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每个时代都有“00 后”——请尊重他们的选择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湖南女孩钟芳蓉考出 676 分的好成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被喷没“钱”途,而多省
考古圈送其大礼包,并肯定其“心有梦想,自予光芒。坚守初心,可期可待”。现在,越来
越多的学生摆脱世俗的偏见,在选择中自我打量、自我激励、自我成长。他们听从内心的
召唤,对专业有理性的规划,成就了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骄傲。“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专业选择至为关键,也见证着广大青年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成长。
不走寻常路的 00 后值得点赞和尊重
(标题即论点。)
①最近,00 后“后浪”们频上新闻,让不少“过来人”们直呼厉害。先是湖南留守女
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发争议后,获得了不少考古和文博机构、前辈的力挺,一时
间还成为“考古圈团宠”。最新消息是,雅典大学也发来公函,表示热烈欢迎她去希腊学习
考古。
②另一个例子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一学生刘上自主设计了一枚火箭,并顺利完成
了发射和回收的全过程。“你咋不上天呢”这句针对“后浪”们的戏言,也被这位 00 后潇
洒变为了现实。
③人们不难发现,这届年轻人中,选择不走寻常路的越来越多,他们有着自己的活法
和态度。所谓有“钱途”、高“性价比”等带有消费主义逻辑的专业选择观,在他们这里似
乎越来越不奏效了。
(以 00 后“后浪”钟芳蓉、刘上不走寻常路的新闻引发关注开篇。)
④不得不承认,把专业选择与物质、实用层面捆绑起来,仍旧是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
的固有观念。这一点,在留守女生钟芳蓉引发的争议中可见一斑。“她还是太年轻”“到就
业的时候就哭了”等网友评论,反映的仍旧是搞考古收入不高等物质层面的忧虑。在许多
人眼中,出身寒门的钟芳蓉,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高分优势,选择金融、法律等能让自己
改善生活水平、实现“逆袭”的专业方向。
⑤可是这一看似“理性”和“清醒”的分析,其实是对大众消费潮流不加反思的随波逐流。现实生活中,笔者也与不少投身金融、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聊过,发现很多人当初
选专业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多是看重行业是否热门。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真心
喜欢这一职业,而只是把工作视为单纯的谋生途径。由于难以从工作本身获得多少快乐,
高收入和所谓的精致消费生活便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心理补偿。
(现实性分析。考生把专业选择和物质、实用层面捆绑是对大众消费潮流的随波逐流。)
⑥细观钟芳蓉和刘上两位 00 后的专业选择,就会发现他们的不一样:他们没有被简单
粗暴的消费主义观念轻易“洗脑”,也不会盲目选择能带来高收入的热门专业。他们敢于不
走寻常路的底气,源于其很早就明确了内心的热爱与自我发展的方向。
⑦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年轻人的视野逐渐被拓宽,也有更多机会、更早地接触到一些
相对冷门的行业。比如刚上完大一就能发射火箭的刘上,其实对这一领域已有 7 年的关注
和热爱。他把 SpaceX 的创始人马斯克视为偶像,也通过各类科幻电影发现并明确了自己的
研究方向。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也非一时兴起,不同于许多人在高考后才开始了解各类专
业,她很早就对考古领域萌生了兴趣,并把樊锦诗先生视为努力的方向。
⑧从上述两位青年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自我实现的层面上找到人生定向后,消费
主义的“欺骗性”就没那么强了。当工作本身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和乐趣,人不再需要通
过消费能力来体现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生活反倒可以变得很充实。
(重要性分析。钟芳蓉、刘上敢于不走寻常路的原因:早已明确内心的热爱和自我发
展的方向。)
⑨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谓的冷门专业也大多能够让人过上不错的生活,
日子不至于太过困窘。相信只要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精做好,物质回报自然也会随之而来。
因此,面对这届年轻人不走寻常路的选择,先别急着用传统观念去否定——他们很早就实
现自我意识觉醒、明确自身兴趣的倾向,恰恰是最值得被点赞和尊重的。
(发出呼吁,肯定赞赏。)
来源:2020-08-13 《光明日报》
【时代警语】
面对这届年轻人不走寻常路的选择,先别急着用传统观念去否定——他们很早就实现
自我意识觉醒、明确自身兴趣的倾向,恰恰是最值得被点赞和尊重的。【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人们不难发现,这届年轻人中, (1) ,他们有着自己的活法和态
度。所谓有“钱途”、高“性价比”等带有消费主义逻辑的专业选择观,在他们这里似乎越
来越不奏效了。不得不承认, (2) ,仍旧是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
固有观念。细观钟芳蓉等 00 后的专业选择,就会发现他们的不一样:他们没有被简单粗暴
的消费主义观念轻易“洗脑”,也不会盲目选择能带来高收入的热门专业。他们敢于不走寻
常路的底气, (3) 。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湖南一名女生高考选报北大考古专业却被部分网民视为“冷门”“没钱途”,劝她选报
热门的金融类专业,专业“冷”与“热”的对比成为当下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从当年备
受追捧的计算机,到后来金融类专业博得万千宠爱,再到如今异军突起的人工智能,一个
个专业的冷热沉浮,绝不只是一代代学子的感性而为,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势在教
育领域的微缩反映,更是社会价值观念悄然变迁的结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致敬冷门专业里的热情人生
日前,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高分报读北大考古专业引热议,有声音质疑考古专业
没“钱途”。她却说“我个人特别喜欢,喜欢就够了。”
在考古领域找到人生使命,在一个冷门专业里活出热情人生,致敬,年轻的女孩钟芳蓉。
致敬她的纯粹与淡泊。满地都是六便士,她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给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的回信中,钟芳蓉写道“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对于大家关注的就业问题,钟芳蓉表示也有考虑过,因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来就业的话
基本生活应该能保障。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她希望当一名老师或是在博物馆工作。在学界
有一个通常的说法:研究生训练过程和教师录用过程,其基本原则是识别和筛选那些以科
研教学为“天职”的学者,把那些不适合从事这类工作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营利者和投机
者,分流出去。因为学术研究是一桩苦差事,若非对知识怀有超功利的热爱,恐难有内在
动力去苦苦求索,甘愿坐冷板凳。
致敬她的智慧与胆识。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尼采“成为你自己”,每个人的一
生都面临这样的哲学追问。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又恰好拥有与这个梦想相
匹配的能力。钟芳蓉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
“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网上众多不同声音,她力排众议,坚守初心,镇定地说出自己选
择考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樊锦诗也对钟芳蓉的选择予以赞赏和支持:我们怎么去坚持
人生,怎么去实现理想,这是每个人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年轻人的根本问题。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有文字的历史,需要考古去验证;没有文字的历史,需要考古
去发现。中华文明五千年,考古功不可没,考古工作讲述着文化。多数人眼里的冷门考古
在钟芳蓉的眼里却是多彩和有趣的,值得她热爱一生、全心寄托的。
新时代领路人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
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万流归宗。致敬钟芳蓉的自信,致敬冷门专业里的热情人生。
来源:2020-08-08 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