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记叙文的故事—— 生活就是高考作文构思的源泉
加入VIP免费下载

如何挖掘记叙文的故事—— 生活就是高考作文构思的源泉

ID:349815

大小:21.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如何挖掘记叙文的故事—— 生活就是高考作文构思的源泉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历来提倡考生高考作文时写记叙文,而且每年都是佳作迭出。 阅卷组说:100 个考生写议论文,有一篇佳作就不错;而 100 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 有三四篇佳作。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 论文要到大学里再写。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 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为什么高考考生写记叙文更容易得高分?因为人们大多不喜欢听大道理而喜欢听 故事,同样阅卷老师也喜欢看记叙文而泛读议论文。因为记叙文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情节,阅卷老师知道考生讲述了一件比较真实的事情;有一或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 物形象,并感受到人物内心、外在的生气。特别是当高中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喜怒哀乐“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时,阅卷老师会觉得很有趣,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们 自己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 而许多考生高考作文时不选择记叙文的主要原因是思路没打开,自认为找不到合适 的故事。其实合适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是考生亲身经历的,考生平时接触的影视剧和小说 仍是考场创作的最大源泉。“存在即合理”,考生虚构的故事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 就一样可以拿高分。下面笔者以 2018 年高考的两道作文题为例谈谈记叙文的构思。 一、(2018 年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 年江苏卷作文题共有三句话。命题者先是泛化表达语言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继而用四个词语“音乐、雕塑、程序、基因”来形象阐述语言的内涵,这四个词也给考 生提供了选材的方向。最后一句“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是命题者给考生提供的立意方向,也可以说它表达了语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面对 2018 年江苏卷作文题,考生应当在命题者的立意方向上思考选材,也就是说考生应当围 绕“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去挖掘故事,表达立意。 1.语言丰富生活 这个角度考生可叙写的故事最多,因为“丰富生活”这四个字实在是太宽泛了。“音 乐语言”能丰富生活,考生可以叙写自己学习音乐或者欣赏音乐过程中的趣事、感悟, 但要突出音乐语言对生活的丰富作用,应当体现生活由单调到丰富的过程。比如在没学 习音乐之前,考生常被某一问题困扰,生活显得单调,被一次音乐会或者是街头艺人的 演奏打动后,考生对生活突然之间就有了一种深厚的领悟。“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 一篇一波三折的记叙文就诞生了。 “雕塑语言”能引人遐想。中国的每个城市都不缺少雕塑,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有旅 游的经历,都可能看过某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工农兵 雕像、扬州的朱自清雕像、苏州的白居易雕像、无锡的灵山大佛、徐州的王杰雕像…… 这些雕像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物语言,都能给观者以深刻的教育。考生完全可以叙写 自己瞻仰英雄人物或参观某一雕塑的故事。这样的记叙文有情节,有感悟,有“语言”, 很容易取得高分。 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还有肢体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不必通过语言,一个 眼神、一个手势彼此也能心领神会。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曾 经打动亿万中国人的“千手观音”对现在的考生而言有点陌生,但同学的一个拥抱,老 师的一个眼神,警察叔叔的一个手势,可能都蕴含着言说不尽的关爱,由此都可以衍生 出一篇上好的记叙文。 2.语言演绎生命 语言如何演绎生命?笔者认为可以具体体现在两类记叙文中。一类是以语言为载体 的“爱情组合”。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叙写父母的爱情故事自然就诠释了“语 言演绎生命”这个立意。考生可以写父母恋爱的经过,写他们在日常婚姻生活中的相敬 如宾,写他们如何完美地实施恩威并举的家庭教育。生命是一个过程,从瓜熟蒂落到成 人成材,父母都是我们的第一见证人,这方面考生应该有很多故事可写。还有一类记叙文可以印证“语言演绎生命”。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 联动起来拯救生命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经常见诸报端。比如人们在地震等自然灾难面前 的守望相助,医生千里接力送药,客机高铁为了突发疾病的乘客而改变行程,交警全城 出动护送患儿……考生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艺术性的加工,使之变成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3.语言传承文明 “语言传承文明”这个立意,读者想到的可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代代相 传,诵读至今,全是语言的功劳。这样立意的作文必然“撞车”。考生不妨试试传承文 明的另一种“语言”——家训家风。同样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家训家风也是中华文 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可以叙写有关家庭的几起重大事件,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家训家 风在爷辈父辈身上的影响力。比如邻里相处产生冲突时要谦让的家训就是文明的体现; 家庭打算买房时,对环境的选择可能产生冲突;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训家风的集中体 现;由此也可能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对这些矛盾冲突的化解,考生正可以用复杂的记 叙文来写一写。 二、(2018 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 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 “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8 年天津卷作文以“器”为写作对象,考生务必谨记:利器不重要,重要的还是 人,是人的品质。作为特别偏爱记叙文的语文老师,笔者认为 2018 年天津卷这道作文 题非常适合写成记叙文。 1.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 考生可以写酒瓶子。现在的酒瓶子做工精细,完全可以当作艺术品来收藏。虽然生 活中因为酒引发的悲剧故事不少,但以酒为载体的真善美的故事也是客观存在的。创业酒。马云创业的故事,俞敏洪“中国合伙人”的故事,现在的高中学生应该都 有所耳闻,可以对基本情节加以模仿扩展。考生可以写在父母生意最困难的时候,自己 陪父母喝酒聊天,父母咬牙坚持终于迎来云开雾散的故事。在这样的记叙文里,酒瓶子 就是激励精神的一种“器”。 壮行酒。高考也是一场征战,考生也可以饮一杯“壮行酒”。围绕这个主题,考生 可以叙写高中三年父母陪读的艰辛,直至考前壮行酒摆上桌,考生提议将这瓶酒留到分 数揭晓的那天当作庆功酒来喝。这样的记叙文对考生而言有两个优势:一是备考的情感 绝对真实,不需要考生冥思若想;二是对于备考,考生定有千言万语说其艰辛。有此构 思,本题作文岂不是水到渠成吗? 爱情酒。这瓶酒可以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爱情,写他们相识相知的故事,也可 以写他们历经生活的磨难而越发坚强的故事。在艰辛或是两地分居的岁月里,相亲相爱 的人如果拎一瓶酒相互鼓励,其精神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邻里酒。守望相助,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主题下,考生可以 写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邻居间互相帮助的故事在考生的生活中肯定发生过,有帮助就 有感谢,酒瓶也就可以借此进入作文了。对于这个角度,乡村考生可写的故事更多一些, 因为乡村更易发生邻里之间的故事。 战友酒。这个题材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因为文学写作时可以进 行合理的虚构。电视剧中经常演到战友来访,久别重逢,拥抱落泪,感恩当年,一醉方 休的片段,考生完全可以将这些故事改编到自己的爷爷或爸爸身上。再加上军营中救人 于危难的情节,这瓶酒的意义自然重于泰山。这样的记叙文得来全不费功夫。 2.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 “国之重器”离考生太遥远,关于记叙文选材,考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利器”入手。 “刀”就是考生最熟悉的利器。 手术刀。医者仁心,手术刀代表了救死扶伤。如果有父母是医生的考生,记叙文的 素材岂不是唾手可得。即使考生的亲朋好友中没有医生,也可凭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情 节去虚构人物形象。考生可以通过一两个典型的紧急救人案例来刻画父母或亲朋的形象 ——刀虽锋利,心却仁慈。切肉刀。考生也可以通过描写菜市场里的切肉刀,刻画市井百姓中的善良之人。沈 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里有一个情节:端午将至,翠翠的爷爷到市集上去买肉和烧酒, 虽然老爷爷口袋里没有几个钱,但卖肉的师傅仍然割了一块上好的肉赠送给了翠翠的爷 爷。这里的切肉刀象征着善良。考生可以模仿,可以通过切肉刀来塑造一位为民服务的 良心生意人。考生还可以虚构出利用切肉刀勇擒歹徒的情节。写这类记叙文,考生应当 大胆去构思情节。 雕刻刀。2016 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修钟》,讲的是故宫里的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 故事。这个思路一打开,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如根雕艺 术、微雕艺术、泥人艺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多少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珍品,都出 自大师手中那把灵活的雕刻刀。如果再推及日常生活,一切手艺人、一切能工巧匠都可 成为叙写的对象。比如配钥匙的师傅,他能救人之急,解人之困,他有“利器”,值得 被书写。再比如农村常见的炸爆米花的师傅,他有“利器”,香甜的爆米花就是他的匠 心之作。 观察,处处都是写作好素材;用心,篇篇都是生动的记叙文。 【优秀例文】 祖母的花语 一考生 小时候,祖母在我耳边经常念叨关于“几枝花”的句子。我傻愣愣地听着,只觉得 和绕口令一般有趣。念完了,祖母还会唱几句小调,可惜不仅我,家里人都不太懂。 祖母出身于大户人家,按照旧习俗,没上过学,只是在窗子外,听过她的叔叔—— 一位开明的秀才,给学生们上课。她和同龄的女孩子有空都喜欢这样听一听。有时他的 叔叔或者年长的学生说说唱唱,她也记住了一些喜欢的词句。 20 岁,她嫁给了眉清目秀、勤奋踏实的祖父,便让那些民谣也一起陪嫁过来了。祖 父年幼失怙,家境贫穷,几乎不识字,从早到晚只是忙着生计。祖母过门后竟然很快适 应了这样的苦日子。两个人披星戴月地种地,闲时还要磨豆腐。祖母什么活都能拿起来 做,而且性子急、动作快。经过多年的辛劳积累,生活一天天宽裕起来。据说,无论做着事还是闲下来,她都会念上、哼上几句早年在家学会的民谣。 不料,祖父 50 多岁患了中风,脾气又变了,祖母那几年实在是受了些罪。但她念 念哼哼的习惯一直保持着,父亲母亲有时笑话她,我也嫌她烦。可是,我看书写作业的 时候,她就是喜欢去我房间里念上几句“几枝花”。由于不识字,她把有些字音给念错 了,我也听不清,只记得一句很明确的“三枝花李三娘磨坊受苦”。我责备她的时候, 她也是笑眯眯的,从没有跟我生过气。 日子平和地流淌着,直到十多年前,仿佛晴天霹雳,我父亲突然去世了,78 岁的祖 母一下子掉进了冰窟。她很快变得恍恍惚惚,看我的眼神不再清亮有劲,每天考究的美 丽发髻也不见了,更听不到她在我耳朵边哼民谣了。我们一家守着寂寞伤痛的氛围过了 好几年。祖母渐渐路都走不稳了,说话也疯疯癫癫。有一次,我故意问她那个“几枝 花”,想让她开心些。她愣了愣,也咧嘴笑了,傻傻地,想了半天没说出来。我转过脸 去,知道那些花都落了。 祖母去世后,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来找一找她念过的“几枝花”。终于,我找到了, 名字叫《十枝花》:“一枝花汉关公独行千里,二枝花薛仁贵跨海东征,三枝花李三娘 磨坊受苦……”每一枝花,都代表了一种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精神。 【解读】 这篇记叙文写的是家庭里“爱的语言”。从内容来看,这篇作文虚构的可能性小, 写实的可能性大。“祖母的花语”,一个流露着温暖的作文标题,看到这个作文题的第一 眼,读者就能联想到这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高考作文中 永远领航的主题。它胜过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千百倍。作文选材考生如果着眼于 “以情动人”,首先就高人一筹。每一位读者的情感都可以被唤起,被打动。家庭亲情、 无私奉献,这两方面更是人类情感中最柔软的一处。对母亲,对祖母,无论考生怎么讴 歌都不过分,都不肉麻,都不会令人反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亲人。 所以说一部分作文题,只要能跟亲情相关联,考生就可以放手去写,因为没有一位阅卷 老师会拒绝亲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