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任务新变化 ,把握组合新要求—高考作文新高三一轮复习策略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是近三年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变化而来的一种新形式,虽脱胎于
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但在命题材料的组合形式、写作任务的要求、审题构思的侧重点
上又有所区别,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时要格外注意。
一、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是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基础上的优化
1.明确的写作任务克服了过去新材料作文写作指令宽泛的弊病
2015 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由“命题材料+写作任务+常规要求”三部分构成,
其命题材料往往创设一个“对立性的情境话题材料”;再增加“写作任务”的指令性要求
——辨析命题材料的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去思考、权衡和选择;然后依据自己选
择的视角去说理论证;最后提出解决、处理这类问题的想法和方案。明确的写作任务和要
求,克服了过去因写作指令宽泛而出现的套作、宿构等弊病。
如 2017 年全国卷Ⅱ作文的命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言浅理明,贯串
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颇具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
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明确提示了
行文方向。但考生一旦选择了其中两三个名句,则必须围绕其内涵做理性分析。如选“①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两句,那就要在“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上下功夫;如选“③何须浅碧深红
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
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三句,则重在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
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2.组合型命题材料使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相比于过去“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2019 年的命题组合形式更灵活多变,或“文字
材料+漫画”;或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材料,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写作任务和要求;
或选择若干条看似散乱的名言名句组合在一起,然后提出特定的背景或条件,再要求考生
按照一定的写作任务去选择、权衡、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写作视角,或罗列若干关键
词语;或虚构出看似不相关的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或摆出若干条富有哲理的语句,再提出具体的写作任务和要求等。从内容上看,来源广泛,从古到今、从中到外,
涉及文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从写作任务要求看,既明确具体,又让
考生能有效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在充分理解组合材料内涵的基
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如 2019 年全国卷Ⅱ的作文就是典型的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是在 2018 年任务驱动型作
文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其命题材料由一段文字材料和 5 个写作任务组合而成,要求选择
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写作任务进行创作。第一段命题材料 100 余字,其中 9 次提到“国”,分
别为“中国青年学生”“爱国革命运动”“中国人”“新中国青年”“祖国”“报国”“青春中
国”“强国有我”“中国青年”。另外,材料中的“中华民族”也和“国”相关,所以,“国”
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写内容必须在“国”的范围内。“国”与材料任务中祖国建设发展
的五个关键时间点,共同构成了材料的主要框架,突出了高考语文“新时代”的特点。作
为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高三学子,将来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所以了解、关心祖国
发展形势与明确个人未来价值取向十分必要。
该作文既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又有新的变化:
①命题材料的写作任务中明确提出写作对象为“青年学生当事人”,且必须以当事人
“我”的身份来写作,以此激发考生的主人翁意识。这完全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
②新的变化体现在写作任务由五个任务组合而成,这五个写作任务对应命题材料中的
五个时间点,对应五个重要政治事件,除第四个任务没有具体阅读对象外,其他四个任务
所对应的四种阅读对象分别为:公众场合的学生、家人、同学、功勋人物。虽然写作当事
人均为青年学生,但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就要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
如写给公众场合的学生就要有大格局;写给家人就可以亲切随和;写给新学期的同学就要
有激情;写给功勋人物的慰问信,就要突出功勋人物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自己的
崇敬之情与学习他们的决心。要求在五个写作任务中选其一,如果多选就不符合写作要求
了。
二、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
1.命题材料的结构方式具有开放性与收束性
如 2018 年全国卷Ⅰ的命题材料由 7 个年份以及该年份发生的大事组合而成,意在引导
学生关注当下,关注中国的改革发展,关注时事;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洪流,要求考生既要扎根中国国情,又要拥有世界眼光,同时在回顾过往的基础上,进一
步延伸到 17 年以后,这样要求考生不仅了解我们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还需要考生发挥想
象,设想十几年后的情况。
①写作内容开放。需要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来写,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青年人的人生际遇。在这个难得的机遇中,我们必须要
大有所为。也可结合个人成长来写,18 岁的青春必须扎根在中国的辉煌发展上,不能脱离
从 2000 年到 2018 年这 18 年来中国的变化。同时,后面的内容考生可以发挥想象,根据所
给内容写伟大的成就。
②写作对象具有约束性。写作对象是未来青年,因此这篇文章要求对未来青年的人生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要有建议、有分析,利与弊的权衡一定要从有利国家的发展、民族
的复兴这样的大局着眼。脱离这个限制性要求就会有偏题之嫌。
2.命题材料的内容力避空泛,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更强
如 2019 年全国卷Ⅰ的命题材料,内容明确要求“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很接地气,非常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写作时围绕这个大方向展开思考即可。命题材料由
劳动与学习、劳动与人工智能、劳动与雇佣、不尊重劳动四个方面组成,但这只是思考这
一主题的背景,对作文立意起导向作用,不能简单当成作文立意,写作时要把握好角度,
不要偏离主题。
①写作任务和对象具体,避免了空泛化。写作对象: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
学;写作文体:演讲稿;写作立意和内容: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那么就要扣
住“从我做起”和“为什么要从我做起”写作。
②写作立意和内容时代感更强。2018 年,新时代领路人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讲话时强
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
劳动。”2019 年全国卷Ⅰ作文的命题,就是围绕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并结合当今学生的实
际情况展开的。
学生可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角度,谈劳动光荣,幸福一生;可从劳逸结合的
角度,谈摆正位置;可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角度,谈锻炼自我,懂得生活;可从
尊重他人的角度,谈尊重劳动,心怀他人;从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谈热爱劳动的意义;从品德角度,谈爱劳动是一种美德等。阐述“劳动”是创造财富和谋求幸福的源泉,是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具社会现实性,时代感更强。
3.命题材料的审题立意指向有主次之分
2019 年全国卷Ⅲ的命题材料在指向上是有侧重、有主次之分的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从
形式上看是个漫画材料,实质上是个组合型的“文字材料+漫画型”的作文题,即由漫画和
文字组合而成。
①立意指向有主次之分。漫画以一种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画面上的老师和学生暗示本
次作文的写作对象涉及“教育”“师生”范畴;而文字内容则是点睛之笔,是触动考生心灵
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神来之笔。特别要注意的是“写作任务”强调了“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
意”的要求,很明显地指向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分析。
因此,要写好这篇考试作文,最主要的是读懂漫画中的文字内容,抓住其关键词语,
理解其含意和寓意。
②写作重心在文字。首先在“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这句话中。第一个关键词是“毕业
前”,第二个关键词是“最后一节课”,结合漫画里的“老师和学生”暗示本次作文写作内
容只能围绕“教育师生”的角度来写,如果脱离这个角度就属于偏题。
其次在第二句话中,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老师的话语中两个
“再”字是感情的聚焦,是思考的光点,是立意的依据和支撑。“你们再看看书”中的“再”
字,既有对学生过去读书学习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叮嘱学生毕业在即,应当珍惜时间,巩
固已有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深情的期望,今后人生路长,要记得学海无涯,终身不辍。
“再”字凝聚了师生情,既有恋恋不舍,也有熔铸于职业的生命精神和为人师表的赤
子之心。一个“再”字,把千千万万个无私奉献、忠于讲台生涯、关注学生成长的为人师
者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有离别在即的眷念和期望,“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离情别意在
这里,无伤愁之悲怨,有由衷之喜乐,喜看莘莘学子蓬勃成长,乐享行走前方和远方的亲
切怀恋。抓住了这两个“再”字透露出来的复杂情感,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紧扣
这句话,内容突出“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可在二类左右给分。
③文体形式自由。从写作文体看,可以写成记叙文、叙事散文、议论文等。
如写记叙文的话,记叙内容可紧扣“师生情”,选取相应的事实材料,或虚拟一些场面
情景,自然而然或匠心独运地写出师生情谊的水乳交融。记叙角度可以从教师的层面写,也可以从学生的层面写,或以师生互动的角度写;记叙形式可以写记忆中的回放,可以写
现实情景的如实记录,可以写对未来时刻的想象。主题表达要能从老师的这句话里读出为
师者之心,良苦心、赤诚心、师德心、眷怀心。当然,如果在情理交融的状态,把这种感
情写出内在的质感和一定的价值内涵,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则按一类作文给分。
三、2020 年的命题材料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组合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在 2020 届一轮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这种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作为
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命题材料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组合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1.进一步强化写作的应用性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应用性功能特别强。从 2019 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卷Ⅱ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来看,明确规定考生采用
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应用性文体。这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
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基本需求。今后作文的命题材料会进一步深入考生
的学习、生活实际之中,写作任务和要求将进一步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性,
避免言之无物、套作、抄袭等现象发生。
写作复习建议:
从命题材料结构的组合上看,应重视:①哪些材料内容具有开放性。譬如命题材料涉
及的时间范围的界定,叙述事件中关键词语所涉及的时代性;命题材料文字表述中所涉及
的倾向性;所叙述事件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品质,对具体文体的开放性要求等。②哪些材料具
有限制性。譬如对文体的具体限制,对写作对象的限制,对写作范围的限制等,从而选择
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文体、写作对象、写作范围。
2.命题材料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命题材料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
领域,覆盖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选择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
密相关的命题素材,考查考生综合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
结合,创设综合的写作情境,引导考生温故而知新,培养创新能力。写作复习建议:
从命题材料的组合把握审题立意指向的主次。命题材料的组合形式自由且多变,一般
有:①由多则名言名句组合而成;②由多个不同时代的重大事件组合而成;③由多则图画+
文字组合而成;④由一则事实材料或多则事实材料+若干写作任务组合而成,要求选择完成
其中一个写作任务;⑤由命题材料+若干不同文体和文字要求的写作任务组合而成,要求选
择至少两种不同文体完成写作任务,如北京卷模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命题材料,把握其
深层次内涵,确定审题立意的侧重点,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文体和较为容易写的角度完成写
作任务。
3.命题的组合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试题将由命题材料的组合、命题写作任务、命题要求的组合进一步变为全方位的组合。
如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设置“对立性的情境”改变为“多元性对立情境”的组合;
将五个写作任务要求选择其一,改变为若干个写作任务要求,要求完成其中某几个的写作
任务,从而组合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以考查考生综合思考、权衡、选择的写作能力。命题
材料形式的组合力度也将进一步增强。如文字材料+若干图表;若干文字材料+试卷中的某
一篇阅读材料;若干事实材料+若干写作任务,要求按照写作任务完成写作等。
写作复习建议:
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①审题立意一定要紧扣命题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挖掘材料所
叙述事情的内涵作为评论的依据和生发点,切不可脱离材料的含意或寓意。②写作内容一定
要符合具体的“写作任务和要求”,如 2019 年全国卷Ⅰ就一定要同时符合写作对象、文体、
内容三个方面的要求,缺一则偏题。③要整体把握材料所涉及的角度,有详略但不可以以
偏概全,抓主要和重点,但不可忽略次要和材料提示及暗示的内容。
总之,在新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应该仔细研究近五年全国卷作文的命题特点和要求,
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熟悉组合型新材料作文辩证性、应用性、时代性的三大写作规律,
今后的考试中,作文才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