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阅读写作导写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阅读与写作: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阅读写作导写练

ID:349880

大小:117.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与写作: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家国情怀占据了审美和艺术中的主导地位。以家国天下为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与价 值取向指引着仁人志士的路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国情怀不仅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 既厚重又绵长的美学情怀,虽起于情却内蕴着志。中国美学从古至今践行的理论突出了 兴寄与教化的特质,被赋予了责任与担当,美学与家国情怀相连,彰显的是一种深厚的 文化底蕴。隐匿在诗词歌赋中的是“家国”思恋;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家国”心绪; 氤氲在浅唱低吟中的是“家国”情结。 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节选) (标题凸显中心,凝练明确,一目了然。) ①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 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 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 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从作家、艺术家与审美的关系引出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家国情怀,开篇点 题。)②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 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 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③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 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论述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者很多。 ④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 《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 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 《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 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 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 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⑤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 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 力、艺术审美力。 ⑥1945 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 怎样做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其中“志”即家国之志。) ⑦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 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 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 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⑧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 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 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 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⑨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 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 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 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 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 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 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 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其实际作用是破“过娱论”。) ⑩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 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 美。 (呼吁号召作家、艺术家要有担当,负责任,言伟志,施教化,写真创美。) 来源:《光明日报》 【时代警语】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 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 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 出“以 ,荡 ;用 ,变 ”,认 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 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 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 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 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 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A.咸英之曲 尧舜之风 秦汉之弊 烂熳之音 B.尧舜之风 秦汉之弊 咸英之曲 烂熳之音 C.秦汉之弊 尧舜之风 烂熳之音 咸英之曲 D.烂熳之音 秦汉之弊 尧舜之风 咸英之曲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构家之渴望,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 离家之孤独;从骆宾王《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呈盛世之美景,到岳飞《满 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子灭”抒亡国之悲痛,等等。请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古诗文,结合你的个人鉴赏经验,谈谈其中体现的家国情怀。300 字即可。 【相关链接】 传统诗书中的家国情怀(节选) 阳刚与阴柔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美的特点在于动态和力感,阴柔 美的特征则在于静态和柔媚。宋代诗词明显地呈现出这种美学观念,表现为两种不同的 风格——豪放与婉约。鉴于家国情怀绝非都孕育于沙场征战,所以,婉约同样能够准确 生动地传递家国情怀,二者叠加在某种意义上别有一番意味。宋代婉约派诗词的代表人 物是李清照。她不仅是一位才华盖世的女词人,更是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 眉”的深具家国情怀的女中豪杰。李清照将对时局命运的忧虑和关注常常隐含在家国之 思、故土之恋、时局之忧及个人凄苦的抒写中。“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作品既以浓重忧伤的婉约笔调抒发家愁国恨,更 以伟岸高迈的豪放手法感叹故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使人们看到“婉约派之宗”悲怆 刚健的另一面。“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作慷慨雄健、 掷地有声,是一种精髓的凝练和气魄的升扬,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这种凛然风 骨、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词人不幸词坛幸,正是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等宋代诗词巨擘所写 就的一首首饱含家国情怀的力透纸背的诗词,启悟、感染和促动着后世难以计数的爱国 志士。每当民族危难之时国运存续之际,这些诗词就幻化为抗敌御寇、保家卫国的巨大 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国家祥和安宁、政治清明的承平时代里,尚有范仲淹等文人士子怀揣济世之心挥 笔写就了砥砺后人心智的优秀作品;而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更有一批投 军御敌的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垂范后世的不朽篇章。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 学家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 把自己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国之不存,家将焉附”,诗人誓死不降元军, 最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明清两朝时而边关吃紧时 而海防告急,中华民族之血性日愈浓稠与偾张。1449 年,明朝军事家、政治家于谦带领明军大败瓦剌迎回明英宗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石灰吟》,其中“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垂青后世。明朝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其《马上作》 一诗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不仅写出了戚继光紧张激烈的戎 马生涯,而且描绘出了一个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的英雄形象。明朝末年和清代晚期,随着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志士们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 戈船决生死”,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 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 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浸透着诗词作者的家 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为后 人景仰,而从他给友人陈子茂所写的《次韵答陈子茂》一诗中,则能感受到他匡扶天下、 济世救民的精神道统:“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 东战鼓声。”诗作气势豪迈,感情真挚,韵味醇美,展现了林则徐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深 挚的爱国思想。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 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 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当我们回望历史时 不难发现,正是在古代诗书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下,众多仁人志士特别是青年一代才 厚植起家国情怀,这在以“救亡与启蒙”为时代主题的近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处在新旧社会转型时期的那一代人,儿时启蒙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是从小浸淫在 孔子、司马迁、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典籍和诗词中,聆听着诸葛亮、辛弃疾、文 天祥、岳飞、史可法等英雄的故事长大。因此,当国家和民族遭遇不测时,他们中如林 觉民,效法祖先大义凛然地写下慷慨诀别的《与妻书》,发出“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 谁遣警钟鸣”的浩叹。 岁月不居,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已经成为中 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