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2020 年全国新高考 I 山东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
2020 年全国新高考 I 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
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山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
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
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
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
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
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隔离不隔心,情缘深深一线牵
山东考生
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距离也会是短的。
“大丁……那个……我……我要去支援湖北了,我在请愿书上签了字。”李素媛
看着王大丁,她从来没想过完整地说句话是这么难。是的,她本以为,她可以淡然地
从容地告诉王大丁自己的决定。但不曾想,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下。直到今天,她才
说出口。
“你想好了吗?真的要去吗?你的身体吃得消吗?”王大丁看着她,着急地问了
一串问题。学医多年,他们曾经一起许下诺言,不管这条路有多苦,他们都要坚定地
走到底。他们深知,自己没有鲁迅先生那么高尚,学医是为了疗救国人的身体;他们
学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谋生,为了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王大丁看着李素媛,他觉得像个犯错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的、不施粉黛的女友更
漂亮了。是的,为了攒房子的首付,她不舍得买化妆品,也不舍得买衣服和包包,他
们甚至连下馆子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他累他穷,她不离不弃。
想到这里,想到疫情的凶险,王大丁的眼泪扑簌扑簌地流下来:“素媛,你留下,
我去支援,行吗?”
“不行,大丁,你家里就你一个孩子,你不能去,叔叔阿姨会担心的。我不一样,
我家里还有我弟弟呢。而且,我年轻啊,体力好,免疫力也强。而且我已经打了申请,
领导也批准上报了,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了呢?而且,医疗队马上就要走了。就今天
下午。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这个事儿,对不起。”素媛的目光很坚定。她没告
诉大丁的是,他们还没结婚,万一她真有个好歹,大丁也能很快走出来。想到这里,
素媛又有些恼恨,大丁要是真的很快走出来,她是要恨他的。
大丁听完这些话,知道自己劝不动素媛了。因为这些话,他之前也在领导办公室
说过!大丁其实也在他们医院的请愿书上签了字,也被领导批准加入援鄂医疗队了。
但大丁想让素媛留下,怎么能两个人都上一线呢?他们俩,得留下一个吧?
“我……我……”大丁想说出实情,但素媛阻止了他,她时间不多,要抓紧收拾
行李。
临走前,素媛说让大丁放心,她会每天给他报平安。
素媛坐的大巴车在前面跑,大丁坐的大巴车在后面追。
进入湖北省后,他们分道扬镳,去往不同的医院。
防护服、呼吸机、氧气瓶、消毒液……在这些物品的包围下,素媛所在的医疗队
夜以继日地抢救病人,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轮休的时候,素媛就和大丁视频,大丁有时候很快就接了,有时候一直不接;大
丁也和素媛视频,素媛有时候接,有时候不接……
两个月后,湖北、武汉疫情得到控制,援鄂抗疫医疗队开始陆续返乡。
在援鄂医护人员定点隔离酒店里,她看到了他,那一刻,她泪如雨下。
原来,在支援湖北这件事上,他们也志同道合。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在他们心
中变得具体可感。
点评:1. 小说文体,大家风范。考场上难得看见这样一篇好小说。小说的情节来于生
活,医生护士在一线告急的情况下,勇于请战——作者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透过主
人公面对感情、面对疫情的抉择来诠释什么叫“白衣执甲”、什么叫“大爱”。此外,
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接地气,对话朴实而打动人心。
2.凸显精神,主旨升华。作者为男女主人公设置的故事线看似突兀,又在意料之
中。我们在阅读时能联系现实,找到那些生活中的原型,由此主旨也得以升华。疫情
看似拉开了人们的社交距离,让人变得疏远,实则增进了联系,让人们因为共同抗疫
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20 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
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满分佳作】
蚍蜉与大树
面对普鲁士军队有可能已前去夹击拿破仑的形势,格鲁希沉思了一秒,拒绝了下
属调军的请求,最终毁掉了拿破仑在叱咤风云的 20 年间的一切建树,也掀开了史书崭
新的一页。
这是决定历史进程的一个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而影响它的,不过是早已
掩埋在历史的车辙下,那微不足道的一个人。
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局曾经流行过的话再次“刷屏”:“明天和以外,
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这突如其来的以外与转折,几乎将我们压垮。在这神
秘莫测的宇宙间,个体乃至人类都显得过于渺小,命运就像扼住每个人喉咙的那只手,
无数人挣扎、反抗,最终还是难逃被湮灭的结局。
于是,众声叹息:“人命由天定。”这种宿命论,难道是真的吗?
不。
君不见,百年前华夏青年街头呐喊唤醒国人;君不见,当代疫情之下万人逆行力
挽狂澜……追溯古今,每一只欲图撼动大树的蚍蜉,都曾留下声音。意想不到的事件
袭来,却无法将心怀希望的人们打倒,一点一滴的个体力量汇聚成最坚实的钢铁长城。
诚然,人之渺小,如尘,如土,然而创造新陆地的,从不是那滚滚的江河,而是
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 历代王朝的
覆灭大多与小人物有关。在意外的转折面前,在生死攸关的转折面前,无数普通人的
揭竿而起,就像煽动翅膀的蝴蝶。回顾世界近代史,无论是美国的独立,还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创新天地的都是星星之火聚成的燎原之光。
那些人都因时代的局限性被看作离经叛道者,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恰恰是打破
命运牢笼、打败“无能为力轮”的最好姿态。
还记得那个爆红网络的餐馆女老板吗?疫情期间,她坚持免费为医院送餐,并鼓
动家人参与。她无数次出入疫区,冒着极大的风险,却总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
行”。那些毅然决然签下“请战书”的医务工作者如是;那些放弃安稳生活接送疫区
工作人员的司机如是;上溯至百年前,那些摒弃名利、抨击腐败的文人墨客如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时代的滚滚洪流。
我们有太多的成语与寓言来表达顺从天命,也有太多的神话与现实来弘扬反抗天
命。在意想不到的命运转折面前,或许看似无用的蚍蜉撼树,依旧有滴水穿石的威力。
【点评】开篇引用故事,新颖而又深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联系疫情,深有
感触,也能引起共鸣。结尾表明观点,说理透彻。
【标杆作文】
在十字路口……
他,还在天桥底下说书。面黄肌瘦,形容枯槁,手里醒目一落,这回书便结束了。
这几年,歌曲流行,无论老少,大都被歌馆里传出的靡靡之音所吸引,而逐渐忘
却了这天桥底下再普通不过的说书人。他冥冥之中有种预感,说书总有一天会被超越甚至替代。他想要离开这一行,但
除了说书他又什么都不会。去还是留?即使在说书时,他也在反复权衡着,内心苦苦
挣扎着。站在十字路口,他迷失了方向。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说完书,回到家,用破陶罐舀些水喝,便转身进了屋子,“扑
通”一声跪在地上。正前方的案几上,是师傅的牌位。“师父,徒儿不孝,如今说书
不景气,徒儿实在不知该怎么办了……”
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入睡的,在梦里他看见了自己幼时刚拜师的情景。“你可想
好了,说书得苦练,也得耐得住寂寞。”师父从抽屉里摸出一块醒木说道。他点了点
头,眼里闪出坚定的光来:“我耐得住。”师父微微点头,将醒目递给他,上面刻着
“德艺双馨”四个字。
在说书路上,他走得很艰难,但走得踏实。他希望将说书这一脉永久地传承下去,
但现实击垮了他的雄心壮志。这说书已是扶不起的阿斗,被时代淘汰是迟早的事,自
己无法改变。他想转行唱歌去。
“师父,现在他们都不乐意听说书了,您说坚持还有意义吗?”他茫然地望着师
父。“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十字路口,但最重要的挚友那么一两条,面对选择时你
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啊!”师父在梦里这样说。
他醒来时,枕巾湿了一片。
第二天,他仍向天桥走去,在天桥底下说着三国的故事,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
而不多久后,大多数听众也散了,纷纷去看弹着琵琶唱着曲的女娇娥。说书声戛
然而止,他发了巅似的跳上桌子,眼珠向外凸起、青筋都暴了出来。剩下的人见他这
样,都唾弃地啐他一口,背着手离开了。
连着几周,天桥下都不见他的身影,有人发现,他竟然出现在歌馆里。
人们以为他改了行,有人还半开玩笑地问他什么时候出道,但他只是盯着那咿咿
呀呀的女娇娥,不发一声。
三个月后,他重新回到了天桥。
第一天,他对着仅有的两三个神游的听众,重新讲起了三国。不一会儿,听众竟
睁大了眼睛,他们惊喜地发现,他讲得比以往精妙得多,无论是说,还是演,甚至加
上了唱。第二天,第三天,来听他说书的人多了起来,虽不至于门庭若市,但说书这门艺
术就这样在天桥底下默默闪着光。
是啊,也许无法抵御时代的潮流,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人毕竟可以选择随
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
当“因”转了个圈之后
每一次以外,都好像是世界在展示它的不可预知性,也在得意扬扬地嘲笑人类的
无能为力。然而,我对此并不认同,因为,那些看似脱离了我们控制的事物的背后,
必定有我们过去亲自埋下的“因”。它兜兜转转,转了圈又回来,带给我们意想不到
的冲击。
为什么有些转折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影响事物发展过程的细节。《礼
记·经解》有言:“《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谬以千里。’”这里体现的
是混沌学的概念,更形象的说法是“蝴蝶效应”——一只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
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
风。由此可见,一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意料之外的结果。欧洲谚语说: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
国家灭。”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记住,一切的结果都源于一只“幕后黑手”,而
那只手往往属于我们自己。兜兜转转,当初的选择转个圈,总会回到我们身上。
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学习过哲学,都知
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欧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石器
锄耕、铁犁牛耕,再到现代的机械化耕作,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持续
发展,这难道纯粹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当然不是,这是因为人类掌握了自然和
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才得以让人们的生活质量步步攀升。
至于个人,面对意想不到的转折,面梦想的破灭,你会做怎么做?放弃还是坚持?
也许在你眼里你已经走入穷途末路,但是换个角度,也许就能“山重水尽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呢。甘相伟梦想进北大读书,但是高考失利,他没有复读,而是选择
进北大当保安,借此机会旁听教授讲课,工作之余刻苦学习,最终实现了从北大保安到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华丽转身。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选择,决定这事物发展的进程
和结果。
因果因果,我们的选择为“因”,意外的转折为“果”,当“因”转了个圈,回
来时,它便成了“果”,那时,可别认不出它呀!
谨以不变,以胜万变
有一则禅理小故事:一位法师在道院旁建了一座寺,道士们不能容受,便化成妖
魔鬼怪,施法掀起疾风骤雨,想以此令人望而生畏。寺中的和尚被吓跑了,法师却孤
身安居,淡定自若。曷以为此?是乃以无胜有,以不变应万变。
从毫无征兆的地震、泥石流,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可知的,还是
未知的,生活中总会有特别的转折出现。人类的力量有限,无法预测,更无法阻止那
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对此,我们与其逃避现实,不如坦然地接受,尽力以乐观、
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究竟指什么?一个人如果固执刻板,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则何异于被编
入代码的机器人?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故步自封,不求创新,对时代的发展无动于
衷,则何异于没有智慧的低等生物?不变的含义绝对不是如此。
不变是指无论是福还是祸,都以同样的积极心态去面对;无论是险境还是坦途,
都以同样的勇气和决心穿过;无论面前是迷雾还是曙光,都以同样的信念坚定地走下
去。它是苏轼悠然闲适的诗酒人生,是威灵顿在滑铁卢战役中的从容不迫,是桑地亚
哥对鲨鱼的处变不惊……不变,是一份信仰,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坚定。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国人心惶惶。被抢购一空的超市货架、紧缺的
口罩、空荡荡的街道、静默的城市,无不透露出人们的畏惧、惶惑、不安。但很快,
这份慌乱就被冷静的思考和敏捷的行动所取代,举国上下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民至上,
勇敢履行社会责任,展现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在打击的共同努力下,中国
以基本如常的秩序应对并控制了疫情的蔓延。这便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诠释。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任你血雨腥风,我自静若处子。心永
远清清的,呼吸永远是轻轻的。有的转折难以预料,但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把握人生,
淡定从容,且行且歌。谨以不变,以胜万变。即使我们达不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境
界,也能够气定神闲、淡然自若地享受人生,足矣!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转折突如其来,命运不可捉摸,这世上有太多意想不到的转变,对此,人们就只
能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我们对事物发展进程绝不是无能为力。
诸君可识一人?名曰海伦·凯勒。说起她,我想没有人不会心生敬佩。因为儿时
的一场意想不到的疾病,她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声音和光彩。她的面前是无底深渊,因
为她冲不破黑暗和沉寂。面对这样的绝境,她仍勇敢地斗争着。最后,她成功了,创
造了一个奇迹——身处黑暗的人,也能为世界带来光明。纵然幼时的一场飞来横祸击
垮了她,可她并不惧怕,用后天的血泪和汗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在巨大的悲剧面前,许多人因其力量之强,而认为其不可逆,于是便甘愿沉浸在
天命难违的伤春悲秋里。罗斯福曾说:“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许多
人因人生遭遇一次悲剧就从此萎靡不振,他们不是不能挣扎,而是他们不敢挣扎,更
有甚者,自己做了“量力而行”的缩头乌龟,却嘲笑被人敢与残酷命运斗争是“自不
量力”,何其可哀!其实恰恰相反,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自不量力”,它能使我们
改变命运,让我们在困境中能看到更多新的机会、新的可能。有一种精神叫“不撞南
墙不回头”,凡事要试过做过才知道行不行,说不定有一天你还真的可以把南墙撞倒
了呢。
突如其来的转折会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若不想在面对转折时束手无策,就要看
你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是,难道我们永远只能被动地接受意外发生,被动地
承受后结果,或进行事后的补救吗?当然不是。我们无法捕捉以外的踪迹,却可以居
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中国地震学史上,有王暾的名字。原先他远在奥利地醉心学术,
却因为看到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毅然回国,投身于地震预警事业,并
成功建立我国第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在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的 11 年间,王暾一直默默无
闻,嘲笑有之,质疑有之,责难有之。当他的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 6 秒预警
了宜宾的地震后,这些声音都销声匿迹了。从此,中国人民的生命,在王暾的努力下,在面对未知的、难以预测的天灾时,有了一层保障。天灾难避,可王暾的坚持改变了
无数人的命运。
也许我们无法影响事物的发展,但我们可以为它建上防护网,减少转折带来的危
害,这个过程一定是很艰难的,光有勇气和决心未必足够,我们还需要恒心。坚信人
比山高,脚比路长,苦行僧走过的路再苦,也一定有终了一时。
人力虽渺,勇气可嘉;人力虽渺,恒心可鉴;人力虽渺,但面对一切都可有所作
为。
毕竟,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不可为?不,可为!
苏轼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在时代的海洋中航行,风波不定 ,
暗礁丛生,一个大浪拍来,沉浮便不由自己主宰。可在起起伏伏的无常中,我们都在
努力向上浮,努力抗争,不相信“不可为”。
我们在“不可为”中努力进行着自己的“大有可为”。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疫情像一把燎原大火,势不可当地碾压而来,无情地将无数鲜活的生命、美满的家庭
焚毁。我们饱尝无奈,倍感渺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无数逆行者就在抗疫一
线勇敢冲锋。无论是风雨中为医生送餐、送生活用品的外卖骑手,还是签下“请战书”
自愿奔赴“战场”的医生护士,或是参加防疫工作的志愿者、主动捐款捐物的爱心人
士,甚至是隔离在家的人们,都在以一己之力努力着、抗争着、奉献着,正如同那嫩
芽春草,在余烬里寻找自己的春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甚至,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王小波说过,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
有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
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我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
来。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那“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武汉第
一时间封城,不到 3 天建成方舱医院,10 余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各省市
医疗队迅速驰援武汉……面对天灾、变故、转折,我们能怎样做?只能不懈抗争,不
懈地在风浪里冲锋,把黑夜撕开一道口子,让那束光透进来——不是天光,而是自己发出的精神之光,生活总难如意,洪流重重袭来,但向上挣扎这件事,让人意识到,
自己还活着。
我们构成了这个时代,“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们从无奈开始,寻找有方;
从渺小中来,去往伟大;与无常之中,竭力抗争。如若我们,以为“不可为”而都选
择“无所为”,那这样的人生将会没有意义。
即使“不可为”,我们也始终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并
由此展开行动,努力上浮,不论这海有多深,不论这浪有多大。
小结:显然上海卷更接近生活,让学生能有感而发,考场作文也是异彩纷呈,让
学生充分展现了思想的维度以及语言的功力。高考作文如果能够摆脱了模式化,给学
生可以发挥的空间,高中语文教学也会落到实处,是真正的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2020 江苏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
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
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
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2.同”趣”相应,同”好”相求。3.用互联网塑造自己未来的
样子。4.借助互联网,成就更美好的自己。5.网上冲浪,浏览从心所欲。6.同”趣”相应,
惺惺相惜来点赞。7.同“好”相求,情不自禁去分享。……
偏跑立意:1.谨防网络“毒鸡汤”。(网络“毒鸡汤”确实存在,但题目却并非针对此
设题)2.古人也有“朋友圈”。(忽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个限制)3.点赞“智能互联网”。
(考生要写的是互联网上的“点赞”,而非点赞“智能互联网”,“智能互联网”是写作背景)
4.普通人,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塑造吗?(“环境塑造”扩大外延,题目强调的是互联
网背景下的“信息环绕”和“塑造”,价值取向也和命题人相违背)……下水文
吟诵,在“喜马拉雅
殷都玄鸟老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
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喜欢吟诵的我,偶然收到朋友发给我的“喜马拉雅”的吟诵链接。
点击,出现信息提示:“点击这里,下载喜马拉雅 APP”。“喜马拉雅”,好诱人的
名字,按照提示下载、注册,于是我成为喜马拉雅“宝宝”(最低听众级别)。从此,
可以在喜马拉雅纵情浏览吟诵资料,贪婪的我如获至宝,一下子关注了 90 个吟诵有
声书,华调、唐调、叶调……还有日本友人的吟诵,他们的吟诵大约来自于唐宋时期
的中国,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远比中国做的好……这些全都是免费的,
多好的平台!
“喜马拉雅”在一天天改变着我。
在喜马拉雅,我认识了华峰、魏嘉瓒、叶嘉莹……华老师苍凉,魏老师雄壮,叶
老师优雅……我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与各位大咖神交。我的吟诵越来越专业,不
过我变得越来越挑剔,我不再满足于输入式学习,开始输出式学习和交流分享,因为
我对吟诵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一些创新,也有了自己的风格。最最重要的,当我感
动于自己的吟诵,我希望留下自己的声音,最少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一份回忆,也许我
的后人会因此怀念我,会因此喜欢上吟诵,会因此热爱传统文化。录音、上传、分享
朋友圈,竟然很快收获一波点赞。北京的小卜老师说:知道你是华门弟子,我也是,
你吟诵的《赤壁赋》真好,是华调么,我怎么没有听过?确实不是,那是我的原创,
这个调子来自苏州弹词,并非我要故意出新,实在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吟诵。我想象自
己是一位苏州的歌女,怀抱琵琶纵情歌唱,我看见每一个文字的后面都缩着苏轼的一
张笑脸。以我的功力,实在很难把文章的意蕴表达彻底,让作者见笑了。
山野楚狂人说“吟诵之前要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这样就不会太突兀……”,感谢关
注;还有,“东京的高木直子赞了你的声音签名”,啊,怦然心动;还有,“北京智贤赞
了你的动态”,啊,心花怒放……有几个人要求跟我学吟诵,我建了一个小群,只是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没好好教过人家,实在不好意思,不过我是很想在未来成为一
位吟诵传承人的,最少让它成为“家学”。
有一天,忽然收到通知:“你的听众等级上升了,恭喜你成为贡士了……”啊,我已
经在喜马拉雅学习 300 小时了。
上网读书,上网听书,上网搜索,上网直播……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
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
的感动。
2020 浙江满分作文
2020 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
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
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
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
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
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
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
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
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
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
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
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
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
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
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
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
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
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
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
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
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
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
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看懂了没???来看看阅卷人评点吧!
「阅卷人评点」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
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
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
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
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
卷老师只给了 39 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 55 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
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
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
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
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
望同学们模仿。(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另外一篇高分作文,是 2007 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怀
想天空》。
《怀想天空》,最先阅卷老师给了 36 分,刚及格,二评的老师判给它 42 分,第
三位老师判 39 分。
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 37 分
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 3 遍,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 54 分。从阅卷程序上看,
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 17 分。希望借此鼓励质朴的文风。
“推荐它是一种导向。”何永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
恩的情况下,已经很少见到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高考作文中还没有人用
过这种笔墨。”
怀想天空
江苏一考生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
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
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
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
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 月 5 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
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
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 5 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
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
“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
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
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阅卷人评点」
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
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
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
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
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
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
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何永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