的作文更有“厚重
感”?结合 2019 年全国卷Ⅱ的三封书信任务和三篇高考优秀作文试作探究。
一、前“行”一步法
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给家人写信,该写什么?大典盛况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参
加游行之后的激动心情是需要抒发的,随之而起的报国意愿是需要强调的。这些构成了很
多考生作文内容的全部。如此行文,不可谓不优秀。但如果能前“行”一步,用行动代替
誓言,效果会更好,毕竟行动比誓言更有说服力。
例如《喜参盛典盼兄归》一文,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盛况: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54 门礼炮齐鸣,大家
一声一声地数着,共响了 28 次”。之后,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 28 年的风雨历程,“南湖
红船上的点点星火,井冈山上的缕缕炊烟,赤水河畔的阵阵枪声,岷山顶峰的皑皑白雪,
延河夕照的粼粼微波,北京天安门的红红灯盏。”所见、所思之后,作者写了他的所“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是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言。现在国
家还处于战争阶段,还有大片的国土等待收复,还有大量的民众等待解放。即使是解放区,
也有很多事业才刚刚起步,百废待兴。我想如果唐代王勃生活在这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的时代,生活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他就不会发出“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慨叹了。
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曾经说过:“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
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三哥,再过三个月,你的学业就该完成了吧?我真希望到那时你能
回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一起工作、一起进步、一起努力,使我们这个遭战争破坏的国
家早日走上富强之路。三哥,异地虽好,终是他乡。陆放翁曾言“云闲忘出岫,叶落喜归
根”,我就用这句诗作结吧,等待着你的佳音,等待着你“喜归根”的那一刻。
这两段内容,前一段说明国家正是大量用人之时,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后一段从家
国两个方面做劝亲工作,并引用陆游诗文中的“喜归根”,表达一种强烈渴望。文段中,虽
无雄心壮志的誓言,但拳拳爱国之情已跃然纸上,感人于心。
二、妙用“闲笔”法
“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给同学写信。”这封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书
信,作为新生的“我”该写些什么呢?迎接“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喜悦,抒发珍惜光阴,
刻苦攻读的渴望,树立以身报国的志向。如此多的宏大主题,常常让人思绪万千、难以取
舍,最终导致落笔泛泛而谈、文章平庸无亮点。
如何摆脱平庸,《致同学爱国的信》一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中的“我”以大学新生
的身份给早一年上大学的小学同学爱国写信。因为爱国考上大学,“在那一刻才意识到,我
的人生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我”,
刻苦努力,终于如愿考上大学。在行文中,巧妙地借助《人民日报》,把 1978 年到 1979 年
的全国科学大会等相关信息传递出来,既贴合了作文题的背景,也给阅卷者展示了“我”
—— 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青年形象。在这个求学 “主线”之后,考生插入了一段大学开
学前的“闲笔”:
大学开学前,我阅读了今年第四期《诗刊》,诗人舒婷的那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是我非常喜欢的。“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
国啊!”虽然不能完全读懂诗的内容,但那份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我的理想也是
簇新的,我的生活也应该是簇新的。期待不久后能和你相聚,到那时,我给你朗诵整首《祖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段内容,看起来和求学没有关联,但这恰恰是文章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刻苦攻读和
对社会的关注都源于自我发展的需要,那么对诗歌的热爱、对爱国诗歌的“非常喜欢”,不
正是“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体现吗?这段“闲笔”,让我们看到青年人身
上存在着这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爱国情怀。
后文承接诗歌里“簇新”的是大学校园里的多个“新”:
“宽阔的马路边上,花园里的花是新的,转弯处的读报栏是新的;图书馆里,摆放整
齐的桌椅是新的,摆满书架的书籍是新的。置身校园,我感到空气是新的,心情是新的,
甚至那些擦肩而过的同学的笑容也是新的。”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簇新”的一切,
让人看到国家发展的新希望。
文章没有把开学典礼作为重点描写内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套话、空话、大话,而添
加的“闲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有利于使人物形象趋于完美。
三、层层铺垫法
2049 年 9 月 30 日,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慰问信。这个写作任务,最难的
不是慰问信行款格式的要求,而是“贡献”与“荣誉”的匹配。要有怎样的功绩,才能获
得“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简单地罗列一个人的诸多事例,是可以的,但过于单薄,而且
缺少可信度。
在提高可信度上,《给华百功先生的慰问信》一文做得比较好。文章开头把国家成就百
年历史、民族复兴成为现实、英才当选功勋人物等三重喜悦顺畅地表达了出来,营造了节
日即将到来的喜庆氛围。然后,立足华百功先生的职业——中国核工业,回顾发展历程:
在共和国百年发展历程中,核工业一直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
核讹诈、核垄断,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原子弹
爆炸成功!氢弹试验成功!核潜艇顺利下水!核电站建成投产!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建
立完成!……捷报频传,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声音由弱变强,中国成为世界
和平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傲世成就,凝聚的是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
光亚、于敏、黄旭华、程开甲等一代又一代核专家和核技术人员的精诚团结、无私奉献和
勇于创新。
这段文字,首先强调了核工业在百年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列举了多位著名的核专家,突出了我国在核研究方面知识传承、精神传递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
描述华百功先生的业绩:
我们很少能在报刊上看到您的消息和报道。为数不多的资源里,知道您曾留学西方,
不为名利所动,学成之后毅然回国;知道您曾隐姓埋名,不为时尚所诱,默默探索,积极
创新。西部的沙漠戈壁驻留了您二十年的青春岁月,与奉献为伍,与梦想同行,青丝成霜
雪,奋斗写人生。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啊!“任凭天云多变幻,哪怕风雹沙石扬,烈日明
月伴营帐,饥餐沙砾饭,谈笑渴饮苦水浆”,这首核工业人最爱唱的《我们战斗在戈壁滩
上》,您也曾无数次唱起吧?
如此,我们看到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获奖者就不仅是一个人物,更是一个行业无
数精英的荣耀。站在时代科技前沿,传承百年优秀传统,自身淡泊名利、积极创新,用一
生助推中国发展,这样的人物当选,不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吗?层层铺垫,让人物当选
水到渠成,让读者心悦诚服,让文章厚重有力。
书信的灵活多变,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尽的,就如增加“厚重”的办法,也不是仅此
三种。具体写作过程中,还需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不同的写作对象等做适当的调整,进
行不同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