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问题的价值在于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提示语的作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问题的价值在于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提示语的作用

ID:349816

大小:18.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问题的价值在于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提示语的作用 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 之兵,谓之乌合。” 意思就是说写文章都要以立意为先,立意就像军队中的将军一样, 能够统率千军万马。没有将帅的军队就叫作乌合之众。反观目前高中生的作文审题立意 状况,亦有此情形:考生审题时可以读懂材料,但是对材料指向的立意的把握却“心有 余而力不足”。 笔者认为,考生审读材料的过程就如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所写的:“一 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 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 晰起来。”但是,审读作文材料又有别于此,光是看清晰还不够,还需要把握材料的内 涵,进行准确立意。如何做到这一点,便是重中之重。荀子《劝学》曾有言:“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就是说,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作文的审题立意,考生如果善于利用作文中的提示语,则极有可能 顺利实现写作目的。因为提示语的呈现方式多是一个有具体指向的问题,而此时我们就 可以抓住这个问题,把问题当作向导,用问题去驱动思考。故有建言,以资考量。 任务驱动型作文方兴未艾 从 2015 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部分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后据高考语文 命题组的张开同志介绍,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命制高考作文试题。实质 目的就是引导考生在给定“任务”的“驱动”之下进行作文。这便是“任务驱动型作 文”。 从命题形式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与传统的“材料作文”题相比,在试题形 式方面很相似,但是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材料作文”题大致包含两个部 分:一是材料,二是写作要求。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则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材料, 二是任务指令,三是写作要求。相比之下,“任务驱动型作文”比“材料作文”多了一 个“任务指令”。从写作本质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比传统的“材料作文” 的写作范围更加封闭,写作要求更加明确,写作目标更加单一,也就是让考生在真实具体的情 境中展现更加真实具体的写作水平。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型作文”试图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提供材料引发考生思考并 激起考生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 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以便 能更加精准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从 2015 年全国卷Ⅰ 的“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到 2016 年全国卷Ⅱ的“如何进行语文学习” 到 2017 年全国卷Ⅰ年的“选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再到 2018 年全国卷Ⅰ 的“给 2035 年的 18 岁的一代人写一篇文章”,都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从试题特点和命题规律来讲,这种题型极有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从考生复 习备考的角度来看,对于此类作文的相关技法应该熟练掌握,如果具体到审题立意上, 就是要准确解读材料,尤其要对“任务指令”进行深刻的审视。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解读好材料,牢固把握“任务指令”从而演绎成文?笔者认为 不妨从材料中的提示语入手,凭借提示语所提出的问题去驱动思考,把问题当作一架桥 梁,连接试题材料和行文,从而跨越作文这座大山。 问题的价值需要深度挖掘 对于考生而言,作文材料中提示语关联的问题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以近几年高 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为例进行说明: (2015 年全国卷Ⅰ)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 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6 年全国卷Ⅱ)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 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 年全国卷Ⅰ)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8 年全国卷Ⅰ)ー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 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 2035 年开启,给那时 18 岁的 一代人阅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通过观察近年的高考作文材料的提示语,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任务指令”之后,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所谓的“任务指令”其实就是一个有具体指向的问题。这个问题 就是我们所说的可以贯通材料和行文的桥梁,深入把握理解这个问题有利于实现“一桥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寻找问题的难度并不大,相信考生都能发现材料所呈现的问题,从上述几年高考作 文题的提示语可以看出,高考命题并未在此处设置障碍。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一下 “任务指令”的存在意义。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谈到思维时,特别强调 了“问题”的关键意义。他认为,遇到问题时思维就会出现一个“困惑、犹豫、怀疑的 状态”,即“岔道口情景”。约翰·杜威用描述性的语言写道:下一步如何前进情况不明, 需要做出选择。从我们自身经历而言,遇到或有问题时,我们通常就会停一停,反复思 考争取找到解决办法,而问题在整个思维过程中起到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考生写作文时审读完材料,尤其是找到材料所提出的问题之后的那个状态就是约 翰·杜威所说的“岔道口”情景,不知道该选择何处立意。那么此时问题的价值就会显 现出来,也就是说考生下一步需要这个问题来引导和激励。 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问题的写作”,也是最能体现问题的引导和激励 作用的一种写作方式。审读材料时,在问题的引导下,考生便能迅速抓住任务指令,明 确写作任务,快速进入作文材料建构的真实情境中,找到具体的写作对象,从而最终实 现写作目的。与此同时,问题的激励作用也随之呈现,在解构真实情境、与写作对象沟 通交流的过程中,考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便会出现,预设的读者意识也会呈现;而问题 内涵优先级的不同,也将限制考生行文内容的选择,制约考生作文的结构层次。这就降低了考生作文预设与套作的可能,减少了采用模式化、公式化的套路来作文的机会,自 然也就减少了逢场作戏、矫揉造作的虚假情感,更能写出内容充实、精神刚健的高分作 文。 高考作文命题多从生活中选取或预设一个真实情境,如孩子举报父亲高速开车打电 话、中国快速崛起后的国际形象、怎样进行语文学习、中国追梦圆梦等。先让考生处在 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即先“身临其境”,然后再提出现实中已经存在、正存在的或即将 出现的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作为任务指令,引导考生思考,并要求以作文的形式来回 答这个问题。所以,于考生而言,抓住了这个问题,就明确了命题者发出的任务指令, 就能把握正确的写作方向。“若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一种模糊的状态需要得到澄 清,那就是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让思维流入一定的渠道。”这就是约翰·杜 威强调的问题的关键意义,把它放到高考作文中来论证提示语中问题的价值同样适用。 若没有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克服的困难,考生的思维过程就会随心所欲,就会游 移在虚构、想象、碎片化的意识流或者白日梦的状态之下。而一旦有了要解决或解释的 问题,考生就会进入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状态,即在辨识、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 上,对自己所占有的语言和非语言材料进行概括,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也 正暗合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倡的思维发展和提升的目标,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 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 深刻性、敏感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是维特根斯坦思考过的第一个哲 学问题。那时他只有八九岁,他向自己问了这个问题,并苦苦思索,却没有得到满意的 答案。这个问题的两难性折磨着他,逼迫着他去解开谜团。据《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 为责任》的传记作者瑞·蒙克所说,正是“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 即便无意成为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仅仅作为一个将要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作文 的写作也应该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在因问题无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激励之下进行。如能 长期坚持训练,成就高分作文指日可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