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今天,你依然认为“学而优则仕”吗?(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学习、乐学善学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第一则材料强调人怎样处理“仕”和“学”的关系,其实说的就是学
习与实践的关系;第二则材料在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上更强调学习基础之上“躬行”的重
要性;第三则材料强调中国要发展,就要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
用各类人才。三则材料中,第三则是认识定位,前两则是方法指导,考生要能够抓住三
则材料间的内在关联,综合立意,不能只抓住一则大谈特谈。
2.内容限制。在展开论述时既不能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又不能孤立地只取
一则进行评价或议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写作时如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大谈做事或学习就会导致偏题。
3.价值观取向的限制。从提供的三则材料来看,其价值观取向都是积极进取,催人
向善的,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裁剪选材时,要能够正向立意;在挥洒泼墨的过程中,
需体现出一名优秀高中生对人生、社会和祖国的热情,如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时代主题,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锦上添花。
4.文体的限制性。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必须明确文体,不可文体不分,
写成“四不像”。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分析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围绕“人才培养、使
用、评价与学习实践的关系”的问题发表看法的,所以立意只要不脱离这个核心,能围绕“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学习实践”的关系展开阐释即可;关系的展现可偏于一
方,亦可综合取舍;关系的切入角度可以是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可以叙述自己在
生活实践中所经历、所感受、所思考的,还可以以他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得到的体会进行
生发阐释等。
2.思维角度开放。本题提供了三则作文材料,涉及人才培养、使用、评价与学习实
践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思考时只要围绕材料,抓住材料间的内在联系,便可以自由
取舍。
3.文体表达开放。文体的选取,表达方式的运用方面较为自由。文体的选取方面,
根据材料来看,议论文、记叙文平分秋色;表达方式的选择方面,大到记叙、议论、描
写,小到各种表现手法,如能合理运用,均能出彩。
解题
这是一道由相关联的名句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题。其命题形式与 2018 年全国卷Ⅲ
的作文题相似。读懂该作文题,首先要明确三则材料所涉及句子的具体内容及内涵。
第一则材料: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于《论语·子张》,意思是工作之后
还有余力的就应该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
与实践。“学”与“仕”的关系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这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
“实践—认识(学习)—再实践—再认识(学习)”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则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诗人从两方面对人的成长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学习,二是“要躬行”。特别
强调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
靠亲身的实践。
第三则材料: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
一定能更好地发展。他重在指出在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机制上需要完善,要善聚善
用各类人才。
然后,要把握三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最佳立意点。
通过对三则材料内容的内涵分析可知,第一则材料强调人在处理学习与实践上的关系,第二则材料强调人在学习中亲身实践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方
式对待人才。三则材料以人才为中心,前两则谈人才怎样处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第三
则讲以改革创新方式对待人才的问题,综合起来看,就是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
中怎样看待学习和实践的关系。隐形聚焦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这个核心问题,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追求与
价值取向。所以写作时要“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立意,如果单独以一则材料为基础确
定立意,材料就会支离破碎,有失整体性,最佳角度应该是综合三则材料内容的整体立
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真知与实践,成就人才强国。
2.知行合一,人才之道。
3.学习实践与人才使用之间的关系。
4.学习实践与人才评价之间的关系。
……
偏题立意:
1.抛开主题,独自去“流浪”。(不重视材料内容的意义和作用,只谈“学习与实践
的关系”,不结合“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泛泛而谈)
2.顾此失彼,考虑任务指令不全面。(只关注“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与学习
和实践的关联不够,对题目要求理解不到位)
3.抛弃题目要求,结合其中一则材料随意而谈。
……
范文展示 真知与实践,成就人才强国
余婧怡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想在世界舞台上谋取一席之地,而人才便是决定
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因素;那么,新时期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新时期人才只有具备真知与实践能力,才能成就强国梦。
学习知识是成就人才的前提条件,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学习而成为人才。
司马迁不断学习,精通历史知识,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张
衡不断学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发明了许多造福人类的仪器;莫言若是不学习,缺乏
知识的积累,又如何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不学习的人,既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也没有认识问题的能力,更遑论解决问题了,这样的人于己、于人、于国家有何用处?
知识如同宝库,而学习就是打开宝库的钥匙。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将会是我们一
生的财富,它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造福了他人、社会和国家。
可是仅仅学习知识还不够,人才的成长还需要不断地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失去了实践,真理将不再是真理,而只是一纸空
文。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得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实践来验
证,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徒增笑耳。屠呦呦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取出了青蒿素;牛顿
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牛顿定律。实践的意义在于,在问题面前运用所学的知识来
解决问题;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如此才能知行合一,大大提升人才的
创新能力,加快国家的发展。
正如《论语·子张》所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工作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应该
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更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只有如
此,才能培养出有真材实料、能创新的人才。
有了人才还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如此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改革完善
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地发展”。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国家也应积极实施各项政策,发现人才,保护人才,善用人才。
只有如此,才能将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到极致,让人才成为中国复兴的强大动力,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由此可见,只有在学习实践—实践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在此呼吁,
要用真知与实践培养人才,从而实现中国梦。
点评
本文审题较准,能根据材料综合立意,以人才培养来统筹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思路
清晰,逻辑严密,从知识学习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入题,再深入论述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对
于人才培养的意义,最后更上层楼,提出国家要在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层层递进,逐
层深入。
文体分明,语言表达顺畅,是一篇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