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读时评学分析之分析思维如何纵深推进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读时评学分析之分析思维如何纵深推进

ID:349801

大小:1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读时评学分析之分析思维如何纵深推进 一、细读深思 【故事材料】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 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 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 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 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 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分析示例】 为善与行仁 王开东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只是“相近”而已,更何况后 天的“习”,又使得善的变化“相远”。也就是说,人心本善,只是一个美好的曾经,不 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提出:人性本善,还需要人性向善;人心向善,还需要坚持为 善;而坚持为善,又莫如行仁。 所以然者何? 盖因“为善”和“行仁”,虽然行为一致,但内在动机不同,其思想也就大异其趣, 境界也就大相径庭。“为善”的动机是为了“名声”计。这是一件善事,我去做,就能 证明我是一个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善”是用自己的“利”去交换“名”,故而 需要算计。“行仁”的动机,则是内在自然而然的流淌,仁之所在,心之所在。 从莫言讲述的故事来看,莫言的行为是“为善”,其母亲的举动则是“行仁”。这是 “为善”与“行仁”的一次正面交锋。 莫言也在施舍,也在做好人,但却有算计。“我”是主人,他是乞丐,我们不是平等的。故而“我”吃一碗饺子,他吃半碗施舍的红薯干已经很不错了。“我”的目的自 然是打发他,但在打发他的同时,“我”施舍了他,“我”为善了,成为一个好人,获得 道德上的优越感。莫言之所以发怒,就是因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没有得到认可,进而有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之感。 反观莫言的母亲,则是“行仁”的标本。 “仁者爱人”,在莫言母亲的眼里,人是平等的,即便是一个乞丐,也同样有尊严。 施舍他人,绝不能歧视他人,伤害他人的尊严。在莫言母亲看来,眼前是一个平等的人, 故需要尊重;又是一个老人,还需要关爱;儿子又伤害了老人,又需要表达歉意。故而 莫言母亲把半碗饺子全倒给了那个老人。 身教大于言传。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莫言母亲的半碗饺子,或许就没有今天能获 得诺贝尔奖的作家。 莫言从此明白:仅仅做一个善人是不够的。一个成天努力想做一个善人的人是危险 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而唯有 “行仁”的普世价值,才能让他赢得整个世界。 以冯友兰的境界四重论来说,“为善”不过是功利境界,“行仁”则上升为道德境界。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彻底明白今天道德教育的失败。因为真正的道德,不是一种知识, 不是为了某种规范和褒奖,而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因为来自心灵深处,故而清澈 干净,天然去雕饰。 鸟的翅膀镀上了黄金,鸟是不会飞翔的,人也是这样。那些真正感动中国的人,没 有一个是为了所谓的勋章,他们只是听从了心灵的召唤。 (文本有删改) 二、写法悟道 王开东老师的评论文章大开大合,开篇就站到了“为善与行仁”这个制高点,行文 纵横交错又彼此交融。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是很难学习的。但梳理其中的分析思路,又有 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分析思维的多层次纵深推进这一点,就此大略可以分 为四个推进层次进行梳理加以研究学习。(一)感知层 —— 行为事象里聚焦论题 故事也好,现象也罢,要想顺利进入分析,首先要从材料的行为中找到核心矛盾, 发现矛盾提出问题,明确论题,由此也就找到了启动分析、往前推进的动力源。故事中 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气急败坏地说:‘…… 你要就要,不要就滚!’”,做 善事却落得如此结果,而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子二人貌似都在行“善事”,同在做好人,却又显得如此不同。这样论题找到,行文 起点也就有了。 (二)认识层 —— 人情事理中寻找动机缘由 找到论题,下一步分析的重点就放在对这一现象行为的背后动机的探究上。“莫言 也在施舍,也在做好人,但却有算计。”“‘我’吃一碗饺子,他吃半碗施舍的红薯干已 经很不错了。‘我’的目的自然是打发他,但在打发他的同时,‘我’施舍了他,‘我’ 为善了,成为一个好人,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在莫言母亲看来,眼前是一个平 等的人,故需要尊重;又是一个老人,还需要关爱;儿子又伤害了老人,又需要表达歉 意。故而莫言母亲把半碗饺子全倒给了那个老人”。不同动机、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有 差异的行为,决定了不同的思想境界。 (三)认知层 —— 隐含预设中挖掘价值观念 分析到情理动机这一层,问题依然无法解决,继续往下挖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动机?立场背后,隐含的内在价值观念是什么?莫言的意识里,“‘我’是主人,他是 乞丐,我们不是平等的 ”,“莫言之所以发怒,就是因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没有得到认 可”。母亲的观念 ——“在莫言母亲的眼里,人是平等的,即便是一个乞丐,也同样有 尊严 ”。 追溯到此,就基本弄清了不同行为不同认识所产生的认知源头,也就可以提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了。 (四)寻根层 —— 探源社会土壤,上溯文化心理 若要再进一步,可以考虑由个体行为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拓展到其社会的文化的根源 层面,这样不但使现象分析得以向更纵深推进,而且又拓展了分析的宽度、广度。莫言 “‘为善’是用自己的 ‘利’去交换‘名’,故而需要算计”,“不过是功利境界”。母亲“‘行仁’的动机,则是内在自然而然的流淌,仁之所在,心之所在”。“真正的道 德……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因为来自心灵深处”“则上升为道德境界”。 行文至此,“其异”已是昭然若揭,问题自然得以解决,如何选择自不待言。 三、实践运用 官方公布了重庆 22 路公交车坠江事件原因。2018 年 10 月 28 日上午,重庆市万州 区公交车上,乘客刘某因错过目的地站要求停车,司机冉某因该处无公交车站拒绝停车。 刘某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并与之发生争吵,此时乘客大多选择旁观不语。 矛盾逐渐升级,当车经过万州长江二桥时,刘某突然拿起手机两次砸向司机头部,整个 过程中无一名乘客站出来劝阻制止。司机冉某放开方向盘进行回击,还击后,冉某收回 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与对面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后, 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造成车上 15 个鲜活的生命在 3 秒内瞬间消逝。 事件原因公布后,引起民众热议。悲痛之余,人们反思是谁酿成了这起事故?有人 指责乘客刘某,是她的冲动、偏激、自私造成这起悲惨事故。有人认为,驾驶员冉某就 不应该在驾驶过程中放开方向盘与乘客斗殴,是他的不理智和不恪守职业操守酿成这起 悲剧。更有人认为,如果其他乘客及时上前阻止,也不会酿成这起悲剧,其他乘客的冷 漠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酿成这起悲剧。 对于以上议论,你有什么看法?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循着分析纵深推进的四个层面依次展开,进行构思设计,先列提纲再完成全文。 【思维提示】 1.感知层。分析材料中的人物行为、事件,先聚焦其中的矛盾:本来司乘矛盾是一 件小事,却造成严重的后果。一车乘客本想避免惹祸上身,结果却是葬送了自己以及整 车人的性命。 2.认识层。这次事故中其他乘客选择冷漠围观,他们的动机是避免惹祸上身,殊不知事与愿违,这样的冷漠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3.认知层。动机背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作祟。奉行“羚羊哲学” —— 你 的不幸只是你的,与我无关。 4.寻根层。追溯社会的、文化的根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 日渐疏远,但凡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甚至不相关的事,就冷眼旁观。“南京彭宇案”的热 心人被讹等现象,给大家造成的心理阴影。“明哲保身”等传统文化观念的熏染。(选择 一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