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练 强化现场 显化冲突-备战2021高考之记叙文写作教练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3练 强化现场 显化冲突-备战2021高考之记叙文写作教练场

ID:351751

大小:36.7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练 强化现场 显化冲突 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记叙文?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一千个论者就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有一点是肯 定的,那就是优秀的记叙文,必须弱化过程交代而强化现场描写,努力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 题旨。 下面请看一篇记叙文习作。 刘姥姥求职记 某生 刘姥姥不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他是我家隔壁的老刘老师,人称“刘老”,他却自称刘姥姥。刘 姥姥很有才华,初中毕业考上本科大学,多年在重点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获得过市优质课竞赛特等奖, 连续15年任教高三毕业班,还是多家刊物的特约撰稿人。 54岁那年,老刘享受了调研员的待遇,可以不用上班了,于是决定去私立学校应聘。他把自己的情况 写成一组数字的排比,通过电子邮件寄给一所学校:“有一个语文教师,54岁的年龄,44岁的精力,34岁 的抱负,24岁的饭量,没有特级教师的光环,但有特级教师的才能,愿借贵校平台施展才智,不知赏识 否?”说来也巧,电子邮件发出一小时,那所学校的校长就打来电话,同意他前去应试。语言打动了权力。 刘姥姥当天赶到该校,试讲,面谈,签订合同,顺利地成了该校的老师,执教高三语文。 刘姥姥在这所学校干了两年,想再换一个地方。这年暑假,他看中一所学校,准备去试试。为了方便 求职,他特地赶制了一张名片,把那一组数字改了一下,印在反面:56岁年龄 46岁精力 36岁抱负 26岁饭 量。他带着名片赶到这所学校,名片上的话感动了招生部的的工作人员,她当即向刘姥姥表示,一定向校 长竭力推荐。这位女士没有食言,真的向校长推荐了刘姥姥。几天以后,刘姥姥就接到了这所学校的电话, 让他去试讲。语言又一次打动了聘人单位。 一年后,刘姥姥忽然想去北京看看,见一家高考复习班招聘语文教师,他再一次改动那一组数字,向 那家高考复习班发去电子邮件:“刘某某,男,57岁的年龄,47岁的精力,37岁的抱负,27岁的饭量,没 有特级的光环,但有特别的业绩,相信会成为高复班学生最欢迎的语文老师。”语言再次打动权力,当天 复习班负责人电话邀请,刘姥姥顺利去北京,在那里当上了高考复习班的语文教师。 刘姥姥的排比句是一个丰富的载体,承载着他的智慧,他的胆识,他的才情,也承载着他的人格魅力。 刘姥姥今年58岁,明年59岁,他还会用他的排比句去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敬,在人生舞台上上演他的精彩。 这是一篇不错的记叙文,选材独特,人物有个性,文章线索明确,叙事清楚,结构完整,然而又总让 人感到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请看修改稿—— 刘姥姥的求职记 某生 邻居老刘老师,德高望重,人称“刘老”,他却自称刘姥姥。 54岁那年,刘姥姥享受了调研员的待遇,决定去私立学校打工。 一天,刘姥姥打开电脑,在网上寻找用人单位,看罢几条信息,气不打一处来:几乎所有单位都只招 45岁以下的人。形而上学,教条主义,他直想骂人。转念一想,也不能怪人家,谁知道你的实力呢?他决 定写一封自荐信,到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从优质课竞赛获奖,到连续15年任教高三毕业班,一口气敲 了一千多字。他把信发给对方,像发出了请柬,专等客人的到来。可是等来了更大的不快:对方来电话, 问他是不是特级教师。他像受到了污辱,便不再搭理人家。 第二天,刘姥姥继续寻思招聘的事。打开电脑,读着昨天的信,他笑了,连不亢不卑都不懂,还语文 教师呢。怎样让别人相信你?你脱得光光,一丝不挂地站到他的面前,未必就能得到他的信任;只给他一 个朦胧的背影,说不定他会追着要见你呢。对,避实就虚,以虚代实,出奇制胜!于是,他将千余字的长 信提炼成一组排比:“有一位语文教师,54岁的年龄,44岁的精力,34岁的抱负,24岁的饭量,没有特级 教师的光环,但有特级教师的业绩,愿借贵校平台施展才智,不知赏识否?”他把短信发给一所学校,这 所学校的校长立即打来电话,让他前去应试。试讲,面谈,都不在话下,当天就正式签约。 刘姥姥对自己编写的排比句特别衷情,特地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名片,把它印在名片上,数字每年一改, 名片每年一换。 在这所学校干了两年,刘姥姥想换一个地方,就带着名片去了另一所学校。学校负责人不在,一位女 士接待了他。他说明来意,女士断然回绝:“学校不缺语文教师。”刘姥姥说:“下学期也行。”女士显 得有些不耐烦:“这里语文教师多着呢。”刘姥姥笑着说:“看来我在这里推销不出去了。”说着,掏出 一张名片递女士,“留着纪念吧。”女士接过名片,一组数字呈现在她的眼前:56岁的年龄,46岁的精力, 36岁的抱负,26岁的饭量。女士看着这组数字,脸上多云转晴,笑着说:“刘老师真会说话。”刘姥姥说: “说和写是语文教师的专长啊。”女士一改先前的态度:“一定竭力向校长推荐你。”几天以后,刘姥姥 接到了这所学校的电话,让他去试讲。 刘姥姥的排比又一次征服了招聘单位。 刘姥姥的排比句是一个丰富的载体,承载着他的智慧,他的胆识,他的才情,也承载着他的人格魅力。 刘姥姥今年58岁,明年59岁,他还会用他的排比句去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敬,在人生舞台上上演他的精彩。 不难看出,修改稿比原稿都有了较大的改进,除了删除第三次求职的叙述以外,最突出的印象当是人 物形象的塑造。修改稿和原稿所用材料未变,人物的基本性格未变,但在修改稿中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多了。何以能够如此?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叙述方向的改变——强化现场描写,强化矛盾冲突,而弱化过程 的叙说。 先说现场描写。原稿从离岗前不凡的业绩,到离岗后的三次求职,叙事简洁,交代清楚。就表达方式 而言,全文800字,多为记叙和议论,几乎没有什么描写,因而缺少现场感。而修改稿淡化了过程的叙说, 强化了特定场合里人物活动的描写。全文8段,详略有致地描写了3个“现场”,即写信的现场、编排比句 的现场、与某女士对话的现场。前两个现场,主要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刘姥姥的智慧;第三个现场, 借助人物对话,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刘姥姥的语言魅力。正是通过这三个现场描 写,刘姥姥的形象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实际上,这里的一个个现场是完整过程的一个个片断,片断组成过程,过程靠片断展现。离开片断去 叙说过程,只能是抽象的过程;用片断展现来显示过程,才能有生动形象的记叙。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场合 中,强化片断描写,淡化过程叙说,人物的形象就突现出来了。 再说矛盾冲突。原稿中的人物无论是自身还是其与周围环境,没有任何矛盾,主人公“至善至美”, 所向无敌。修改稿中,文章在几次求职过程中都安排了一定的矛盾。在第一次求职中,首先安排了实话实 说而不被他人承认的矛盾,同时还安排了自身求职未讲艺术而遭遇“挫折”的曲折。在第二次求职中,也 一改原稿中的一帆风顺,增写了招生部女士开始对语文教师的断然拒绝。这些矛盾的安排,不但增强了故 事的曲折性,增强了生活的真实性,也使刘姥姥聪明才智在对比反衬中得到强化,增强了人物的“力度”。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的,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就在于他们的超常性,落后人物之所以落后, 就在于他们的滞后性,这超常和滞后必然要表现为矛盾和冲突。记叙文要反映生活,臧否人物,就要显化 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无矛盾无冲突境界里的人物既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也难以鲜明生动。 【佳作欣赏】 拒绝平庸 “咯咯咯……”刚进家门,便被一阵嘹亮的鸡鸣吸引。 高考时我可是个国宝,每周杀一只鸡是少不了的。我走进卫生间,准备看一眼这个遇难者。 他是一只不普通的鸡。 浑身乌亮,却又透着光泽,不似那些灰黄的土鸡。他的尾翅长而整齐,黑色的羽毛中点缀着些红,像 个神气的黑将军,配着红缨,更显英武。不过任他再有能耐,等待他的还是斩首。想到这里,我有些为他 惋惜,这只野鸡本该在森林、草原上过着自由的生活。他看我进来,安静了会儿,似打量着我,却不同于其它的鸡,只缩着脖子,逆来顺受之样。 他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他还是尽力迈开步子、扑着双翅,在卫生间里上蹿下跳。奋力一跃,前 行一大步,想快跑时又被绳子带倒。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又起来,做好冲刺的姿势,准备新一次失败。 黑将军啊黑将军,认命吧!还是和其它的鸡一般,接受现实,庸庸常常地享受一下生命中最后的安宁 吧,何必如此费力不讨好呢?我叹息一声,退出房间。 …… 正看书的我,听到一声凄切的长鸣。我知道妈妈对它下手了,看来它是逃不过此劫的。却不想传来一 句:“儿子,快帮我逮鸡,它溜掉了。”好家伙,有一手啊!从没听说过有鸡能逃过这割喉一刀的。我跑 向厨房。 黑将军站在厨台上,威风地看着我,腿上绳子早已挣开。他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倒 有一种虎啸山林之势。但这小小的厨房中,他又能逃向何处呢?我逼近他。 他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果然,他不是一只平庸的鸡。 我俯在窗边,看他黑色的身影,从容、优雅地滑翔,在林立的高楼中这一抹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麻 雀为自己灰白的羽毛而羞愧,燕子因自己柔弱的身躯而脸红。他好似雄鹰,华丽地飞翔、降落,悠闲地离 开。 妈妈还在催促我下楼去追。而我脑海中却浮现出他此前的身影:出众的外貌,漂亮的黑羽。他不同于 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他选择挣扎,更不同于麻木的家鸡。厨房中响亮的长鸣, 绝美的一跃,为他赢得了生的机会。 他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超越了平凡。他属于自然。他本该离去。 对于他,我只有敬意。 点评 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学感觉,跳荡在自信而稍有幽默的文字中,是“放胆作文”,也是“智巧作文”。 文章情节明快,切入题意亦独具慧心——在某种情形下,平庸等于“等死”。于是,此文亦“置之死地而 后生”,在不同寻常的取材中,显示了意匠和才思。 瞎老太卖菜 四川一考生 批注 题目明白如话,却又颇有悬 念:瞎老太怎么卖出呢?她为什①上个周末,妈妈加班,爸爸见我坐立不安, 就让我上街买菜,调节调节心情。我爽快地答应了, 一溜烟就下了楼。 ②一路上,车流声,小贩的叫卖声,商店的促 销声, ○声 ○声 ○入 ○耳;促销广告,车身、站台、路牌广 告, ○处 ○处 ○刺 ○眼。我都无心欣赏,直奔菜市场而去。 ③我沿着菜市场逛了一圈,发现一个卖菜的老 太太,菜摊前放着一个掉了瓷色彩斑驳的瓷盆。盆 里面有不少纸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用老式杆秤称 量青椒。旁边还有好几个顾客,手里拎着刚刚选好 的蔬菜,等着过秤、付钱。老太太左右还有好几个 卖菜的,生意却冷清了许多。 ④妈妈曾告诉我,哪个地方人多,那菜就差不了。 于是,我好奇地挤了进去,忙问:“奶奶,我买点 儿青椒、冬瓜和蕹菜。”老太太头也不抬地说: “姑娘,你认得我的秤吗?”我心里一热,想必她 怕我吃亏,所以才这么问我。这年头,卖菜的,哪 个不想缺斤短两?这老太太也忒老实了。 (用“忒 老实”评价人物,字面上第一次直接扣题。) ⑤老太太让我自己挑好,自己过秤。她告诉了 我单价,让我自己算好账,把钱丢进盆里。我好生 奇怪,这菜市怎么也成了超市?她似乎没有看到我 的脸色,大声叮嘱我:“辣椒要挑硬实一点儿的; 冬瓜吃多少削多少,皮削厚实一点儿;蕹菜拣出黄 叶和老茎。”我心里一惊,卖菜的,哪个不想多卖 几个钱,这老太太是真傻啊!(用“真傻”从反面 扣题)这么卖菜,能赚几个钱? ⑥见我不吱声,老太太又絮絮叨叨起来。旁边 的大婶对我说:“姑娘,老人家眼睛不好使,你就 么要卖菜呢? ①段写自己遵照父嘱上街 买菜。 ②段写街上所见情景,再现 真实环境。 ③段老太太卖菜滩前的情 形:一个掉了瓷的瓷盆,中年妇 女用老式杆秤称量青椒,几个顾 客等着过称。 ④至⑦段叙述自己在瞎老 太滩前买菜的情形。 ④段写老太太告诉我挑好 菜自己过称,我感到这老太太也 “忒老实”了 ⑤段写老太太教我怎样买 菜,特别叮嘱我如何“挑菜”, 我心里一惊,觉得老太太太傻, 担心老太太赚不了钱。 ⑥段写旁人告诉我老太太 “眼睛不好实”,我这才发现老 太太是瞎子,更为替她担心,同 时憎恨老太太的家人,让瞎子出多担待一下。”我这才仔细一瞅,原来老太太的眼 珠子一动不动,完全浑浊。如今的人,哪个不是聪 明得跟猴精似的?盆里的钱,趁人不备,拿走;菜, 多买却故意少报斤两。我大吃一惊,这样卖菜,岂 不亏得裤子都没了?这老太太的家人也太可恶了, 让一个瞎子出来卖菜,他们的良心都叫狗吃了? ⑦我被震撼了,胡乱抓了一些菜,根本就没 有过秤,掏出一张五十元,准备塞到老太太手上。 老太太摆摆手说:“姑娘,就放盆里吧, 自己找零 钱啊。” ⑧回到家,妈妈告诉我,老太太住在乡下,她 的独生子因为婚姻不幸,受不了刺激,一走了之, 留下一个读高三的女儿和老太太过。老太太虽然吃 低保,可要供养孙女,就有些力不从心。好心人周 济她, 她不要。大家才想到了这个法子,让老太太 自己卖菜赚钱,养活孙女。老太太眼睛看不见,就 想了这么个招儿,让顾客自己挑菜,自己过秤,自 己付钱、找零。菜卖完了,最后一个顾客会帮助老 太太清点好钱,并送老太太到车站。 ⑨我愣住了:一个老实的瞎老太太,才是真正 的聪明人啊! 来卖菜,太没良心。 ⑦段写自己买菜付钱,老太 太让我把钱放在盆里,自己找零 钱。 ⑧段写回家后从母亲口中 得知真相:老太太失去儿子,独 自供养读高三的孙女,力不从心, 却又不要好心人的周济,大家这 才帮她想出这样一个办法,让老 太太自己卖菜赚钱,养活孙女。 ⑨段写自己的感叹,点明题 旨。 【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作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以小见大,选材巧妙。作者精选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情——买菜、卖菜作为切入点,切入 点细小、平常,却通过瞎老太卖菜、顾客买菜的生活片段,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善良、实诚、互帮互助以 及美好的心灵的大主题,巧妙地扣住了老实人最聪明的主题。 2.细节生动,形象鲜明。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手法,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老太太的神态、语言、外貌 和“我”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一群诚信、善良的普通人。几个细节描写,虽然寥寥 数语,却使人物形象鲜 活起来,富有立体感。 3.感情真挚,令人信服。文章抓住“我”的感情变化,由好奇到吃惊,再到震撼,到呆住,将“我” 的心理活动与对老太太的描写结合起来,写得虽然平实,但真切感人,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老实人最聪明的 主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