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文,明思路,学写作——高考作文备考思维训练实践
批学生的平时习作,改考生的考场作文,心中总有无限感慨:作文同化现象太严重
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议论文全是并列式结构,宿构现象严重。浏览各大主流媒体
的文章,或条分缕析,辩证说理;或贴近生活,活泼有趣;或针砭现实,激浊扬清,让
人过目难忘。而近五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凸显时代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人生、树立担当意识,这种命题特点既切合高校选拔人才的标
准,也是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命题倾向将会持续。
高考作文不仅仅考查学生关注时代的见识,还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面对学生现状和高
考考试选拔要求,该如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呢?如何落实国家教育“立德树人”
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当前各大主流媒体的时评文章,汲“时文”之
“水”,修思路训练之“渠”,灌干涸作文之“田”,即读时文、明思路、学写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园。”这
句话强调,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从学习一些典范的作品开始,梳理文章的脉络,顺着
“根部”到达“枝叶”,然后才能达到“自圆”的程度。因此,在当前的高考作文背景
下,如何更高效地阅读时文呢?应该怎样训练写作思路呢?从教学实践出发,笔者认为
应该从明确时文思路分析入手,读懂时文评析,理顺行文思路,画出文章结构思维导图,
进而加以模仿和提升,进而成就一篇佳作。下面笔者以“旧新”两篇时文(“新旧”时
文引自王涛老师主编的《读时文,学写作》)为例来说明。
先来看一篇“老”时文《六国论》的行文思路。文章开头先提出了六国破亡的原因
“弊在赂秦也”,然后分两层说出六国赂秦破亡的道理,一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一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写充满辩证智慧,对六
国破亡的原因没有一概而论,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段,以实例指出韩国、赵国、
楚国三个国家是因为“赂秦”而亡,拿“秦之所得”与“诸侯之所亡”做比较,痛陈赂
秦的危害,结果只能是“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三段,又以实例逐一分析其余三国
齐国、燕国、赵国虽“未尝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破亡的事实,又从反面做出假设,如果“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以此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在第四段,作者站在六国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要想生存,一要重用谋臣,二要礼贤下士,三要联合。第五段,作者针对历史与现实抒
发感慨,告诫当代统治者要吸取秦亡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通过对《六国论》的梳理,可以看出,文章的思路脉络非常清晰,采用典型的“总
— 分 — 总”结构,围绕“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文气贯通,严谨周密,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并且在结尾引申,直指时弊,让人读后振聋发聩,不愧为千古名篇,
常读常新,再读再有新的收获。
再来看一篇“新”时文。《中国,才是我们最珍视的奢侈品》 一文先引述新闻事件,
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涉嫌歧视及辱华行为引发中国社会强烈反响,然后是“杜
嘉班纳”创始人发道歉视频,“正式向所有全球华人致上最深的歉意”。在接下来的论述
中,作者深入分析“杜嘉班纳”辱华事件的深层原因:格局不高、能力不足、心胸狭隘
和分裂的嘴脸,并揭露其无知肮脏的实质。然后列举事实论述跨国贸易的实质及应遵循
的原则。再进一步表明态度:中国人民对于辱华事件无畏于杂音,有能力、有信心、有
决心保持自己的主流叙事,让真正的中国声音响彻世界。结尾照应题目,再次亮明观点。
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时评类文章,运用的结构是典型的“引 — 议 — 联 — 结”,题目
就是论点,分析原因挖得透,事例论证有力,文中处处紧扣论点,结尾卒章显志,同样
是一篇论证思路清晰的典范之文。
概括起来,各大主流媒体上时评类文章的论证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这六种形式:①
引论 — 本论 — 结论,引论部分引述事件、亮明观点,本论部分概述事件意义、分析
事件原因,结论部分重申论点;②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开头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中间分析问题,分层次深入分析事件的合理性和危害性,结尾提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③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做,“是什么”部分先给事件下定义,“为什么”
部分谈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怎么做”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④引 — 论 —
联 — 结,开头引出事件,中间论述这个事件出现的原因,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事件,
结尾发出呼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⑤起 — 承 — 转 — 合,起就是引材料,述事
实;承就是析材料,明态度;转就是提观点、指危害;合就是讲道理,做结论;⑥引现象 — 析原因 — 谈危害 — 讲做法 — 做总结。如果能认真研究这六种思维结构,在
写作时对自己的行文思路要做一番设计和规划,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提升作文的思维
品质,一定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下面以某校期中考试作文题为例进行行文思路规划分析:
原题:一名高考取得 707 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写下的“感谢贫穷”的文章
在网络热传:“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这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 :“贫穷确实值得感谢,生活
的贫穷让她更加坚韧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有人认为:“该赞美的
不是贫穷,而是她克服贫穷的韧劲和坚强。”还有人说:“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
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贫穷都那么可恨。”更多的人认为:“贫
穷不值得感谢,更不值得赞美,如今寒门难出贵子,这名女生只是突破贫穷的极少数个
例,更多的孩子因贫穷而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有人说:“贫穷不值得感
谢,但必须正视和反思,需要正视贫穷的不仅仅是贫寒学子,还应该有从未经历过贫穷
的人和我们的政府与国家。”对于以上事件中关于“贫穷”的讨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从该道作文题写作要求看,该题兼具时评类和任务驱动型的特点,可以称之为“时
评类驱动型作文”,所给材料的写作角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在写作时只需要选择其中
的一个观点或谈看法或谈自己的思考即可。因此笔者就以“老”“新”时文的范例分别
设计写作思路。
文章思路一:简短引用材料之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贫穷不该被感谢”,然后针对
第一则网友的说法分点进行批驳,列举贫穷的种种不好,如“贫穷狭窄了人的视野”“贫
穷刺伤人的自尊”等。摆事实,讲道理,运用正反对比、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证“贫穷不
该被感谢”,接下来联系社会现实,辩证的指出“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人克服贫穷的
韧劲和坚强”,如果仅仅是一句“感谢贫穷”,那我们感谢不值得感谢的东西,反而会产
生一些负能量,所以,贫穷不该被感谢,应该被正视。接下来围绕“正视贫穷”展开议
论,最后总结,收束全文。文章思路二:材料中网友对贫穷的五种看法,经梳理后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肯定贫
穷的积极意义,贫穷值得赞美和感谢;二是认为贫穷不值得赞美,贫穷会带来社会阶层
的分化、固化,拉大贫富差距,网友认为该赞美的不是贫穷,而是人克服贫穷的韧劲和
坚强;三是要正视贫穷,既要看到贫穷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贫穷对人的负面影响。比
较这三类观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三类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行文思路。首先确定中
心论点“正视贫穷”,简单引用材料之后,直接表明观点:正视贫穷,砥砺前行。接下
来分析这名被北大录取的女生感谢贫穷这一事件,生活的贫穷让她坚韧不屈、自强不息,
先肯定贫穷的积极意义。接下来一段,笔锋一转,“贫穷固然值得感谢,但在这个世界
上想要生活下去,物质基础是必须的,离开了物质基础空谈贫穷的励志只能是空中楼
阁……”,
列举贫穷的种种不好,指出贫穷不值得赞美。接下来说出“正视贫穷”就水到渠成
了,“正视贫穷,要积极对待贫穷”,“物质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精神贫穷”,还可以进
一步针对现在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需要正视贫穷的不仅仅是贫寒学子,还应该有
从未经历过贫穷的人和我们的政府与国家。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强调“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
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这段话是说:写议论文和劈木柴一样,
贵在正好破开木柴的纹理。斧子太锐利不行,会超出纹理把木柴砍断;巧于文辞的人,
违反正理而勉强把道理说通,虽然看起来巧妙,但实际表达的都是虚妄的歪理。因此,
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加强对学生写作思路的训练,让他们从经典的名篇中、从当前主流媒
体的时评文章中学会梳理文章的思路,提升自己作文的思维能力和辩证意识,这样的作
文训练才有价值,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析薪破理”、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