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要“小笼包”——与中学生朋友谈记叙文写作
“小笼包”是什么?小笼包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食。小笼包在这里是一个比喻,
再现记叙文写作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
先说形式上的要求。小笼包与西式餐点中面皮撕裂、馅料外露的汉堡包不同,它是
用一张面皮包裹全部馅料的,不能容忍哪怕只有一点馅料暴露在面皮之外的情况。我们
的记叙文写作也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框架,收纳全部的写作素材。
例文 1
好汉鱼
彭芳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我,走在我灰色的心情里。我用所有的阴郁做成一个茧,把自
己紧紧地锁在里面。在严酷的七月里,我奋斗的结果是以一分之差名落孙山。这只能使
我走在这个怪圈里,任自己沉下去。
今天,天还是灰的,湖水也是一片灰蒙蒙的,表叔却在悠闲地钓鱼。时间过去了一
个多小时,眼睛都看花了,可鱼竿就是没动过一下。看看表叔,却像是个没事人一样,
认真地看着那鱼竿,没有收竿放弃的意思。我终于忍不住,站起来要走了。
这时表叔开了口:“我时常听别人说,你很羡慕我的职业,是吗?”
“当然啦,你是大学教师,可我连大学都没考上。”我的泪在心里流着。
“我给你说件事。我有个朋友现在职业很好,可他在高考时曾考了四年。那一年他
再次名落孙山,又重回到学校复习。上课铃响了,走进了一个年轻的老师。这个老师侃
侃而谈,神采飞扬。几分钟后,忽然看到我的朋友,于是他匆匆结束了讲课,来到我朋
友的身边。他们原来是同学,人家已经专科院校毕业回来了,恰好又来教他,可他还没
有考上呢!想一想,当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表叔顿了顿,双眼望着湖水的那边。我被强烈地震撼了,静静地等着表叔往下讲。
“我的朋友深深地自省了一下然后命令自己必须在这个环境中坚持下去,这个如芒
在背的环境有利于锻炼他的心理素质,会时时鞭策他更加努力。”这时鱼竿动了,表叔敏捷地站起来,快速摇动滑轮,很快,两条鱼从鱼钩上摘下来,
放在了岸边。起初,两条鱼蹦得都很高,但很快其中的一条就不动了,另一条虽然是越
蹦越低,可还是在尽力挣扎着,表叔急忙去抓这条鱼,眼看就要抓住时,只见这条鱼最
后用力一跳,跳进湖里,很快就消失了。湖面上留下了一丝丝的血痕。
表叔望着游走的鱼,望了很久。
“你的朋友后来怎样了?”我还惦记着那故事。
“就是那条游走的鱼喽!”表叔笑了。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人生都会有极困
难之时,挺得过去的,便是好汉。”
我忽然就明白了,表叔的朋友就是表叔吧?
不知什么时候,天晴了,湖水一片蔚蓝。
简评
文章里的人物自带故事出场。“我”的故事是高考落榜与迷茫,表叔的故事是高考
落榜与复读,表叔朋友的故事是大学毕业与执教,“我”与表叔的当前的故事是在湖边
钓鱼。这么多故事,要是平铺直叙,一定松散而冗长。作者的巧妙构思就是利用“我”
与表叔在湖边钓鱼这个当前的故事做框架,全面包裹了其他所有的故事。其他的故事都
是作为叙事的背景采用侧面虚写的方式“隐”在了“我”与表叔的故事中。这种嵌入式
的结构主体和背景界限分明,对比和映衬的关系一目了然,再加上鱼与人的命运相互隐
喻,文章的主题也因此变得更加突出。我们认为,这种结构的艺术值得我们初学者借鉴
与学习。
接下来说内容上的要求。小笼包并不是只有一张面皮,加上馅料才是最有诱惑力的
美味。就记叙文写作而言,美味的“馅料”是什么呢?是曲折多变的情节,是个性鲜明
的人物,是诙谐幽默的语言。
例文 2
煮饭匠
王德高我们村里每年的红白喜事都有他,他叫老刘。老刘老刘,煮饭一流。人们都爱叫他
煮饭匠老刘。煮饭,这一手艺是老刘祖上传下来的。
我的外公不幸死于脑溢血。无一例外,我们家的白事,也叫了老刘。那天我起得很
早,门口的花圈在风中晃得令人压抑,便想出去走走。
老刘早早地就到了。老刘一身白,白帽子,白围裙,白色的胡子衬着黝黑的双颊,
显得更加年迈。老刘见我微微一笑,向我投来安慰的眼神,又说:“昨天吴先生还帮我
把米抬上车,多好的人呐!”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一阵寒暄过后,老刘便开始干活了。老刘找了几块青石砖和几捧泥巴,搭了个镂空
的灶台,又放入柴火烘干,又将工具架好。老刘的工具可有名堂了:水沉木的木桶分成
两部分,拦下半腰截断,在横截面上铺上竹丝网,又将下半截的桶径扩大一倍。之后,
淘米,加水,放米,盖上,一气呵成。老刘用水、用米也有讲究:水是竹林井水,米是
新鲜粳米。老刘说,这叫原滋味。
待到木桶冒白雾了,老刘这才闭上了眼,一如入定的老僧,对眼前的这桶米饭怀着
无比的敬意。忽然,老刘睁开了眼,其余打杂的小伙子心领神会,连忙帮老刘抬起带竹
丝网的桶。一众人等将木桶悬于半空,仿佛这桶融入天地一体,得自然之造化一般。不
一会儿,老刘先下来了。我问老刘:“怎么下来了?”老刘说:“人老了,抬不动了。”
我又问:“为什么要抬起来?”老刘说:“这叫换气,为了防止上面的米太烂,下面的
米不熟。”说话间,米桶又被放了下去。
“你觉得你煮的饭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吗?”
“每次去儿子家吃饭,儿媳用电饭煲煮的饭太烂,没有米的味,我煮的就不一样了,
品香!”老刘的眉宇间流露着一股骄傲的神色。“娃啊!我收你做徒吧!”
“为什么?这不是你家祖传的手艺吗?”
“俩儿子瞧不上这手艺,单飞了!”老刘摇摇头,叹了口气,又说,“我只是不想
让手艺失传罢了。”说话间,老刘仿佛又苍老了几分。
“老刘,揭锅了!”远处一小伙子叫道。“哎,来了!”老刘盛了一碗米饭给我,
米粒微黄,颗颗饱满富有弹性。米粒在嘴里走一遭,留下清新的竹香。外婆的那碗,入
口即化,口感如细粥般顺滑,又如浓汤般厚重。老刘看着我吃惊的神情说:“米粒也是有灵魂的。”
伴着竹香,我陷入了沉思。如今的人们浮躁,不重视文化,真的叫人很失望。只有
那些坚持传承文化的人才叫大国工匠,我想老刘就是一位可敬可佩的大国工匠吧!
我掉头找到老刘,俯身作揖:“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老刘稍一愣神,哈哈大笑……
简评
关于结构:文章分为“煮饭前”“煮饭中”和“煮饭后”三个情节单元。“煮饭前”
“我”与“老刘”的对话是渲染,是铺垫;“煮饭中”老刘的言语和动作是人物思想性
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文章主题的有力载体;“煮饭后”“我”关于“竹香米饭”和“饮
食文化”的一番议论更将文章主题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文章结构严谨,情节丰富。
关于人物:老刘是严谨的匠人,更是一个体贴的智者,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不
止是技艺,我们还能看到善良,看到智慧,甚至还能看到无奈和苦涩。老刘是一个立体
的形象,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关于语言:“老刘老刘,煮饭一流”的谐趣、“老刘这才闭上了眼,一如入定的老
僧”的比喻、“仿佛这桶融入天地一体,得自然之造化一般”的夸张、“我掉头找到老刘,
俯身作揖:‘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的张扬,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体现了文章
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人情的真切体验,对事理的深刻感悟,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
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变化。再美味的“小笼包”,吃多了也难免会腻味的,所以不
断换“馅”很有必要。文贵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这个话题在我们的语文教
学领域却是经久不衰的。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仍然是习惯走老路,说陈
言。唐朝时候的大作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就曾经说过:“惟陈言之务去,戛戛
乎其难哉。”可见“去陈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何去陈言呢?笔者以为,方
法有三:
一是坚决反对“低幼化”的倾向。我们总是能在中学生的作文里找到儿时的记忆。
小学生的作文稚拙呆萌、天真烂漫倒也颇有一番情趣,可中学生还是像小学生那样总是写“妈妈背我去医院”“妈妈为我煮鸡蛋”难免过于单薄,过于浅陋。
二是拓展眼界,放出眼光。中学生大多是住校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这个
较小的范围里度过的,所以,学生的作文里常见的都是都是上课、考试、同学、老师这
些话题。其实,我们的写作是不必囿于第一手材料的,耳闻目睹的丰富素材都是我们写
作的“源头活水”。即便是那些普通的校园生活,只要我们“多听,细看,共情,深思”,
也一样是可以翻出新意、写出情趣来的。
三是反其道而行之。世人皆言 “孟尝君能得士”,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却说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众人都说“近墨者黑”,一个人却说“近墨者未必黑”。
反弹琵琶常有出人意料、新意迭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