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四有意识--助推高中生写作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四有意识--助推高中生写作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

ID:349810

大小:20.2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四有意识--助推高中生写作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 当前,高中生写作记叙类作文普遍存在思维浅表化的现象,写不新,也写不深。如 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尝试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四有意识”的策略,即采用“有升 华”“有创新”“有情怀”“有底蕴”的策略来破解这一难题。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 兴趣,进而让记叙类写作教学走向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的必要性 何为深刻?《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指出: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我们所谈的 “深刻”,很多师生认为仅仅是对议论类作文的要求,这种认识是不妥的。记叙类文章 也要走向深刻。课本中所选的记叙类文章如张洁的《我的四季》、鲁迅的《药》等,高考 中产生的优秀记叙类作文如《琴》《桂香中弥漫的青春》《戏语》等,这些记叙类文章都 是深刻的。 二、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的“四有意识” “采用传统灌输式的作文教学策略,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难以拓展学生的 思维深度。”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如果仅仅是灌输,这种策略在写作中很难奏效。所以, 在记叙类作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赏析和写作实践中“摸爬滚打”,让 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思维深刻,在此过程中助推学生的思维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 走向深刻化。 笔者以为,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需要关注四有意识,即:有升华、有创新、有情怀、 有底蕴。 (一)有升华意识——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所谓升华,就是在作文中特别是结尾处能够运用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等手段提 升作文的境界。1.由实到虚 以《耕耘自己的土地》为题作文为例,学生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写了自己练习钢琴的 过程,结尾写道:“人生如琴,也是自己的土地。耕种自己的土地,便是耕种自己的人 生。土地是否优于别人我们无法选择,能做的就是用心耕好自己的土地,等待着它一天 天成为沃野。”由练琴到人生,可谓在递进中升华了主旨。再如 2014 年江苏卷高考优秀 作文《琴》的结尾:“我蓦地明白了爷爷坚持住在乡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儿还留着年 轻时的梦,留着三弦的最后一批听众吧?我把爷爷的琴抚了抚,在墙架上摆好,纪念这 辈子都没有弹完的青春。”就是从写琴升华到写爷爷对青春的纪念。 2.从感性走向理性 感性主要为感性的叙述,理性为画龙点睛之笔。从感性到理性就使得认识深刻,也 便于打动读者。例如《有尊严的剩菜》(2018 年 12 月 19 日《扬子晚报》),文中叙述了 自己在上大学时吃食堂烩菜的往事,这些烩菜“有肉有鱼,白菜价”。其实,这些烩菜 是培训学员为她们“剩下的”,干净卫生,好吃不贵。作者马海霞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旧时光里那些美好的记忆总是带着人性的温度。餐桌上多出的公筷和公勺,是对食物 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这个结尾就是理性的升华,让读者心里泛起暖的涟漪, 感受到敬畏和尊重之情。 其实,升华的技法还有很多,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个体到集体等逐层递进 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二)有创新意识——领异标新二月花 创新意识是学生写作的必要意识,如果人云亦云,必然会造成学生作文思维的浅表 化和千篇一律化。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创新意识,然而,对怎么让学生的作文有创 新性,却缺乏必要的指导措施。笔者以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对比法”来提 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头脑风暴法”用在教学上能帮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启发。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 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或者班内交流,在提出观点中启发观点,在互相启发中就找到了创新 点。“对比法”就是在同他人的优秀文章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最好找名家的作品或者 是高考优秀作文,这样才具备示范性。例如以“语言”为话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立意和 行文的结构,然后同 2018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自己的立 意构思存在的问题。例如 2018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野芳虽晚不须嗟》,作者抓住父子 间“语言代沟”的问题,讲述了大龄近视的父亲为了亲近儿子而努力学习网络新词,儿 子从对父亲冷漠疏离到大为感动的生活故事。切入点不仅小而且很巧妙。 学生在对比中就发现自己构思的不足和创新点的缺失。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启 发。 对比法也可以是学生原作同经教师或他人指导后升格的文章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 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有情怀意识——亦余心之所善兮 有情怀,即要求学生不仅有“小我”,还要有“大我”。“大我”包括他人、集体、 社会、国家、自然等。可以肯定地说,记叙类作文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固然可以,但更要 有“忧与爱”,可以界定为:忧心他人,关爱他人是一种情怀。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中面对窘境,依然心忧天下的黎民百姓,渴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大情怀。 这种情怀体现在作文中,就显得特别可贵,自然能助推我们的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 比如 2008 年上海卷的《他们》的作者,就关注到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作者 在文中写道:“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 虽然,还有好多体制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 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 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作为一个考生,有这种 情怀,很难得,这也打动了阅卷老师。该文最终被评为当年上海卷唯一 的满分作文。 (四)有底蕴意识——远近高低各不同 “底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明的积淀,蕴含的才智、功力等。在记叙类作文写作中凸显底蕴就是让作文有自己的积淀,让文章显得厚重。可以肯 定地判断,有底蕴的文章必然是深刻的文章。比如 2016 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修钟》, 开头作者写道:“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 的地方。”用词显现考生的功力,选择的背景故宫也是文化场所。结尾考生继续写道: “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 秦腔让文章的结尾显得尤其厚重。 再如,本班学生在写“共享和独享”作文的时候,作者在结尾写道:“岁月不宽宏, 时间不壮丽,戏,本身就成就了生命的载体,斑驳沧桑,却始终贴近自己以及真相,既 如此,且留一孤芳以自赏。”作者选用的是自己出演《霸王别姬》的素材,来谈共享的 是视觉的盛宴,独享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的记叙类文章就显得底蕴丰厚。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地联想到了 1980 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给报刊的题词:“希 望全国的小朋友,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我们也可以引导新时代 的“四有新人”在写作记叙类作文时,能有“四个意识”,即有升华、有创新、有情怀、 有底蕴。如此之后,作文的深刻度就有了。 例文 芦 苇 刘艺凡 临近端午,市场上有人售卖包粽子的芦苇叶,一小扎,一小扎,可新鲜了!不由得 使我想起故乡的芦苇。 我的故乡是苏北的一个小村子。小河环绕,两岸尽是芦苇。春水乍暖,靛紫色的芦 芽就从泥土里钻出来,“见风蹿”,很快就有一人高。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芦叶卷喇叭, 比谁的喇叭长,比谁的喇叭吹得响;还喜欢折芦叶船,比谁的船漂得远。这些比赛,从 春比到夏。 夏天的芦苇荡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红艳艳的“长虫食”(蛇莓),真的是长虫(蛇) 的食物?小小的“芦喳子”(苇莺)是怎样把三颗芦苇缠在一起在上面搭窝的?暴风雨 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却为什么没有折断也没有倾覆窝里的鸟蛋?这些问题,从夏想到秋。芦花开处秋风起。花抚叶摩,窸窸窣窣地流动如银河之水,从天际飘荡而来,又哗 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雁群长唳着从头顶飞过,整个心灵都融化在这天籁的空灵中。 渐渐的,芦花如雪,芦叶干枯。锃亮的秸秆仍直挺挺的,静待农人的收割。 冬天的芦苇荡一片寂寥,但芦苇早已化身万千:芦秆用来搭豆架,插篱笆;芦篾编 成人们睡觉的席子,囤粮食的折子,捕鱼虾的篓子;芦花和茅草捻作细绳制成近于木屐 一样的保暖鞋——“茅窝”;连芦苇叶子也被耙子耧净,送进灶膛;就算灰烬,也成为 春耕的肥料…… 后来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我们举家迁居。便很少能亲近故乡的芦苇,但它却深深 的扎根在我的灵魂深处。以至于在读到描写芦苇的诗文时,内心就泛起阵阵涟漪。 芦苇啊,你就是绪任克斯女神,就是在水一方的伊人。 曾在一个衰草连天的季节,我只身来到圆明园。 傍晚的阳光凉薄的斜铺在福海湖畔的那一片芦苇上。残阳如血,晚霞燎烈,就像百 年前的那场浩荡肆虐的火。那火烧红了半边天,烧干了水,烧尽了那片繁华,也必然曾 经烧尽眼前的这片芦苇。 我们曾经苦难的民族,见证过太多的杀戮、离乱、掠夺,经过了太多的眼泪、鲜血、 尸骸。不正像这片芦苇?孱弱而无助,被践踏,被焚烧;踏进烂泥,烧成焦土!然而, 就在这片焦土中,我们雪白的根还在,只要春风一吹,到处又是郁郁青青。 一苇可航,度尽劫波。回望福海湖畔的那一片芦苇,我仿佛看见了它的前世来生: 脆生生的钻出靛紫色的芦芽,大大咧咧地拔节,从从容容地开花,一蓬银发,白絮清 扬……那高贵的银白,照亮了圆明园的夜,也照亮了我的灵魂深处。 教师点评 本文就是一篇有升华内容的记叙类作文,作者行文由实到虚:先是由端午节售卖芦 苇叶的场景勾起了自己对故乡芦苇的回忆;接着作者想到了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她们 如芦苇一样生命力顽强,经历苦难,有过抗争,走向繁荣;最后作者点明芦苇的精神融 入血液,“照亮了我的灵魂深处”。另外,作者善于从细节入手刻画形象,描写生动,富 有生活情味,可谓厚重之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