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珠玑,句句动人—— 记叙文人物对话写作训练指导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字字珠玑,句句动人—— 记叙文人物对话写作训练指导

ID:349812

大小:21.9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字字珠玑,句句动人—— 记叙文人物对话写作训练指导 在中学的记叙文序列化训练中,缺少专门的对话写作训练,然而对话训练又实实在 在地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质量。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少不了人物对话。但很少有学生 重视人物对话,即便在高考优秀作文中,有韵味、有深意的人物对话也凤毛麟角。学生 更愿意用华丽的辞藻去描写环境,而不愿意去雕琢人物语言。造成如此现象,既有学生 语言能力的不足的原因,也有缺乏写作方法指导的原因。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这一写 作训练,作为记叙文序列化写作的有益补充。 一、阅读习作,总结问题 下面这段文字截取自学生的作文: 看到考试结束回家的我,爸爸妈妈都很高兴,妈妈还特意说:“今天有你喜欢吃的 烧鱼。”我坐下来,心里还在盘算着怎么把考试失利的事告诉他们。 爸爸坐在我的对面,说:“最近,学习吃力吗?” “不,不!不吃力!”我低下头,只觉得脸上发烫。 爸爸倒了一杯酒,说:“果然是我儿子,老爸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值得。你考了多少 名啊?” 我心里咯噔一下,犹豫了一下,爸妈对我这么关心,叫我如何能把考试失利的事说 出口?“前 5 名。”我的头低得更低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出一些修改,修改后如下: 看到考试结束回家的我,妈妈一脸笑容:“快,快,坐下来吃饭,有你喜欢吃的烧 鱼。” “哦……是吗?”我努力挤出笑容,“太好了!” 爸爸坐在对面,问道:“最近学习吃力吗?” “不,不——”我低着头,小心地拌着饭,“还好,不算吃力。” “好儿子!”爸爸满上了一杯酒,“老爸我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值得。你考了多少名 啊?”“多少名——学校没排——我估计——”我咬咬牙,“前 5 名!”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段文字,分析原文的不足和修改后文字的长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做出引导: 作者的意图是表现出两组矛盾,一组是父母的期望和儿子的结果之间的矛盾,另一 组是儿子的实际成绩和撒谎说的成绩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中心都是爱,父母因为爱儿子, 所以希望儿子考得好;儿子因为爱父母,不忍心让父母失望而撒了谎。原文的语言过于 直白,缺少意蕴,叙述时过于平淡,对矛盾和矛盾所体现的人物心理表现不到位。修改 后的文字更注重人物的语言,读者可以从语言中揣摩说话者的心理。如“快,快,坐下 来吃饭,有你喜欢吃的烧鱼”可见母亲的关切;“多少名——学校没排——我估计 ——”可见“我”内心的挣扎。 二、读说结合,寻找方法 1.向教材找 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话,如《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祥林嫂死后的情形,我们可以这样叙述:祥林嫂死后,鲁 镇的人没什么反应,只除了鲁四老爷,因为觉得祥林嫂在祝福夜死去很不吉利,就骂她 是个谬种。这样写完全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鲁迅先生是怎么写的呢?他为什么这样 写?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点评:在这段话中,“我”内心的急切、紧张和短工的麻木、不耐烦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系列短句的运用,表现出了“我”内心的高度紧张;短工两次重复“我”的话则 表现出短工的不耐烦;两个反问句的运用则表现出短工对祥林嫂的鄙视和对祥林嫂死这 件事的麻木。而“老了”“死了”同样意思的不同的表达,体现出身份上的差异,短工 是迷信麻木的民众之一,要避讳,所以说“老了”;而“我”是接受新思想的人,所以 对“死”并不避讳。“穷死的”看似含糊其词,却是一语中的,祥林嫂不幸遭遇的根源 就在于她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在当时那个社会还有很多很多, 祥林嫂这样的悲剧也在不断发生。这段对话可以说写得极为精彩,这就是运用语言张力 的妙处。 2.向名作找 学生们平时阅读了很多的作品,其中一定不乏精彩对话的作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同时说明选取理由。有同学选取的是乔叶的《有那样一个下午》中的片段: 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 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 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 我满脸不高兴,又实在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正狠,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 间需要格外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以后,便坐在树荫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 玉米地的空隙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需的一道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品兑上定量的水装在喷壶里, 然后左手压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 壶灌满至少要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是湿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傻丫头,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那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 重物,可是我已经 18 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 吧。” 我在心底暗暗长嘘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我。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了。”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擦擦。”母亲说。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了家。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 只知道母亲吃完饭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搂”着电视机看到“再见”。 一晃多年过去了,母亲因患脑溢血去世也已多年。冥冥之中,我一直清晰地记得 我们母女生活中最平凡最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这不是一件小事。 点评: 在这段文字中,乔叶很好地处理了她和母亲的对话。一边是母亲对孩子真诚的关爱, 一边是孩子漫不经心的应付,让人回味无穷,思量万千。文中一共有三组对话,第一组 对话是母亲想让“我”一起去田间,以便帮她往肩上送喷壶,“我”因为怕热而不情愿, 用了“又”“干什么?”“还要看书呢!”这样强烈的语气来表示“我”内心的不满。而 母亲不仅回答了“我”的三个质疑,而且多了一句“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说明母 亲的无奈和小心。第二组对话是“我”看到母亲劳累后有些愧疚,“下次不要背这么多 了!”“那我也试试吧。”这两句话的语气存在着明显差异,前一句话显得铿锵有力,后 一句话显得绵软无力。前一句用了感叹号,后一句用了句号,愧疚是真的,想帮忙是假 的。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标点符号换一下,那么表达的情感也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三组对 话是喷完药之后母亲和“我”的对话,对话中母亲问了两句,“我”答了一句。母亲喷 药无疑是非常劳累的,是非常热的,但母亲的注意力却全在女儿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母 爱。相比较而言,“我”不仅没有表现出对母亲的关心,还介意井边的蚊子太多,这就 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3.向生活找 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与别人沟通的。即兴情境表演:①邀同学一起去看 学生篮球赛;②安慰丢失钱包的同学;③想和别人借他最珍爱的物品。表演后请同组同 学点评。示例如下: 选择:安慰丢失钱包的同学。 “别难过了,钱包丢,但不一定失呀,也许会有好心人给送回来呢。就算是真丢了, 也没什么要紧的,不就是少了几顿饭钱嘛,这几天你的饭我包了。丢就丢了,哭也哭不 回来不是?再说了,破财消灾嘛,有失必有得。” 点评: 几句话还是很有层次的,先是一番安慰给人以希望;然后解决后顾之忧,让人不那 么难过;再陈述现实,让人面对现实。总的来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委婉,能够起到安慰 的效果。 三、深入思考,总结技巧 1.刻意雕琢,意在言外 提到刻意雕琢,其实最好的例子就是《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两次 出现,却意蕴不一,着实将鲁四老爷封建卫道士的丑恶嘴脸给表现了出来。在《有那样 一个下午》中,也有乔叶的刻意雕琢。来看这两句: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我。 母亲顶着烈日干了半天农活,“我”没有问过母亲热不热,反倒是在活都干完了, 夕阳西下了,母亲问“我”热不热。这样的母爱怎能不让人感动?慈母的心中从来没想 到自己,只有孩子。在文中,作者没有用过“母亲慈祥地说”“母亲关爱地说”之类的 字眼,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母爱。雕琢语言就是要让读者去揣摩其内在的含意,讲 究含蓄之美。要学习这样雕琢语言,同学们可以多读话剧的剧本,因为话剧的语言非常 注意潜台词和动作性。潜台词包含有复杂隐秘的未尽之言与言外之意,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一语双关、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简意赅等多种形式。什么是动作性?生活中我们 常说:“一句话说得好,叫你笑;说得不好,叫你跳。”为什么会笑?会跳?就是因为 那句话里有动作,触动了你的内心世界、刺激了你的神经,所以使你产生了作用力,笑 了或者跳了。上面的例子中,潜台词是“今天大热的天,让女儿跟我来,真辛苦她了”, 动作性就是母亲说话的口吻,让读者产生了众多联想,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母爱。而《祝 福》中“我”与短工的对话,短工的潜台词就是“对祥林嫂这种人还问那么多干吗,她 根本就不值得你关心”,动作性就是短工表现得极为冷漠、不耐烦,而让读者感受到了 民众麻木的心理。 2.冗笔余笔,意蕴丰富 这里所说的冗笔余笔,并不是真正多余的话,而是作者故意为之,这些看似多余的 话,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祝福》“我”与短工的对话中,短工有两次故意的 重复——“什么时候?”“怎么死的?”——看起来毫无必要,而恰恰是这两个反问句 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短工对祥林嫂的鄙视和对其死的麻木。在《有那样一个下午》 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说我还要看书呢”,看起来是个余笔,紧接着母亲就说了 “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认真地读完全文,会发现这正是作者要强 调的地方,从下面“我”在田边待了一下午到回家之后,作者只字未提看书的事。仔细 想想,“看书”正是子女拒绝父母干活最有力的武器,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母亲干活累 了早早睡下,说要抓紧时间看书的子女却“搂”着电视看到“再见”。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也正是作者“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真正原因之所在。想到这点,才能将这篇文章 的浓浓追思和无限悔恨体味出来。 3.语言错位,引人思考 语言错位,主要表现为答非所问、出乎意料、下句不接上句等。读者可以通过揣摩 产生这种错位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祝福》中“我”与短 工的对话,短工对祥林嫂死因的回答,就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就大家所知,是没有“穷 死”这一说法的,而这恰恰是非常精彩的一句回答。乔叶和母亲的对话中也有这样的错 位,当母亲问“怎么样?热不热?”的时候,“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还好, 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了。”对于坐在树荫下的“我”来说,自然体会不到母亲的热,也就不能理解母亲问话中的含意。让“我”在意的是,自己到了田边受苦了,因为井边的 蚊子太多,“我”的自私表露无疑。 四、修改作文,强化习得 再看修改后的习作片段,说明其中运用的方法。 看到考试结束回家的我,妈妈一脸笑容:“快,快,坐下来吃饭,有你喜欢吃的烧 鱼。” “哦……是吗?”我努力挤出笑容,“太好了!” 爸爸坐在对面,问道:“最近学习吃力吗?” “不,不——”我低着头,小心地拌着饭,“还好,不算吃力。” “好儿子!”爸爸满上了一杯酒,“老爸我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值得。你考了多少名 啊?” “多少名——学校没排——我估计——”我咬咬牙,“前 5 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标点的运用,“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现得更明显、 更强烈;“哦……是吗?”出现了语言错位,显得“我”此刻完全没心情吃烧鱼;从 “不”到“还好”“不算”的变化,隐含着的潜台词就是“我其实学得不好,很吃力”; “多少名”的重复体现出“我”内心的犹豫与挣扎。 拓展迁移: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指明修改人物对话时所运用的方法。 记叙文作为日常运用较多的一种文体,是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记叙文写作能力作 为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越来越受到重视。考场作文强调真情实感,记 叙文的优势也进一步彰显。记叙文写作的难点之一就是人物对话,设计人物对话,并不 是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考虑人物的身份、说话的情境、语言的用意等因素,同 时还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来体现。苏轼说的“ 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 于其言 ”可以作为我们写作人物对话的要旨。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