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必读:2020 年高考全国卷 1:你为何不会写管仲?
2020 年全国卷 1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
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
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高考全国卷 1:
你为何不会写管仲?
实地调查了一下,在这一道题中愿意选择写管仲的同学很罕见,基本上都选择写齐
桓公和鲍叔牙。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一点点思考:为何选择写管仲的考生不多?按照常理,如果给
出三个人选择,应该选择面是均等的;事实与预期相反。如果是这样的话,原因一般就
是,管仲没啥可写的。因为根据题干要求,“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不能牵带材料之
外的故事,这让考生有一点点憋屈。其实材料之外的管仲故事更加精彩。
如果非要写管仲呢?
那还得先分析一下材料中的管仲才行。细读材料,发现管仲的确没啥写的,前面他
辅佐公子纠,带兵伏击小白,差点射死小白,这似乎是一般谋士干的事情,看不出来有
何过人之处,充其量就是有点会抄近道放冷箭罢了。小白最后装死麻痹纠,抄近道回到齐国抢先继位,管仲就处于被动位置了。在好友鲍叔牙的推荐了为相,辅佐小白称霸春
秋时代,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品质,充其量就是能力强。古代能力强的人多了去了,
何况辅佐君主就应该能力强,如果能力不强,倒反而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
后来的齐桓公三宠“竖刁、易牙、开方”,倒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易牙
煮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给人留下极为深刻、不寒而栗的印象。材料中的管仲就是
这样,概括成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力强。至于他与鲍叔牙的友谊一事,当然是鲍叔牙留
给同学们的印象更深刻,材料也说了,太史公说得很好,“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样一来,管仲真的就没啥可写了。相反的,他还应该感谢鲍叔
牙推荐自己,感谢齐桓公不计前嫌、委以重任,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没有问斩甚
至车裂他,管仲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他是被施恩者,齐
桓公与鲍叔牙都是他的恩主,管仲应该感恩戴德。在任何时候,鲍叔牙都可以站出来说:
小老弟,要不是当初我推荐你,你早就被君上喂狗啦!管仲双手下垂五体投地,感谢鲍
叔牙的恩德。齐桓公也可以虽时敲敲管仲,扪脚而说:你差点把我射死了,要不是我有
天命。管仲即刻伏地谢罪。
因此,在这三个人中,管仲是那个最不起眼的角色,无法给考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似乎“有能力”这一点,不能算是什么深刻的印象吧。
但是,我多么希望有考生站出来,写一写管仲。管仲真的仅仅是一个“工具人”吗?
即便写管仲只有一个角度,但这个角度却是学生可以写的,做一个能够用能力为天下苍
生造福的人。这一点,紧扣材料的“不以兵车”一句。什么叫“不以兵车”?就是不依
靠武力,没有武力战争,百姓就没有灾难。这正是孔子对管仲的赞美之处。要写好管仲,
我们可以先对比一下“春秋三杰”:介子推、伍子胥和管仲。介子推的典型事迹是“割
股奉君”和“隐居不禄”,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最后又隐居不禄。伍
子胥辅佐阖闾,却多见兵戎。而管仲,全凭自己的智慧辅佐齐桓公称霸。可以这样说,
他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目的,即通过“仁”来实现强国的目的。因此
孔子非常赞赏管仲。至于材料中的这一句话,其实有一点背景,还是有必要说一说。在《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及子产、子西和管仲。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惠人”,即能够对人施以恩惠;而对子西,就没表态,相当
于“呵呵”的意思。对管仲说的话多一些:他这个人呢,处事能够服人,他把伯氏的采
邑骈邑的三百家充为公室,使伯氏吃粗茶淡饭,但伯氏到老也没有埋怨管仲。这就是管
仲的魅力。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鲍叔牙能够极力推荐管仲为相,一方面是鲍叔牙有大格
局,一方面也是管仲值得鲍叔牙举荐,管仲让鲍叔牙着迷,毕竟相位还是很具有诱惑力
的。故事到这里就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鲍叔牙推荐管仲,管仲的人格魅力占了很大的
成分在里面。当然管仲不只是有人格魅力。孔子的两位重要弟子都对管仲很感兴趣,来
向孔子请教,一个是子路,一个是子贡。
子路非常重礼,在他参加战争时还不忘整理冠带,因此被对手杀死。即便是老师去
见了一下美艳但名声不好的南子,他也不高兴,他的老师孔子也有点害怕他,只好赌咒
发誓自己没有任何的私心。因此子路及时发现了管仲的问题所在,即公子纠失败了管仲
为何不去死呢?因为当时辅佐公子纠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管仲,另一人叫召忽。鲁国
人杀死公子纠后,召忽即刻自杀徇君。子路就问孔子,管仲不算仁者吧: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是一位懂得大道理的圣人,他不拘小节,看中了管仲“不以兵车”就让齐桓公
称霸天下的本事,这比那些带兵攻城略地的能人强多了,而且强调了两次“如其仁”,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里孔子意在向子路说明大写的“仁”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贡也问管仲。子贡善于经商,能力很强,曾任鲁国、卫国的丞
相。子贡也来问管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问的角度和子路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孔子的回答不一样,他说,管仲辅佐齐桓
公成为诸侯霸主,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用智慧治理齐国带来的的好
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边地蛮夷野人了。做大事
情要不拘小节,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里自杀,其实别人也不知道你
自认为的忠心。孔子的这一番话很有深意,对子贡的影响很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既赞美颜回那样居陋巷吃糠咽菜安贫乐道,也鼓励子贡通过自己的本领让天下的百
姓受益,因此他这样赞美管仲。当然孔子是客观的,他也批评管仲不懂周礼、用度奢侈
等缺点,这里与材料无关,就不必节外生枝。
这里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孔子既然赞美管仲不死旧主,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原谅那
些变节而有能力的人呢?这一点肯定不行。管仲不死公子纠,有他的忍辱一面。这一点
估计司马迁最能理解:在众人眼里,管仲投新主可能是变节;但在管仲那里,他是为了
天下的百姓不遭受争霸战争带来的痛苦。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想象了管仲
的内心独白: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
显于天下也。
太史公认为管仲要成就大业,所以才忍辱偷生,当然司马迁笔下有许许多多这样的
人,他们受了很多屈辱,心里却都装着天下。关于这一点,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宋
亡,贰臣王积翁写信给文天祥劝其降元,就举的是管仲相齐桓公之事情。文天祥复书云:
诸君义同鲍叔,而天祥事异管仲。管仲不死而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而尽弃于平
生,遗臭于万年!
——元刘岳所撰《申斋集·文丞相传》
可见这并不赞同投降主义。恰恰是管仲忍辱负重的一种体现。管仲没有违背他的初
衷,他辅佐齐桓公,没有完全依赖军事,充分运用自己的经济、政治智慧,不战而屈人
之兵,使宋、陈、卫、郑等国于鄄会盟,先后救燕国、卫国、邢国等免于山戎兵灾,乃
至后来的齐楚结盟,主持葵丘之盟,后来得到周襄王的礼遇,管仲推辞不受。
观察管仲的一生,他开局虽然不利,但后来的种种行为,都证明了孔子对他“仁”
的评价。管仲以才达仁而仁达,给那个战火纷争的时代带来一段和平的时光,他的那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深刻地指明了人类社会由物质到精神建设之
路。乃至后来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诸葛亮的偶像(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也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贤者能人的重量级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