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何巧用高考议论文例证论证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何巧用高考议论文例证论证法

ID:349813

大小:22.3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何巧用高考议论文例证论证法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 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 法。如何让高三学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大放异彩,如何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使作文说理更令人信服,这也是一线教师在高考复习中较困惑的问题。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高三作文刚进入一轮复习时应要求学生把一种论证方法用 透,不要贪多。在此,笔者仅以学生最喜欢用的例证论证法来谈谈笔者的解读和做法, 以期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有所帮助。 运用好例证论证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叙例和议例。 怎样叙例?首先要掌握例证论证法的概念。例证论证法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 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 理形式。其次要掌握什么是叙例写法。使用叙例写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 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还要掌握叙例 写法形式。叙例形式有两种,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 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进行统计或概括的。 而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时,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要枚举几个事例即可。 不管学生怎样叙例,笔者要求的叙例的原则是典型性和新鲜性,不要有描绘性的语 句。 “怎样议例”这应该是老师在教学中最苦涩的困惑。学生在叙例后往往就结尾了。 笔者就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按照笔者的教学过程来进行议例写作实践。 第一步,熟悉四种议例方法。 1.归纳升华法。学生叙例后,开始对叙例的意义做深入挖掘,然后加以归纳升华, 回扣并突出其论点。 2.揭示本质法。学生叙例后,对叙例多侧面多角度地条分缕析或做纵深式的剖析挖掘,使叙例的本质得以突出,使论点更为透彻明晰。 3.设疑导思法。学生叙例后,事例虽浅显易懂,但也能较具体充分地论证观点。对 这类事例可用设疑导思法加以拓展,在事例与现实的对照中用反问句来表现,以引起读 者的共鸣和深入思考。 4.假设推论法。学生叙例后,例证有正反两个方面,在叙例之后就可用假设推论法 进行拓展,在增强语势和提高文章感染力的同时,也能将事例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二步,依规矩进行议例。 笔者在此以 2018 年云南考生《坚守心中的净土》片段为例进行议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谈及自己“文革”时期虽下乡劳动仍不忘阅读的经历 时,眼眸中闪动着泪光。(叙例)在那样艰苦的时期,一个青年,用顽强守护着心灵的 净土。无尽的折磨,疲倦的劳动,都没能占领这最后一片精神的净土。在那样的年代, 尚且手不释卷,现如今的我们,又怎能以“没时间”“没钱”这样不堪一击的借口来丢 掉心中最后的一片领地呢?与这些人相比,难道我们不该为易中天先生的执着击节叫好 吗?(议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核心素养要求中的“发展逻辑思维”课程 目标,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将 写作落实到笔尖。下面笔者以“人生该不该示弱”话题作文为例进行例证论证法的讲解。 【原题回放】 以“人生该不该示弱”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准抄袭,要求用例证论证 法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研究讨论】 俗话说“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写作之前提升思维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如 此一来,学习小组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要求学生按照写作流程走: 第一,审题立意自觉分析和反思话题内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展示成果。“人生该不该示弱”, 可从正反两方面立意:(1)在生命的高贵与尊严面前,我们不需要向生活示弱;(2) 面对人生中的磨难,我们不可示弱;(3)面对真理遭到践踏的情形,我们不可示弱; (4)适度的示弱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第二,巧用例证论证法 立意定下来之后,就是论证问题了,应该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综合运用写作议论文 常见的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并且让读者信服。笔者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 每两组一个方法进行叙例和议例。课堂上展示成果如下: 1.面对强大的吴王,勾践选择卧薪尝胆,甚至在吴王面前做一个马夫,让吴王以为 勾践已经没有野心,这便给了勾践充足的时间复仇;刘邦在占领咸阳后,面对项羽的质 问,并没有纠结于之前的赌约自立为王,反而在项羽面前称臣,说自己的忠心,项羽放 过了刘邦,最终刘邦日益壮大,打败了项羽;司马迁在面对人生重大危机时,选择了对 命运示弱,最终写下千古绝唱。 示弱不是认输,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暂时收敛,让敌人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给 自己赢得喘息的机会,借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给予敌人出其不意 的打击。 2.条条道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只有合理示弱和保有底线,才能换来别人的 尊重。愿你我都能怀揣坚强,不必逞强。 示弱是一门高深的技巧,它使敌人麻痹大意,让自己安稳发展,可惜不是每个人都 能明白这个道理,不然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安定,人们做事也会更加和谐。 3.适度示弱,是一种风度。清代大学士张英与吴家毗邻而居,两家却因为宅基地发 生争执,为此,张英给家人的书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后,两家人都让出了三尺,中间形成了一 个六尺小巷,留下“六尺巷”这一段佳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 的“示弱”成为美谈,成功化解矛盾,不失为一种智慧,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如此,适度 “示弱”,做有风度的人。 4.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对挫折永不放弃。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这短暂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或不幸。对此,我们仍然需要以百倍的 热情与努力来展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不可示弱。失聪的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 命运的咽喉”的呐喊;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成就 了伟业;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依然顽强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 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不幸甚至厄运,他们都选择了顽强,选择了热情与更为 艰辛的努力。也正是这种不示弱的精神,使他们彪炳千古。 【师生共赏】 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添新意,写作就是要反复锤炼语言、结构和情感。 第一,整体评价 每个小组都要点评其他小组的叙例和议例。师生互评后,展示最佳小组作品。 第二,具体点评 下面的例文就是学习小组从叙例和议例两个角度,巧用例证论证法的佳作。 示弱,也是一种荣耀 李柳页 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鬼谷子 在这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人人都如同斗鸡场的鸡王,宁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也不愿意示弱。示弱,似乎成了软弱的代名词。可事实并非如此,示弱,有时也是一种 荣耀。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王阳明也曾这样说。他的一生信奉四大条例:一曰捐弃 牛马而伪逃;二曰掩匿精悍以示弱;三曰诈溃而埋伏;四曰潜军而请和。他相信,只要 对方相信了自己很弱,那对方就输了。他用他独有的智慧打赢了一次又一次战争,江西、 广西剿山匪,平叛宁王……他的智慧,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丰功伟绩。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是无可奈何之下的阴险。其实,示弱恰 恰是一种大格局。示弱是大格局,这是毋庸置疑的。 就说王阳明,他平叛宁王,本是功绩累累。有小人贪婪之时,他宁弃个人功名,换 天下平安。而鼎鼎大名的蔺相如也是如此。他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得璧而封卿, 廉颇却指责其“素贱人”,不忍为之下。他素避之,不欲与廉颇争列。他说:“强秦之 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示弱,从国家大局出发,避免了将相失和,两败俱伤, 这才是圣人的胸襟和格局。有大格局的人,他们眼里有更广阔的天地,不会囿于眼前的 鸡毛蒜皮。 《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三国有刘备三顾茅庐;汉有郭皇谦恭下 士……谦逊者,示弱者也。大丈夫能进能退,能柔能刚,能大能小,能弱能强。他们懂 得谦让,懂得示弱,把自己的姿态放入泥潭之下,给足别人尊重与宽容。雪压竹头低, 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而他们恰恰是沾泥的竹头,待日照升起,便与 日月同辉。 有人说,优秀的人,都忘我。这里的“忘我”,不是说拼命工作抑或是别的什么, 而是在人际关系中把“自我”隐去,采取不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方式,把事情完成。“相 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人与人之间,不要争一时的长短,弱一点,退一步,便是海阔 天空。 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示弱的人,睿智,有格局,有修养。它展露的是宽 广胸怀和谦虚态度;体现的是理智风度及务实精神;收获的是团结和谐与长久胜利。 示弱,也是一种荣耀。 教师点评: 1.本文开篇提出“示弱,有时也是一种荣耀”的观点,然后分解为三个分论点:① 欲高反下,欲取反与;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②示弱恰恰是一种大格局;适度示弱, 是一种勇气。③示弱的人,睿智,有格局,有修养。适度示弱,也是一种做人原则。 2.题目精当,论点鲜明,反弹琵琶,构思新颖,善于分解观点,思路清晰开阔。 3.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论证法,有理有据。4.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 5.阅读广泛,值得学习借鉴。 第三,拓展延伸 学生也对其他班级的佳作也进行了点评,以此“师夷长技以制夷”。如《适度示弱 天地宽》中的精彩片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 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固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 示弱却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 诸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若一味逞强,有时会 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常言说: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它需要 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难免会磕磕 碰碰,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 关,以积蓄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 忍一时之败,落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 那么,适度示弱也同样需要勇气。 【课后反思】 1.学生写下的反思是,在作文建构阶段确实需要方法和规则,让自己的写作有章可 循,有材可用,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再次强化例证论证法写作,强化学生的叙例的语言美、议例的结构美。 3.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差异,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目标任重而道远。 【教学反思】 1.作文教学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只要老师在备课上针对学情具体钻研,总是能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写作有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有闪光点 而开心,让学生乐于写作,真情实感就会自然流露。 3.师生互评、师生互写更有感染力。 4.学生在叙例过程中描述多于议论的现象比较多,教师应注意在讲评作文时特别强 调叙例一定要简洁明了。 高三的作文复习课形式有多种,高三的教师是痛并快乐着,但感慨最深的还是学生 坚持写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如此方能决胜高考。 【习作训练】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 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巧用例证论证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 套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