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中学模拟作文:每一颗心都不能被辜负(名师解题+写作指导+高分样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镇海中学模拟作文:每一颗心都不能被辜负(名师解题+写作指导+高分样文) 01 高考作文真题 适用地区:全国卷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疫情以来,各界捐款抗疫。在杭州萧山务工的河南男子向瓜沥镇政府捐赠 13 万元,瓜沥镇了解情况后,退回 12 万元。此事被报道后,关于“该不该退回捐款” 引发热议。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02 名师解题 读懂材料 这是疫情期间的热点事件,老人、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向疫情灾区捐款 奉献爱心。是将爱心留下,将善款悉数退还,还是退回部分善款?或是有另外的措 施…… 材料所要求的选择很明晰,该不该退回?这比善款是否会影响捐赠者的生活品质? 如果退回,为什么要退回?该以怎样的方式退回?怎么做会更合理?这些问题,正好是 文章需要论述的重心。 03 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关于捐赠,是属于个人的意愿和行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慈善,而不应 该有任何违背个人意愿的问题,更不能产生道德绑架的行为。在围绕“捐款该不该退回”的问题上,进行论述展开时,最好能站在人文的角度深入 挖掘,从慈善伦理、金钱与爱心、爱心真谛、社会温度、慈善智慧、人性关怀、小爱与 大爱等方面,对事件进行评述。 04 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1、《以慈善要量力而行》 2、《力所能及的慈善》 3、《有情味的婉拒》 4、《婉拒老人捐出养老钱,是人性充沛的好故事》 5、《每一份爱心都不应该被辜负》 05 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1.中国“首善”陈光标 说到公益,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人物,也正是由于他的公益行为,让大家深刻地记 住了他,企业家里的模范人物,陈光标。之所以会献爱心,是因为他小时候自己家境不 好,最惨的时候吃不上肉,他想改变生活,想让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他不断努力, 后来他成为一名企业家,成功改变自己人生得囧途,正是由于自己从小经历过困苦的生 活,当自己有能力从这个环境中走出时,也会想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前几年据统 计,他这些年总共做的慈善捐赠总额高达 20 亿,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吃惊吧,2015 年 时他还向家长捐赠了价值 7000 万的幼儿园。 2.婉拒老人捐出养老钱,是人性充沛的好故事 在过去,我们在宣传中特别注意一些特殊人群的“表现”。老人和儿童捐款,甚至 残疾人捐款,越是困难的人伸出援手,越能体现参与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媒体对 这种新闻有了偏好,但问题在于,这种宣传的根本问题在于忽视了真实的人性。人们的感动,应该建立在一种“共情”的基础上。从常识和日常生活中催生出来的“好人好事” 总是更让人感动。过于拔高、过于极端化的宣传,会让人反感,有时候“人设崩塌”, 成为笑料。 拒绝老人捐款的价值还在于,我们开始学会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人幸福。抗击疫情需 要“众志成城”,需要每一个人参与,但是这种集体奉献不应该和个人生活产生太大冲 突。一个年轻人的捐献和一个 80 岁老人的捐助,虽然都是自愿的,但认真体察,仍能 看出其中的不同。显而易见,和年轻人相比,老人不具备抵御未来生活风险的能力,她 是一个需要关怀和保护的人。 06 名言佳句——联想生智 1.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死在存折单上的守财奴光荣伟大。——尼采 2.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古罗马)普鲁塔克 3.慈善即给予别人的爱比自己得到的要更多。——(法国)茹贝尔 07 时评例文——名师评点 《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 ( 彭飞 ) 最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 心的不仅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该如 何看待和对待?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 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 乎是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 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 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 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是不 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 公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 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 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 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 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 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 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 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 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 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方式。 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 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 高,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 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 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 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名师阅卷评点 这篇文章逻辑思路非常清晰。首段就提出了新近的热点话题,疫情中弱势群 体人员的捐赠,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然后,先肯定了公益与慈善的价值和意 义,我们社会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行为。进而从社会学的层面去理 解“慈善”,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举措,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看,要提 倡的是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应该量力而为。接着,从社会管理的层面,提出 一些可行的建议,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让慈善做到既能实现 社会救助也能发挥保障生活稳定的作用。最后,借着疫情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的 契机,作者认为这是需要更深入思考的命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