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面对关乎生死的两难境地发帖求助,是否该被苛责?(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江苏常州一位老师在化龙巷论坛上发布了一则题为《你的投票,决定我老爹的
生死》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热议。网帖内容称,这位吴姓教师的父亲骑电动车摔倒后受重
伤,伤口化脓、颅内感染等问题让父亲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医生表示“一百万花下去也不
一定有用”。而吴老师的父亲则表示希望放弃治疗,并不会因此憎恨自己的儿子。吴老师因
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故上网发帖求助。
此事一发,许多网友苛责吴老师,认为他不应当也无权用如此轻率的方式决定父亲的
生死。但是,笔者认为,吴老师此举充满了无奈与勇气,更体现了他身为人子和家中顶梁
柱的责任与担当,不应当成为网友苛责的对象。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简要叙述情境事件
——吴老师发帖求助的背景和帖子的主要内容;二是展现两种关于发帖行为截然不同的观
点;二者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是情境的核心部分。考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应该由
此二者出发,不可脱离材料或另起炉灶。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代词的解读,
“对此”中“此”这个代词可以理解为吴老师的做法或网友的观点。二是找准写作任务,
“对此,你怎么看?”可以理解为对吴老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故上网发帖求助”的看
法,或是对网友观点的认可或批判。三是文体的限定,“表达你的观点”这一指令要求考生
写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吴老师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因为医生表示“一百万花下
去也不一定有用”,而吴老师的父亲表示希望放弃治疗;且吴老师只是一位老师,也许还存
在无力负担的原因。医生话中体现的客观现实、父亲的大度慈爱、儿子的两难无助、网友
的主观感性、笔者的感同身受等,都是社会价值观的多维及多层体现,所以考生对吴老师
的做法不可做简单肯否,而应当进行各个维度的审视、权衡、比较和思考。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可对网友的观点表示赞同或批判;可对笔者的观点予以赞同
或批判;也可针对吴老师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材料所提供的两难情境,考生应该可以准确理解,还可以结合
自己的认知和体验,由此及彼地观照社会现实,再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思考,可正面联系进
行类比,亦可反面联系形成对比,还可以综合二者,有所侧重,理性思辨。
解题
本题目是典型的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取材于新闻材料,紧扣社会现实,
具体新颖,真实动人。材料中的吴老师陷入两难境地,材料下的评价双方也各执一端,这
就需要考生展开深度思考,在多维的比较中进行说理论证。本题目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
维、批判思维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提升和发展思维”的
要求。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
1.想说爱“你”不容易。
2.不能用“投票”表决生死。
3.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4.多一点换位,少一点苛责。
……
偏题立意:
1.物质重要,还是亲情重要?(对情境的整体内涵把握不准,抓住“一百万花下去也
不一定有用”这一点,而不计其余,属偏题立意)
2.百善孝为先。(忽略“一百万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的内容限制,大力谈“孝”,且
不能有效结合材料来谈,属偏题立意)
3.投票断生死,如何为人师?(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以“吴老师”之身份断章取义,
任意延伸其“如何为人师”,舍本逐末,属于偏题立意)
……
下水文
多一些换位 少一点苛责
付强老师
父亲身受重伤,生死一线,治疗不见好转。面对父亲的生死,儿子在网上发帖让网友
帮助他投票抉择。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于是,网上一片沸腾,苛
责与理解之声共存;深思熟虑之余,我认为:应多一些换位,少一点苛责。
首先,进行换位思考,吴老师发帖求助,只是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回观原帖内容,吴老师陷入两难的境地,上网发帖求助。一是因为医生表示“一百万
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一是因为吴老师的父亲表示希望放弃治疗。吴老师只是一位老师,
也许还存在无力负担的原因。身为人子,情感深处,是一种无奈;身为家中顶梁柱,他有
责任与担当;尽孝与尽责,也许实在难选。不论如何决定,这个答案都是不完美的,都需
付上相应的代价。吴老师此举,是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得到更多的力量去做决定,抑或是想抱着最后的希望求得一个更加两全的办法。真诚感人,不应苛责。
其次,如能换位思考,当确实无法医治之时,放弃并不等于冷漠。
众所周知,即使是亲人也没有“权力”宣判患者的生死,更不要说让网民来决定了。
当然,在抢救已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背负更大的经济负担,亲人有“权利”放弃
救治。其实,如果一个病人的救治已没有意义,那么继续这种只是维持其生命基本体征的
所谓“救治”,不仅会让患者家属在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病人本身也要承受巨大的
痛苦。若患者逝去,所有的心理压力还是要亲人来承担,在权衡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
之后,在换位思考之余,我绝不苛责。
最后,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在吴老师如此无力无奈之时,我们更不应充满戾气,只
顾苛责。
吴老师此举,艰难而痛苦,如果是患者为自己做决定,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平静地离
开,但是为至亲做决定,就有了一种责任,让人难以抉择。此时我们与其细究他是否有权
向网友征集投票、对待父亲的生死是否太过轻率,不如真诚地、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给
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或者哪怕只是给出一些祝福,也要比这些严厉的苛责更有力量。
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就不要肆意地妄加指责。倘若我们“换位思考”,尽可能站在对方
的立场上看问题,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别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近很多,误会、矛
盾也会少很多。所以对于吴老师发帖之事,我们要多一些换位,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帮助,
少一些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