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通往“说理”之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通往“说理”之路

ID:349898

大小:22.1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通往“说理”之路 在很多学生的认知观念里,议论文即说理文,自然以说理来行文,而说理只是抽象 地讲道理或者讲抽象的道理。由这种思想主导下的议论文写作,往往凌空蹈虚,理性有 余而感性不足,反而影响了议论的效果。事实上,议论文的制胜之道不只是讲道理这么 简单,叙事、抒情、文采,同样影响着说理的品质。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固然 可以服人,倘若佐以形象的叙事、真诚的抒情和斐然的文采,则更能在以“理”服人的 基础上触动人心,进而加强说理的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一、说理与叙事并驾齐驱 以说理的方式说理,固然是最为纯正的说理,具有极高的思辨性和普遍性。但说理 越接近命题就越明确吗?其实不然。有时候,“理”的抽象性会让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的 人难以把握,以致影响说理的效果。也就是说,“理”不是说得明确就能达到相应的效 果。对于感性胜过理性的人来说,借助叙事来说理,可能会显得更加通俗易懂。与说理 之说理不同,叙事之说理是显示道理,而非说出道理。这就像古人所用的“春秋笔法” 一样,虽然只是记事,未做直接评论,但作者的观点态度之类的“理”,已通过独特的 叙事巧妙地蕴含其间了。当然,在叙事之说理中,叙事只是一种手段,不具备独立性, 叙事的形式要依说理的需要而设,不可过于铺陈,叙事唯一的使命就是将理形象化、生 动化,让人易于说,也易于听。 示范现场 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的分成若 干小块块……最难的是考作文。在化学与物理中间,忽然叫你“人生于世”。你的脑子 本来已分成若干小块,分得四四方方,清清楚楚,忽然来了个没有准地方的东西,东扑 扑个空,西扑扑个空,除了出汗没有合适的办法。你的心已冷两三天,忽然叫你拿出情 绪作用,要痛快淋漓,慷慨激昂,假如题目是“爱国论”,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 的心要是不跳吧,笔下便无血泪;跳吧,下午还考物理呢。把定律们都跳出去,或是跳 个乱七八糟,爱国是爱了,而定律一乱则没有人替你整理,怎办?幸而不是爱国论,是山中消夏记,心无须跳了。可是,得有诗意呀。仿佛考完代数你更文雅了似的!假如你 能逃出这一关去,你便大有希望了,够分不够的,反正你死不了了。 (节选自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 写作要点 1.概括式与典型化 说理中的叙事,不在呈现生活的感性形态,而是借若干感性形态,形象地说出某种 事理。因此,在为说理而叙事时,作者要对相关的叙述内容做适当调整。叙述内容不可 面面俱到,务必高度压缩,删除与说理无关的材料,简化与说理不甚紧密的内容,凸显 能够深入说理的要素。也就是说,作者要在大量的叙事材料中,剔除不够典型的内容, 提炼出个别与一般、形象与抽象高度对立统一的典型素材,寓本质于现象之中,以具体 可感的叙事来说出发人深省的事理。 2.词语选择和语气拟设 说理中的叙事,并不一定要客观中立,也可以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并用这种倾向性 实现含蓄说理。所谓“春秋笔法”,“笔则笔,削则削”,就是通过对关键词语的选择、 增删和对特定修辞手法的运用,暗含褒贬,从而实现说理的意图。此外,同样的叙事, 倘若采用不同的语气,也会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为说理而叙事 时,作者不妨从自身真实的立场出发,拟设相应的叙述语气,或真诚,或克制,或夸张, 或暗讽,以优化说理的效果。 二、说理与抒情水乳交融 一般认为,说理主理性,抒情主感性,两者各守一个极端,几乎是水火不容的。所 谓“理直气壮”,也强调了“理”是言说的根本,“气”不过是一个伴生的结果而已。但 在说理实践中,我们又会发现,抒情实际上是说理的催化剂。大多时候,理本身是“直” 的,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把它说“直”,而“气壮”却可以使理表述得更加充分,更加 有力。而抒情可以让说理获得感性的能量,不仅可以获得读者的认同感,而且可以让理 渗入人的内心和血液,产生更为透彻和稳固的影响。 示范现场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 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 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 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 的大地。 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遁。春天来到我们中间,银色的泉流在心底奔涌, 这喜悦,我们禁不住。在这一时刻,我们将这喜悦接受了!变化的时节,啼唱起不平凡 的颂歌,这是极度的苦难所禁不住的,是无数残损的死亡所禁不住的。于是我们知道, 规律变了,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喊出了崭新的生活!生活! (节选自劳伦斯《鸟啼》) 写作要点 1.缘“理”生“情” 在说理中抒情,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要把握好节奏与尺度。一般而言,写作时预设 的“理”是行文的思维框架,作者的“情”是基于“理”而生的,也必然要顺着“理” 的方向展开。因此,抒情的“放纵”属性原则上要遵从说理的“节制”需求,切忌游离 于说理之外,为抒情而抒情。可以说,缘“理”而生的“情”是深刻地把握了事物的内 在规律的,既摆脱了“情”的盲目性,又不减损“情”所固有的充沛之力。 2.以“情”壮“理” 在说理中引入抒情,根本上还是为了加强说理的效果。抒情在说理中的优势不在于 化感性为理性,而在于用“情”的感性力量赋予“理”以丰满的血肉,给人思维冲击的 同时,也给人心灵的激荡。因此,说理框架内的抒情依然可以而且应该保持其固有的强 度与热度;只是在表达方向上,不宜四散开来,而应朝着说理的路径高歌狂舞。如果说 “理”是客观的干柴,那么“情”就是主观的烈火,以抒情的方式说理,犹似如一场充 分的燃烧,烧出的是一股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征服力。 三、说理与文采比翼齐飞 理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说理常以平实、素淡为佳。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搭配固然是恰切的,但也并非绝对。孔子有“绘事后素”的说法,意为先以白底为质,后以 五彩施之,从而彰显本色之美。也就是说,“绘”与“素”是相辅相成的;同样,文采 之于说理,能从另一方面促进“理”的表达。就像一张素面朝天的脸,给予恰当的文饰 后,这张脸会更加真实立体。因此,让说理的文字焕发文采,就是让特征尚不明显的普 适化的“理”变得鲜明醒目,从而更易让人辨识,更能深入理解“这一个”之“理”所 独具的内涵与意义。要注意的是,文采要与说理的主旨保持高度一致,应起到强化说理 效果之作用,而非淹没所说之“理”。 示范现场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小与伟大, 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 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弥漫 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流转于锦瑟之间,在轻拢慢捻之间净化 内心的污秽……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 说着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文化 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华服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 那是中华之精髓,人民之傲骨。它们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 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真挚,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享文化之繁华》) 写作要点 1.变换词句,使“理”生动 要使说理富有文采,必须先从语词的锤炼和句式的变换入手。形容词较为直观,适 当选用可以加强视觉效果,尤其是一些色彩类的形容词,能有效增强语言的画面美和意 境美。动词则是句子的灵魂,动词运用巧妙,可令所说之理更加精准、鲜明生动,给人 耳目一新之感。动词的“出格”运用还能产生陌生化效果,刷新人们对理之美的感受。 叠音词读来朗朗上口,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至于句式的长短交织、整散结合,更是形 成说理气势的必备手段。 2.善用修辞,让“理”飞扬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亦是使说理富有文采的一个途径。譬如,比喻能够使语言更加生 动,夸张可放大事物被遮蔽的属性,拟人则可让万物拥有人的所思所感等。但想让“理” 飞扬,则要力求以铺排取势。铺排是将一系列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和人 物形象,按一定顺序组成一组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既可细腻铺写,又可一气贯 注,还可渲染气氛和情绪。此外,修辞的选用也要注意新颖性,否则会因审美疲倦而影 响“理”的表达。 练笔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冯骥才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纳齐 姆·希克梅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考场佳作 自打江南而过 邹 汛 老屋再次修葺,看着眼前碎了的瓦,已成过去。旧时故景,我只能在记忆里按图索 骥。 清晨时分,总有人骑着老式自行车穿街走巷地叫卖着。彼时,还有从缸里锤砸出来 的年糕,豆沙饺也还是熟悉的味道。落雨时,撑着伞去踩阶上的小雨花,乐此不疲。回 来时,沾了一身新泥的气息。一回头,是泥泞路上的一串“雪泥鸿爪”。 这番山水,逐渐远了。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关注 GDP 的增长,数着又有多 少广厦矗立,却忽略了传统文化正一点点消失。忘了吴侬软语,乡音已改;敲碎了青砖 黛瓦,没了远山淡影。此情此景,早已屡见不鲜。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块中华文明的“和田玉”,的确值得每一个人细细揣摩,细探那被岁月斑驳了的纹路,感受这无与伦比的独特质感。自三皇五帝起,中华文明绵 延了五千年,我们品八大菜系的酸甜苦辣而痛快淋漓,赏集天下之大成的山川容颜而心 潮起伏。赏过周时明月,汉时江山;行于唐时的风,宋时的雨。我们没理由妄自菲薄, 只能讶异于神州大地的广博。 不妨退一万步,从这起步,打江南走过,叩开故乡的心扉。上林湖畔搁浅了的碎瓷 片,几经清水涤荡,棱角圆润,釉面锃亮。霉干菜经了几番艳阳的烘晒,由绿变褐,由 嫩变干,以卷曲枯萎的姿态保存岁月的余香。先人的智慧,可见一斑。起承转合间,越 剧凄婉的唱腔拉成丝线,许是断桥残雪的分别,又或是翠绸青衫,一把纸伞,纤手弄琴 弦。 当然,岁月积淀的“石”,远不止这些。更有斯人已去而文化不逝的那些灵魂。周 树人以笔为剑,以血荐轩辕,将暗黑天际撕开了一道口子。王守仁独创心学,与朱熹之 理学分庭抗礼,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可谓继往而开来。黄宗羲经世致用,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在这一片由海洋和沼泽开垦出来的土地上,我们敢为人先,秉承千古。这 才是传统文化所寄予的深刻内涵,如同一枚指引人的磁石,在远行时不会迷失,也不会 漂泊无依。 印度洋的季风吹来,变做越过堤塘的海风,落于梅季的细雨。风是载体,雨是结果。 这雨滴出夜的深度,我们需要穷尽一生去细细体味,只因这传统的基因植根于心,流淌 于血。啊,母亲的面孔!啊,故土的面孔!我未来的生命,都存寄于你的翅翼之下。 亮点赏析 开篇叙事,简明形象而又饱含感情。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叙写了老屋时代的生活 点滴:叫卖声、年糕、豆沙饺、踩雨花、新泥气息等。这些细节具体生动,非常典型, 使传统之理获得了恰切的载体,变得可感可触。许多段落的文字运用铺排手法,短句连 着长句,整句间以散句,构成了极好的表达效果,充满了一气贯注的语势。例如作者以 周树人、王守仁和黄宗羲为例,由今及古,层层推进,一气呵成。飞扬的文采使所要阐 述的传统之理变得磅礴有力,直抵人心。在对传统之理充分阐述的基础上,作者基于理 而生情,几乎是以诗人的笔调抒写了对传统的无限眷恋。这种情发乎理,同样也止于理,没有越出传统之理的界限,却又在界限之内充分发挥着感性的力量,让理变得更壮、更 直,发人深省又令人信服。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