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为写而专读 —— 作文“深刻”“丰富”的一条捷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为写而专读 —— 作文“深刻”“丰富”的一条捷径

ID:349818

大小:20.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写而专读 —— 作文“深刻”“丰富”的一条捷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诗圣亦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针对写 作而言,二者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腹有诗书气自华”——雄厚积累,大量阅读,写 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围绕作文这一既定目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门阅读一些书 报、典籍、文史资料,等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也不失为一条提 高作文水平,使之“深刻”“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终南捷径。 这种为写而专读的典例是很多的。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仅是仔细钻研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 1 500 多本。列宁为 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就曾参考了各种著述 583 本。鲁迅先生著《中国小说 史略》更是在博览辞书上下了极大功夫,光是辑录《小说旧闻钞》,他就阅读了 90 余种、 1 500 多卷古书,为搜录并手抄这些珍贵资料,他确乎达到了“废寝忘食,锐意穷搜” 的地步。 不仅写学术著作、论辩文章需要我们认真读书,吸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文学 创作也非常需要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曾有现代作家这样说过:“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 作家或戏剧作家,那差不多需要你具备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头脑,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 书,但是要你在百科之中的某一科,或一科中的某一部门,具备着专家的识见。”第五 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前,给自己“开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 小说阅读计划”“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 等。另外,还找了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 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UFO(不 明飞行物),等等”。唯其如此,其著作才显得厚重如山。2018 年 9 月,在由中国作家协 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中,当代作家 张贤亮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篇小说《绿化树》毫无争议地入选,获奖理由是 “其卓异之处主要在于,将现实需求与理论思考辩证地结合起来,将民间文化与西方经 典错位对接起来……显示出作者真实的生活阅历、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不凡的创造活 力”,这与作者在《绿化树》中把自己极为熟稔的《资本论》,引用、阐释得出神入化是紧密相关的。笔者翻看近年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如小岸的《温城之恋》、张楚的《夏朗 的望远镜》,其中的物理学的“虫洞”理论及天文学知识为小说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这种专门阅读带来写作上的成功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作文的深刻性、丰富性。 新兴的“任务驱动型”“选材组合型”材料作文多以议论说理为主,但这恰恰是中 学生写作的软肋。尽管不少高中学生开始思考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尝试用道理及概 念推理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思想偏激,思维片面, 论证肤浅、平庸,说理抓不住问题实质,言不达意,翻来覆去说车轱辘话等问题。其作 文论证逻辑性不强,漏洞不少,或以例代证,或滥用抒情,有时甚至凭空下判断,文章 缺乏说服力,缺乏新颖材料。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阅读量小,理论积 淀差,视野狭窄,思想浮浅,抽象思维弱化,思考问题角度单一等。而专门的阅读则会 让学生视野开阔,积累大量丰富、典型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这种阅读 更会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漫溯”,以此拓宽学生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这种专题阅读带动写作的成功是有实例的。 笔者不妨从学生的平时作文说起。中学生大量的平时作文,老师往往要留一天或几 天的写作时间,这便为学生搜集资料,进行专题阅读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学生可利用家 里现有存书或学校及其他各类阅览室、图书馆的存书,更可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名 胜古迹、历史渊源、掌故传说、逸闻趣事、文人墨客题著的诗文、风土人情等。 笔者所在地宝鸡,古称陈仓。在刚刚举办的 2018 年“纪念改革开放 40 年”征文活 动中,笔者的一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古陈仓抒怀”的散文,获得一等奖。为写好这篇 散文,作者阅读了关于宝鸡的大量文史资料。散文最后写道:“古陈仓的所见所闻,在 我大脑曲回起伏的沟壑里,迅速地编织、聚合、凝聚,形成了一个历史的缩影,在这个 缩影里,我看到了秦始皇,始皇对我说:三次出游,这里,曾在鸾驾凤车的马蹄下战栗; 我又看到了汉高祖,高祖对我说:暗度陈仓,这里,曾在啸啸千骑的嘶鸣中饮泣;我也 看到了茅盾,茅盾对我说:当年的国统区,这里,曾在美制卡宾枪的枪托下呻吟;我还 看到了生在这里,劳作在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对我说:十年动乱,这里,刚刚焕发出生机的土地又落满了斑斑泪迹。今天,只有改革开放的今天,你才能绽放出生命的奇 迹,你才能唤作崭新的宝鸡……”作者正是在专读的基础上作了纵向比较,才看到了陈 仓新貌,才会心灵震颤,才会下笔如神,才会深刻地展示出古陈仓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而歌颂改革开放的骄人成就。 专读带来高考作文成功的例子更是不少。 2001 年全国高考作文以“诚信”为主题。这年,江苏考生蒋昕捷用文言所写的作文 《赤兔之死》获得满分,且轰动全国。这篇作文,从赤兔马切入,将众多材料集中于濒 死的赤兔与伯喜对话这个场面中,紧扣话题,以写赤兔马来侧面烘托关羽的忠诚。作文 构思巧妙,文笔老到,令人拍案叫绝。作者蒋昕捷,5 岁时就迷上听袁阔成的评书《三 国演义》,如“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等句子就是从评书中听来的;上小 学时,他开始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则至少读了三四十遍,许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 这篇作文,看似妙手偶得,实为“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结果。 2015 年高考湖北优秀作文《厚积薄发》,作者从非洲的尖茅草说到赖斯、曼德拉, 从越王勾践说到列宾画作《涅瓦河边的普希金》,材料丰富,论据充分,思想深刻,可 谓是作者平日专读的一个“厚积薄发”。 2010 年高考,课程标准卷优秀作文《李白缘何称“诗仙”?》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写 的,获得 57 分。作者探索了李白之所以称名“诗仙”的原因,从李白自身禀赋,特别 是唐朝的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交通畅达、思想包容及其家庭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做了合 乎情理的分析。文章丰富深刻,透过李白称名“诗仙”这一表象,作者进行了深入本质 的分析,揭示了“诗仙”之名与唐朝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及诗人禀赋之间的内在因果关 系。作者从李白身上深入开掘探索,多首唐诗信手拈来地嵌入,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学 底蕴和文化积累。本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选材决定了文 章的深度——与其选多个人物泛泛而谈,不如抓住一人一物深入剖析,如此作文便可使 文章更加丰富深刻。当然,这种深入剖析是建立在作者对某一人、物或某些事迹的专一 阅读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丰富”“深刻”便无从谈起。 附:2010 年课标卷作文题及范文《李白缘何称“诗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 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 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 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李白缘何称“诗仙”?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 是一位当代大诗人对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青莲居士 谪仙人”,这是两位古代大诗人对另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 这位被盛赞的大诗人就是唐朝“诗仙”李白! “嫉妒与相轻往往产生于相同之中——同龄、同行、同时代……”但又是什么原因 使众多的大家众星捧月般地烘托着李白,或者说李白缘何称“诗仙”?我曾像屈原天问 般地如此发问。终于,研究性学习给了我这个揭谜的机会。 他生于大唐盛世,那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开朗雍容的时代,只有这样的社 会才能安放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李白的成就与盛世密不可分。那个年代,经济发达,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如果没有那个年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 扼杀(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他好比一条鱼, 如果放在一个鱼缸中,永远不会长大。而因为盛唐这片大海,让他体会到了“海阔凭鱼 跃”的感觉,历史与思想交汇那一刻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生于开放盛唐的他,无疑是幸运的,而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更是不允许他仅仅待在一个地方。他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浪漫、癫狂、豪气,他游历了大唐各地,沸腾 的血液不能使他在任何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 他的歌。“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盛唐的社会安定及发达的道路交通为他 远游提供了极好的出行条件。 初到长安之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力士脱靴,贵妃捧 墨,他要求权贵尊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尽管他最后被排挤出长 安,但就他这种狂放不羁的言行性格,恐怕除了雍容的唐朝,没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容忍。 他如一匹敏锐的狼,对周围的社会充满了兴趣,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最终,他离 开了长安到处游历。他的笔墨生动了大唐的江山。他深入社会,为自己的创作寻找源源 不断的灵感,因此他的诗得以生存。他没有被那华丽的辞藻所同化,他始终有着自己的 风格,他始终保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他对于周围环境的 探索使他的诗得以永存。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家庭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 家庭氛围里,李白不仅阅读儒家经典,六甲百家,还发展了他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 这为他早年的崭露头角及今后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身的天赋与刻苦,再加 上老师的指导,一时使他小有名气。最终他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新的活力,令所 有的骚人墨客为之一惊。自此“诗仙”横空出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不羁,“乘酒捉月”, 连死都是一首诗。 “诗仙”的成就离不开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展示的舞台;离不开对周围环境 的探索;也离不开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不一定有大的成就,但却会更好 地成长成才。就像今天,如果没有新课程的新理念,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李白探索”, 我恐怕也不会对李白了解这么多,从而写出这篇自己还算满意的作文。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