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评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学子佳作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名师评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学子佳作

ID:349858

大小:21.4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7-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师评析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学子佳作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命题稳中求变,守正出新,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 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注 重情境设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 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思辨,面向未来。 作文命题延续往年形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情境任务,三是基本 要求。这些形式考生都很熟悉,有亲和感。不同的是,文体由 2019 年的演讲稿,转变 为今年的发言稿,本质上相差不大;内容上,则由 2019 年的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 教育,转变为今年的引导考生谈对经典文本中相关人物的最深感触。 阅读材料由历史经典切入,简述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人之间的佳话。鲍叔牙辅 佐国君,知人善荐,唯才是举,可谓慧眼识才,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管仲事主 先是竭忠尽智,全力以赴,后虽改换门庭,不变的仍是竭尽其才,为国君执政和国家富 强服务,是为大贤;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用,可谓胸怀宽广,富有远见卓识,终成 霸业。材料在简述历史后,分别引用孔子和司马迁的评价,对管仲和鲍叔牙进行了赞美, 其中又暗含比较。 情境任务是班级读书会讨论,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写一篇发言 稿。可以说,门槛低,路径宽,视野广,考生人人有话说,审题难度不大。 形式上,发言稿是平时多次训练的文体,考生比较熟悉,容易上手。内容上,考生 需在三个人物的比较权衡中选择其一重点谈,需要谈准、谈深、谈透,既能够设身处地, 合理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和历史作用,又要能联系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谈出对当下的 启示。 名为发言稿,本质上还是一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或类似于读书心得体会,考生 稍加注意一下发言稿的语言形式即可。 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笔者曾多次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史书, 比如《史记》,并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窃以为,提倡今人读史,未必是要做专业的研 究,也不是要我们盲目崇拜古人或苛求古人,而是要穿越历史的烟尘,既要能入乎其内 ——通过文本走进特定的时空,与历史人物同频共振,去感受他们的兴衰荣辱、喜怒哀 乐、爱恨情仇;又要能出乎其外——读出一种对历史人物性情的感同身受,对人物命运 的悲悯情怀,读出一种对历史规律的理性思考,读出一种新时代的生存智慧和文明之光。 传承经典文化 培养思辨能力 ——关于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的几点浅见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命题继续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体 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注重情境设置,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 学会独立思考,理性思辨,面向未来。 一、稳中有变,守正出新。作文命题延续往年形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 二是情境任务,三是基本要求。这些形式考生都很熟悉,有亲和感。名为发言稿,本质 上还是一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或类似于读书心得体会,考生稍加注意一下发言稿的 语言形式即可。不同的是,文体由 2019 年的演讲稿,转变为今年的发言稿,本质上相 差不大;内容上,则由 2019 年的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转变为今年的引导考 生谈对经典文本中相关人物的最深感触。 二、文史融合,多元思辨。阅读材料由历史经典切入,简述管仲、鲍叔牙、齐桓公 三人之间的佳话。鲍叔牙辅佐国君,知人善荐,唯才是举,可谓慧眼识才,他能以国事 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管仲事主先是竭忠尽智,全力以赴,后虽改换门庭,不变的仍是竭尽其才,为国君执政和国家富强服务,是为大贤;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用,可谓 胸怀宽广,富有远见卓识,终成霸业。材料在简述历史后,分别引用孔子和司马迁的评 价,对管仲和鲍叔牙进行了赞美,其中又暗含比较,富有思辨性。 三、设置情境,贴近生活。情境任务是班级读书会讨论,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感触最 深的一个人物,写一篇发言稿。可以说,门槛低,路径宽,角度多,视野广,考生人人 有话说,审题难度不大。形式上,发言稿是平时多次训练的文体,考生比较熟悉,容易 上手。内容上,考生需在三个人物的比较权衡中选择其一重点谈,需要谈准、谈深、谈 透,既要能够设身处地、合理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和历史作用,又要能联系社会现实和 时代发展,谈出对当下的启示。 四、引导教学,传承文化。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笔者曾多次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史书,比如《史记》,并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窃以为,提倡今人读 史,未必是要做专业的研究,也不是要我们盲目崇拜古人或苛求古人,而是要穿越历史 的烟尘,既要入乎其内——通过文本走进特定的时空,与历史人物同频共振,去感受他 们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又要出乎其外——读出对当时情境的感同身受, 对人物命运的悲悯情怀,读出对历史规律的理性思考,读出新时代的生存智慧和文明之 光。 总之,命题避开了赤裸裸的时政背景和想象中的宏大叙事(反押题、反套路),有 回归语文本体、引导语文教学更加重视经典文本阅读的趋向。管鲍桓公三人不仅各有千 秋,可圈可点,而且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共生多赢的良性循环体系。孔子、司 马迁两位名家的评论同中有异,角度多元,有思辨意味。作文设置读书会讨论发言情境, 鼓励个性表达,有利于引导师生真读书,真思考,在建构大语文中抒写真性情。命题变 化带来的思考和启发还有很多,应在新一轮教学备考中进一步优化实施。 附习作两篇 英雄的背后 雷雨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读书会发言的题目是《英雄的背后》。 都说时势造英雄,而我认为,英雄亦可造英雄。诚然,《史记》里九合诸侯,成为 霸主的齐桓公是英雄,辅佐明君,成就大业的管仲也是是英雄,而他的知音鲍叔牙,又 何尝不是一个历史背面的英雄呢?少年时济友于穷困,成功荐贤于己上,鲍叔牙其人其 事,令我折服得五体投地。 鲍叔牙的非凡,在于他一颗的对朋友相知相守的忠心。在管仲穷困的时候,鲍叔牙 非但没有看不起这位世人眼里贫穷,愚笨,无才的朋友,反而和他一起经商。管仲家中 贫穷,鲍叔牙便把钱多分他一点;管仲屡遭免职,鲍叔牙知道他是时运不济;管仲战败 逃走,他知道管仲是为了恪守孝道。管仲的苦衷和委屈,鲍叔牙都清楚,也愿意为朋友 遮风挡雨,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友谊就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一样,建立在人格 的相知之上,也建立在长久的相守之中。正是鲍叔牙无私的帮助,使得管仲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鲍叔牙的非凡,在于他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他能看出齐桓公的霸主之势,也能看 出管仲的治世之才,以齐桓为君,以管子为友,成就一时佳话。在管仲困于囹圄之中, 无法施展抱负时,他劝谏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从此齐国崛起,成为春秋五霸。由此我 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也是这样一个能够成就英雄的人。在毛主席遭受排挤,被 迫罢职闲居时,是他力排众议,坚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才使得我党于危亡中开辟新的 局面。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伯乐,千里马因为他们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鲍叔牙的非凡还在于他天高海阔的胸怀。管仲和他,是故友,也是敌人。究竟是怎 样的一种胸襟气魄,使他完美做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和谐统一?雨果说,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也许只 有这么宽广的胸怀,这么高尚的人格,能够造就这么传奇的事件吧。倘若鲍叔牙没有如 此宽广的心胸,齐桓公也不会发现管仲这一不世奇才,那么可能也不会建立那么空前绝 后的霸业了。难怪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齐 国的强大,鲍叔牙功不可没,他是真正的英雄。 读史论今,令人获益良多。我们或许多向往成为历史舞台上那些封侯拜将,成就功 业的最闪亮的英雄。然而,当你拥有一颗对朋友忠诚的心,拥有一双捕捉别人优点的眼 睛,拥有宽广的胸襟之时,你或许在英雄背后,成为英雄背面的英雄。 详细点评 本文作者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权衡比较,聚焦鲍叔牙这一人物,着眼于司马 迁的评价,确定写作立意和方向。 总体上看,本文基本符合发言稿的文体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有一定的逻辑 思维能力,既有就事论事的评述,又有适当的拓展延伸,语言通顺流畅,论证方式多样 化,下面试作具体点评。 开头有称呼,符合发言稿的格式要求,明确提出发言主题;接着结合俗语,鲜明地 提出自己的观点——英雄亦可造英雄,有一定的新意。作者能够紧扣写作任务要求,进 行比较分析、辩证说理,这一点很重要。开篇先对鲍叔牙进行总体评价,表达自己的赞 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正文主体部分作者采用了考生所熟悉的“横向分解论点”模式,分别从“对朋友相 知相守的忠心”、“善于识人的慧眼”、“天高海阔的胸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与读者、听众交流分享。 在评述鲍叔牙对待朋友部分,作者先回顾管鲍早期的交往,在叙述中评价,设身处 地表达对鲍叔牙的理解和认同。但作者不仅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运用了类比联想的思 维,列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事例,强调正是鲍叔牙对朋友的相知相守、无私帮助, 才使得管仲一鸣惊人。 在评述鲍叔牙慧眼识人方面,作者走入历史情境,在精简叙述中加入适当的评论, 并联想到周总理对毛主席的支持,归纳出“伯乐”对成就杰出人才的重要作用。 在评述鲍叔牙的胸怀方面,作者引述了中外名言加以佐证,增强了说服力和文采。 除了引用名言、道理论证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假设推理论证,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了 文章的逻辑力量。 文章末尾总结了读史的收获和感想,回扣三个分论点,照应标题,强化中心论点。 收束全文时稍显急促,应该首尾呼应。如果能更多地体现出发言稿的现场感,增强与听 众对话的意识,则更具感染力。 总体来看,本文可以作为一篇优秀范文,值得考生学习借鉴。高二的学生能有如此 表现,更是难能可贵,相信假以时日,该生一定能写出更多更精彩的佳作。 从这篇习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这段史实的熟悉,在经典阅读中有自己的 理解和体会,能够鉴赏和评价。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命题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研讨,全面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 知人聚俊才,善谦焠星火曾元元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读罢齐桓公在鲍叔知人举荐和管仲的全力辅佐下,九合诸侯成就霸业的故 事,我对鲍叔的知人、善谦感触颇深。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知人聚俊才,善谦焠星 火》。 春秋纷乱,殷忧启圣,人才辈出,正是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时。而齐桓公在 鲍叔的举荐下,重用曾经阻击他的管仲,鲍叔又甘于谦退使管仲“尽其才”,向我们充 分展现了“不拘一格待人才”气魄与眼界,终使齐国强盛。故曰:知人聚俊才,善谦焠 星火。知人而善谦,方能使人才之辉增益强国之耀。 知人的基础,在于人才本身的才干。但不可否认的是,才华的星火并不一定充分展 现。它们有的“韫椟而藏”,有的被偏见与恩怨的迷雾掩盖。此时就需要知人者以一双 “慧眼”拨云驱雾,觅得真金。而鲍叔身为国相,是君与才的纽带,这样的前瞻性举荐 正彰显了他的知人善任。如同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大,不仅有陈寅恪为代表的国学大师, 还有胡适等倡导“新文学革命”人士。他使不同学派不加扬抑地自由辩驳,成就北大生 机勃勃之学风。知人可疏浚人才流动的淤塞,为功成注入汩汩动力。 鲍叔包容谦退的品格是更令我有所感触。从群体的角度看,这是国利与私利纠葛中 的为国大义。从个体的角度看,这是以退为进的不二之选。 正如桑德尔的“共同体主义”,鲍叔的“甘居其下”是基于国家集体利益的考量, 给管仲留以充分的空间施展拳脚。而诚如亚当斯密所谓“利他是最高层次的利己”,鲍 叔以退为进,成就了管仲贤相之名,更绝塞了对自己尸位素餐的谩骂,进而促国成就霸 业而惠及国人,为后世选才矗起谦退包容的标杆。 同学们,反观当下,为考试竞争而学术造假不择手段丑闻仍存,“唯分数论”也未 失去其于话语场的分量,失了为学择才基本的谦退与知人,遑及“钱学森之问”?但可 喜的是,日益清朗的学术环境消解了人才间的挤兑鄙薄,“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指标 改革也撬动了指标固化的减压阀,指示了“知人”的新导向。而我们作为莘莘学子,也 应承袭鲍叔知人善谦的品格,识人才,适当谦退,充实自己长成人才,形成人才互敬共 赢的社会氛围。 知人聚俊才,善谦焠星火。我们要有识才的慧眼,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方能 使中国成为生机勃勃的人才培养基地! 谨记:知人谦退蔚然日,民族复兴嵌牢时!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倾听! 点评 本文聚焦鲍叔牙,赞美其“知人”、“善谦”的品格。文章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 述层层深入,既有符合当时情境的再现,又有理性的评析和拓展。在论述鲍叔“知人” 时作者辩证说理,类比联想,强化了观点;在论述鲍叔“谦退”时,作者从国家和个人 两方面展开,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深度。更难得的是,作者能够自觉联系社会 现实,针砭时弊,揭示鲍叔对当下学子的启示,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发言稿。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