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时鲜 热点:唾弃“祖安文化”:披着文化的外衣,毫无文化的意义
以对方母亲为圆心、直系亲戚为半径、意淫为主技能,配以伦理、两性、家畜、宠
物、殡葬行业等领域的特有动词及名词……近来,一种被称为“祖安文化”的亚文化在
很多游戏社区、社交媒体、视频剪辑网站走红。调查发现,随着这种所谓的“文化”出
圈、扩张,追求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足够恶毒的“祖安文化”日渐侵蚀部分校园,青
少年语言粗鄙现象愈演愈烈。
不久前,一位诗人在网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有网友却以污言秽语回应,诗人对此回
复道:“这是讨论诗的平台,不应使用语言的暴力。我从此关闭诗和诗的评论区。”应
该说,文化间的交流素来讲究包容,观点相互激荡也理应受到尊重,“祖安文化”在网
络空间的肆意生长,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某中学初三班主任葛老师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学生在发生摩擦时常常飙一些“戾气非
常重的词”。有些时候,几个学生看表情、看氛围都只是在交流、开玩笑,但口中的词
“脏得令人震惊”。葛老师问几位学生,为什么用词这么恶毒?学生不以为然地回答,
他们只是在开玩笑,并没有真诅咒父母,都是网上看来的“祖安语录”。葛老师还发现,
学生们有时还笑称自己是“祖安男孩”“祖安女孩”。
“祖安”一词源于一款竞技网游的中国服务器“祖安”大区,网民间谣传该大区玩
家最爱骂人。经部分网络自媒体不断恶意曲解、渲染、炒作,“祖安”逐渐成为对喷、
骂人、说脏话成风的代名词。从网上狂欢,到网下跟风,“祖安文化”在虚拟空间的肆
意蔓延,已倒灌至现实世界,荼毒了成长中的青少年。
葛老师说:“我是 85 后,并不是什么老古板。但这种程度的污言秽语,以及他们
那种习以为常的态度让我十分不解。”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某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发
现,一位成绩特别优秀的班干部在微信群里攻击一位同学时,几十条污言秽语刷屏,很
多用词和表述方式让成年人惊讶,学生们却感受到了一种由骂脏话带来的认同感——优
等生原来也是“祖安人”。
另一位中学老师感慨道:“现在的学生仿佛都是‘祖安血统’,布置作文‘给好友
写一封信’,动不动就是‘听说你得癌症了?恭喜你!记得请我去你坟头蹦迪!’这都什么鬼东西。”受到“祖安文化”影响的并不只有学生,还有一些年轻的“祖安老师”。
受疫情影响,在今年的网课期间,多位边上课边飚脏话的老师颇受学生们的喜爱,一位
被打上“祖安化学老师”标签的网课录制视频在视频网站上还小火了一把。有学生说,
这样的老师说话很有趣,没有距离感,希望也能拥有这样的“祖安老师”。
素材解读
“祖安文化”对尚处在三观形成期的青少年造成恶性诱导和不良影响。青少年辨
识力差,对“祖安文化”粗鄙下流的内核本质了解不深。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酷”。
这不利于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健康礼貌的用语习惯,甚至污染青少年对何谓文明、何谓
文化的价值判断。
“祖安人”出没,能为“亚文化”带盐吗
盛玉雷 人民日报评论
不久前,一位诗人在网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有网友却以污言秽语回应,诗人对此回
复道:“这是讨论诗的平台,不应使用语言的暴力。我从此关闭诗和诗的评论区。”应
该说,文化间的交流素来讲究包容,观点相互激荡也理应受到尊重,但形如“祖安文化”
(以网络粗口为核心的网络亚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肆意生长,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虽然被冠以“文化”之名,但“祖安文化”可一点都不斯文,相信很多人对其也一
无所知。实际上,“祖安”一词源于一款竞技游戏的服务器大区,经过不断地曲解、渲
染、发酵,逐渐成为对喷、骂人、说脏话的代名词,由此产生了一些说话粗鄙低俗、擅
长语言暴力的“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这种现象,破坏了语言表达和交流规则,还造
成了舆论场域的撕裂和冲突,更以污言秽语荼毒了成长中的青少年。
如何看待“祖安文化”?共识一目了然,相信没有人会希望生活变得如此乖张暴戾。
然而,由此带来的对“亚文化”的思考,却足够复杂而深刻。有网友做了一个系统总结,
认为目前至少可以划分出 10 大类 72 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你喜欢汉服,我爱美妆;你
看动漫,我追网文;你醉心运动,我痴迷技术……无限可能的青春、无限可能的网络,共同构成了无限可能的世界。
在今天,蓬勃向上的时代足够包容,向阳生长的土壤足够肥沃。“次元壁”时不时
就能破圈,小众文化博得更多的关注,不少甚至进入了更多的主流语境。不管是奇幻、
古风,还是朋克、土味,你的“一己之好”,都能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寻到“爱着你
所爱”的同路人。谁说“亚文化”一定会离经叛道、格格不入?只要健康向上,就能沐
浴阳光、滋润雨露。可以说,文化就像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有主流自然也就有支流,
每一滴水都能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最终奔流入海。
但是,如“祖安文化”之流所掀起的浪花,依然让人心生警惕。有人把亚文化比作
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当你置身其中,觉得每个人的行为都很正常;当你置身事外,对这
群人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不是所有的小众文化,都
能以“社会亚文化”自称,那些以无知为傲的群体、以粗鄙为荣的圈子定然不在其列。
实际上,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成长的推进器、生活的增味剂;不良的癖好嗜好,是思想
的迷魂汤、道德的致幻药。甚至可以说,既能乐在其中获取养料,也会陷在其中受到侵
蚀,这种“不稳定感”才是“亚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由此而言,找寻圈子的入口固然很重要,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后该何去何从更为关
键。事实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没有想象得那么疏离;亚文化与糟粕文化的距
离,也没有意料得那么遥远。对任何亚文化群体而言,沉迷特立独行的支线任务,也不
能忽视现实生活里的主线剧情;专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私人领地,也必须提防刻意
迎合自我的假象乱象。要知道,七色光芒亮丽闪耀,但如若背离了基本的伦理价值,恐
怕只能是暗黑了。
这正是:年纪不大,张口就骂。无知无识,难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