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细读】《故事新编·出关》:人的出走与道的回归
【作品简介】
《出关》选自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古代神
话传说和上古时期历史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语言幽默,内容充满想象的张力,庄严与荒凉
同时存在。本篇讲述的是老子因孔子日渐强势想要“出关”,以及被迫给官僚们讲学的故事。
原文解析
出关(节选)
①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
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
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般和墨翟还都
没有出世,(鲁班和墨翟都是古代著名的工匠,老子虽为一代哲学大家,但在实际的生活
中却无法解决面临的困难,温和地“讽刺”了玄学清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窘迫,也是对
知识分子脱离生活实际的一种自我反思)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
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老子没有选择走大道,而是用了文人不太会选择的方法——爬墙,一改往日老子哲学
大家的形象,凸显了老子的顽皮可爱,也体现了老子怕被留下和想离开的决心。青牛无法
自己爬墙出城,由此联想到起重机,远古背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②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
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
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旧时称关卡上持铁签查验货物的人)。
③“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④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没能顺利爬墙出城反
而被巡警当作小偷抓了现行,“一动不动”表现了老子作为一代哲学大师折了风骨之后的
尴尬与局促。)⑤“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
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老子当时任职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
的图书馆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⑥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
坏……”
⑦“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关尹喜相传为函谷关关尹。《史记·老
子韩非列传》中并未叙明关吏姓名;“喜”字应是动词,汉代人认为人名,所以称为关尹
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惊叫”“即刻”“万想不到”生动地表现了关官见到老子时的惊喜与尊敬,也与后
文中对老子的戏谑形成反差,更好地表现了关官等人的性格特点。查阅《税收精义》这一
行为具有幽默效果,也反映了关官对于文学哲理没有兴趣,只关注官场和自己的利益。
⑧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意思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又用签
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橛着嘴走开了。
⑨“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⑩“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⑪“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
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⑫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一个“抗”字生动地展现了巡警
的粗鲁和不尊重)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
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⑬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这大厅就是城楼的中一间,临窗一望,只见外
面全是黄土的平原,愈远愈低;天色苍苍,真是好空气。这雄关就高踞峻坂之上,门外左
右全是土坡,中间一条车道,好像在峭壁之间。实在是只要一丸泥就可以封住的。
关上,也就是关官等人的工作场所,通过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此地十分雄伟壮阔、易于
坚守,凌驾于普通的环境之上,这种写法将官僚阶层凌驾于普通百姓的事实巧妙地传达出
来,也生动地展现了官僚阶层高高在上的姿态。
⑭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
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
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提议让老子讲学,还坐满了听讲的人,将老子讲学的
氛围烘托出来,为下文做铺垫。)
⑮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
在动起来了。(这里的“呆木头”体现了老子并没有兴致,只是因为身不由己才到此讲学,
也将老子的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
道:
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⑰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⑱“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⑲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
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都从手里落
在席子上面了。
正经讲起学问,大家都没了之前的热情,“显出苦脸”“打哈欠”“打瞌睡”都体现
了他们对真正的学问并没有兴趣,这里暗示了世俗社会中官僚阶层对于文化的忽略。
⑳老 子 仿 佛 并 没 有 觉 得 ,但仿 佛 又 有 些 觉 得 似 的 ,(听 讲 的 人 并 无 心 听 ,
讲 学 的 人 也 无 心 讲 ,双方 都 只 是 在 完 成 各 自 的 任 务 ,只需 要 一 个 讲 学 的 结 果 ,
没 有 人 在 乎 过 程 如 何 ,老 子 也 就 没 有 必 要 拆 穿 。 )因 为 他 从 此 讲 得 详 细 了 一
点 。 然 而 他 没 有 牙 齿 , 发 音 不 清 , 打 着 陕 西 腔 , 夹 上 湖 南 音 , “哩 ”“呢 ”
不 分 , 又 爱 说 什 么 “[㖇 ]( 读 音 er,二 声 , 语 气 词 , 表 示 肯 定 ) ? ”: 大 家
还 是 听 不 懂 。 可 是 时 间 加 长 了 , 来 听 他 讲 学 的 人 , 倒 格 外 的 受 苦 。
㉑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
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语出《老子》八十一章,意谓高尚的人处事,是做而不争
功;喻指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高尚风格),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格外
的受苦”“为面子起见”“熬着”“七倒八歪斜”,甚至结束了都没有反应,说明根本没有人在听。这里将众人的敷衍态度描绘得十分生动,突出了众人对于学问的冷漠轻视。)
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㉒“[㖇],完了!”
㉓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
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强烈的幽默效果传达出强烈的讽刺意味,大家因为讲学结束而表现出的欣喜与前面想
听讲学的热情形成强烈对比,将众人的惺惺作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㉔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
好像一段呆木头。
㉕ 人 们 却 还 在 外 面 纷 纷 议 论 。 过 不 多 久 , 就 有 四 个 代 表 进 来 见 老 子 , 大
意 是 说 他 的 话 讲 的 太 快 了 , 加 上 国 语 不 大 纯 粹 , 所 以 谁 也 不 能 笔 记 。 没 有 记
录 , 可 惜 非 常 , 所 以 要 请 他 补 发 些 讲 义 。 ( 明 明 是 自 己 没 有 听 , 却 说 是 因 为
语 言 的 障 碍 没 有 记 录 , 表 现 了 众 人 的 虚 伪 。 )
㉖“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这句话间杂着南北方言,意思是:
你在说些什么,我简直听不懂!)
㉗“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阿是?”书记先
生道。(苏州方言,意思是:还是你自己写出来吧。写了出来,总算不白白地瞎说一场。
是吧?)
㉘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
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
开手。
㉙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对学问没有兴趣,也没有认真对待,为什么还要老子编写讲义?官僚阶层对真的知识
充满漠视却需要文化来装饰门面,粉饰自己,荒诞的效果十分突出。
㉚ 第 二 天 早 晨 , 天 气 有 些 阴 沉 沉 , 老 子 觉 得 心 里 不 舒 适 , 不 过 仍 须 编 讲
义 , 因 为 他 急 于 要 出 关 , 而 出 关 , 却 须 把 讲 义 交 卷 。 他 看 一 眼 面 前 的 一 大 堆木 札 , 似 乎 觉 得 更 加 不 舒 适 了 。 ( 一 个 “似 乎 ”, 一 个 “更 加 ”, 看 似 矛 盾
的 表 达 , 把 老 子 不 愿 意 写 又 不 得 不 写 的 窘 境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
㉛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
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
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㉜“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想要在世俗社会中保持自己不被
改变,出关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一生做学问的老子,编写讲义时却是“敷衍”,幽默的背
后是悲凉与孤独之感。)
㉝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
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㉞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
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
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
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青,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将学问知
识物化,用利益去衡量其价值,同时这里说的“优待老作家”和下文的“提拔新作家”,
是解放前出版商为了对作家进行剥削常用的一种欺骗宣传,是一种讽刺。)
㉟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
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
上慢慢的走去。
㊱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
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
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最后一段通过时间的推移由近及远地描绘了老子离开时的景象,这一段描写十分优美,
生于尘土又消失于尘土,色彩的描绘使整个画面充满意境,是整篇文章中最具美感的一幕。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也描写过老子出关这一段的美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阅读
了解。
能力测评A 识记
1.鲁迅在《故乡》中说“ ,
, ”,启示我们要勇于开拓,为新生活开辟道
路。
2.鲁迅对人民无私奉献,对敌人恨之入骨,他在《自嘲》中说的
“ , ” 正是这个意思。
B 理解
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C 综合分析
4.“向者先生形体,倔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子“好似一段呆木头”
在选文中出现了三次,原文中更是出现了七次之多,其中五次都是对老子的形容。请分析
这样写的含义和好处。
D 鉴赏评价
5.阅读文本第⑧到⑫段,鉴赏文段表现手法,说一说文段反映了关官和签子手们怎样
的特点。
E 表达应用
6.假如你是其中一个签子手,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视角下的老子。
F 探究
7.《出关》一文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结合这个典故和选文谈谈这样改写
的深刻内涵。
相关链接
《出关》写的是古代先哲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
老子提倡无为主义,主张依循自然的规律来立身处世,以至于治理国家。
他的主张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造就了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
鲁迅 《出关的“关”》一文认为这种人是“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于是在
作品中写了老子被孔子逼走,在现实中碰壁,对他消极无为的思想进行了讽刺。作品通过
对古代历史人物的嘲讽,揭露出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古老哲学虚妄的幽灵。作品行文层次明晰,先写老子以先哲身份向孔子布道,再写孔子将老子学说攻破,第
三步写落荒西走的老子函谷关“受难”,最后笔触停在老子哲学被人们所不耻上。通过层
层深入的解剖,老子被从圣神的先哲、头上闪着智慧的光环的宝座上拉下来,揭示出他的
清静无为学说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为想躲避社会责任的世人撞响了警钟:逃避现实,
崇尚空谈,一害自己,二害国家。
小说实现了文学服务于现实的创作原则。当时的中国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我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党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一些学者在
紧要关头,不是为人民呐喊,而是消极地躲进 “书斋”,更有一些做了反动政府的 “帮闲”
清客。
鲁迅这时已经完成了思想转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析社会现象,用手中的笔做
刀枪,与反动政府和买办文人展开了斗争。1935 年初,他在给萧军、萧红的信中说:“近
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年底遂写成《出关》
等新编历史小说。
他借用春秋笔法,通过描写老子及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使帮闲文人鼓吹的“以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论调不攻自破,达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目的。
纵观这篇小说,我们不难看出鲁迅一面保持着他在小说创作中谨严的现实主义原则,
忠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根本面貌; 另一方面又在艺术概括中大胆地驰骋浪漫主义的想象。
在批判性的形象上,使用他在杂文里常用的讽刺手法,并大量吸收现代生活的某些细
节,有力地突出了作品的现实批判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