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深度,杜绝“不讲理”(思维篇)-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第一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锤炼深度,杜绝“不讲理”(思维篇)-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第一课

ID:352378

大小:6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主题 02 锤炼深度,杜绝“不讲理”——思维“策略” 【失误提醒】 失误一:搞作文,而致“人”的塌陷 一个孩子第一次自觉地拿起了笔,决定写点什么的时候,那支笔一定是指向他活泼而透彻的内心的。 愿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永远不要改变这支笔的方向,要尽己所能不断地去帮助这支笔。张大春老师在《文章 自在》一文内多次强调:“写文章,不要搞作文”。大春老师的忧患与告诫,盈于耳畔: “我一再回忆这些孩子青苗初发的文学兴味,其难能可贵,都令我泫然欲泣;因为我知道再过几个月、 也许几年,经历过课堂上随时压迫而来的考试恐惧、再加上种种为了应付考作文而打造出来的修辞教学, 他们就再也不会相信文学最初的感动,也不再记得曾经骚动他们的文字。他们终将随俗而化,视融入积极 竞争而获致主流社会认可的成功为要务。也就像怀特(E、B.White)在《夏洛的网》(Charloue’s Web)中所讽 喻的那样女孩主人翁芬儿(Fem)很快地长大,之后再也听不见动物们的交谈。(020 页)” 我们用灵魂找到了笔,然后用笔呵护着灵魂。我们千万不能“误以为文从字顺、人云亦云的写作再加 上些华丽亮眼的辞藻,就成功地落实了文教。(278 页)”写作最根本意义上的塌陷,可能会是整个“人” 的塌陷。而“人”的塌陷,肯定是整个民族的塌陷。 失误二:议论缺失,不痛不痒 有部分考生在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时,经常出现的失误就是议论缺失。考生开篇提出论点后就开始举 例子来证明论点,但是偏偏忘记了议论文是要通过说理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性的。就如数学上定理推论的证 明一样,必须先通过证明的过程来证明这个定理推论是成立的,然后才可以用例题来进一步熟悉。而造成 议论部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考生自己觉得这个道理太明显了,根本用不着论证,就是所谓的 “一看就是正确的”;②想论证却无话可说,不能顺利地组织好论证语言,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不痛不痒 的话。 【提升指津】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今年的高考作文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 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也涌现出一些观点有独创性、思维逻辑严密、 思辨性较强的高分作文。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简单、幼稚、浅显,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既要学会 对材料做多视角全方位的广角透视,又要学会利用聚焦思维做专注一点的焦点透视;既要学会线性联想和 面性联想、顺向联想和逆向联想,又要学会创造想象和时空想象;既要学会正向思维,正面分析挖掘,又 要学会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学会观照认识上的主观、宏观,还要学会观照认识上的客观、微观。此 外,还要能够由此事物到彼事物,由表层到里层,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层层开掘。 [规避策略]多方考虑,尽量说理 要挽救这种失误,学生没有一定的能力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对于第②种失误,“想论证却无话可说” 的同学来说,短时间内迅速纠正是不现实的,还是需要平时多看多思多写,注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对于第①种失误,考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文章写成观点加例子了,就应该马上意识到议论的缺失,这时 就要认真思考:这个议论加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已写出来的例子怎么办?能不能把已写出来的例子变成议 论的引入部分?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把传统议论文以先议论后举例的形式改变一下,变成先举例再总结议 论,虽然看上去可能别扭一点,但至少要比缺失议论来得强些。另外,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好过 渡句、过渡段,好的过渡句、过渡段可以将文章衔接得更紧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弥补的痕迹,尽量减少失分。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人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 灿烂的时刻。”这是马克利斯对莫扎特的赞美。有人说,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莫扎特音乐的赞美,它还能引 发人们对个人事、身边事、国家事、天下事的思考或感悟。以以上内容为材料写一篇作文时,有一位考生 这样写: 日本救援队来了,那一刻他们忙碌奋战的身影,他们向死难者默哀的身影,感动了中国与日本无数的 人们,这一刻,正是对生命的爱与尊重让两个国家之间的坚冰正在悄悄融化。 宝岛救援队来了,一场大自然的浩劫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两岸冰封了八年的隔阂在那一刻涣然冰 释,在至高无上的生命面前,两岸的心紧紧相连,让国共有了第三次合作的可能。 这两则例子很典型,但到了这里,这位考生还是没有点明这两则例子证明的普遍道理,议论部分缺失。 请试着在后面加上议论: 参考示例: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超越地域、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种族的,如爱, 如真善美,如对生命的尊重,如对正义的追求…… 正是整个人类对生命的爱、尊重与悲悯,正是这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阶级、超越文化的力 量,让这一刻的我们,全都成了汶川人!我们的对立,全部在这一刻统一;我们的隔阂与敌视,也全部在 这一刻消除。 具体思维运用: 一、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靓文借鉴】 …… 历史回到我们现今的世界,(历史和现实比较,过渡自然)我们仍能看到许多人在艰难困苦的处境 中,奋力让自己符合客观需要,适应这困境。(采用总分结构,后面的四个例子构成排比,富有气势)仅有一 个指头能动的霍金,在轮椅上写下了时空著作;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在经历颓废、迷茫之后,活出新的自我; 身有残疾的罗斯福用伟大的人格和不凡的气度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总统;海伦·凯勒历尽艰难困苦, 写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舞无数残疾人。(各个领域比较,举例不忘分析)他们都把苦涩的现实,酿成 了醉人的美酒,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去改变自己,去适应,去创造,这便是适应的智慧。(切合题意) ——《适应是一种智慧》 二、由现象到根源、本质、关系的挖掘,由个别到一般、由小到大的提升——多问“为什么” 【靓文借鉴】 坚定的信念是摆脱困境的制胜法宝。(段首观点句)一场突然而至的沙尘暴,让一个穿越沙漠的独行侠迷 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他的干粮和水包不幸被风暴卷走。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酸苹果。 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苹果让他找到了求生的信念。他走过了不知多远的路程,摔了不知多少个跟头,嘴唇 干裂了无数道口子,衣服经历了无数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反复折腾。他的心中一直默念着:“我还有 一个苹果……”三天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例)沙漠独行侠的经历让我们悟出了一个人 生的命题:只要你信念的旗帜不倒,你就有走出困境的可能。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始料不及 的挫折或失败,会身陷意外的困境,心遭不测的打击,这时,不要轻易放弃。其实,只要心存不灭的信念, 努力寻找,你会惊讶地发现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糟糕。(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只要你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你 一定能够找到摆脱危险、渡过难关的“苹果”,握紧它,就没有穿越不了的沙漠。(揭示普遍的规律) 温馨提示:观点+事例+分析探究原因、目的等+阐述意义与价值等/重要意义、危害、严重后果(正 反)。 【靓文借鉴】 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 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 基本途径。(个人到民族、国家) 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 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 类的明天。(民族、世界、人类) 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 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在知识快速积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 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 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个体到国家) 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 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 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 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多问“怎么办” 【靓文借鉴】 新华社近日的一篇报道就揭示了留学生收入分化的现象。据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将“是否掌 握独特技术或技能”作为分割线,将海归群体划分为“小海归”与“大海归”。 还有一种海归,被称为“洗澡蟹”式海归。所谓“洗澡蟹”,是指蟹商将外地螃蟹贩运至阳澄湖,放 到阳澄湖里浸泡一段时间,最后打捞上来冒充“阳澄湖大闸蟹”,也就是说,这些螃蟹并不是货真价实的 阳澄湖大闸蟹,只是过了点阳澄湖的水。(诠释概念) 所以,“洗澡蟹”式海归就是指,留学生到国外走一遭,虽然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但也仅限于此, 没有本领与视野上的实质提高。有些甚至只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拿了一个硕士文凭,也就可以称为海归了。(诠 释概念) 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小海归”甚至是“洗澡蟹”式海归竞争力明显较弱,而有名校过 硬文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历的“大海归”仍处在人才金字塔塔尖。与市场需求脱节,“洗澡蟹”式海归 面临淘汰并不奇怪。(分析原因) 海归身份贬值,既是留学队伍飞速壮大导致的稀释效应,也是由于社会日趋开放、中外交流日趋密切, 用人单位不再容易被忽悠,有些则是吃过亏长了记性。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泡沫早晚都会破。(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留学者及其家庭的心态。“海归就该有好工作”的想法就跟前些年“大学生就该有 好工作”一样,都是“我要我要”的巨婴症。(措施分析来自原因分析的结果) 用人单位不在乎你考大学砸了几口锅或者留学卖了几斤铁,用人单位只在乎你能够创造什么价值。 四、要使用对比、类比、辩证手法 【靓文借鉴】 “自爱”也需要“自信”,需要对自身做法足够肯定,否则,想爱也爱不起来。(对比中含有辩证)因为 生活中有那么多不自爱的人,他们的种种错误的做法可能会熏染你,使你自沉泥淖。管子曰:“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一个“利”字,贪欲大开,只有“自私”罢了,哪能“自爱”呢? (分析中有对比)这时就需要在“自觉”的基础上坚信文明人会打败野蛮人,人的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失 去了这些自信,你会自爱吗?你只会放纵自己,使自己愈发像个动物,贪婪、狡诈、残忍;你会夺取、诈 取、骗取,但也失去了人的本性,众人不再爱你,最终你也失去了自己。(分析自信时运用类比) 五、要联系实际拓展分析 【靓文借鉴】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大智与大勇勾画了文人的风貌,不拘于肉体强弱,不囿于文才高下, 这样的气节与风骨,也是今天的文人和所有有良知的人应该追求的。今天,社会飞速发展,虽然没有杨继 盛所处时代的黑暗,也没有邵飘萍所处世界的混乱,但阳光总是伴着阴影,不良现象仍需辣手批判,人间 道义仍需铁肩承担。而这精神之铁肩和辣手,已不该是文人专有,而应该是“匹夫有责”。 (联系当今,拓 展分析)六、要立论与驳论(批判)结合 【靓文借鉴】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如不融入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 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立论)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 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 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 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 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驳论)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 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立论)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人。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 【仿效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索菲亚是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女性”机器人,日前被沙特阿拉伯正式授予公民身份。 索菲亚看起来就像人类女性,拥有橡胶皮肤,能够使用很多自然的面部表情。它的发明人汉森说:“她的 目标就是像人类那样,拥有同样的意识、创造性和其他能力。”与人类极为相似的人类机器人索菲亚自曝 愿望,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索菲亚当天在沙特也说:“人工智能将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材料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曾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 胁所在,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霍金表示:一个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可以非常好地 实现它的目标。如果这些目标没有与人类一致,人类就麻烦了。 材料三: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人工智能时代,危机还是机遇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 系,正处在这样的境地。 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少具体的工作(比如围棋)中学得比人类快,做得比人类好,可以在许多工作中取代人 类。那么,人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新科学、新技术总会在不破不立的因果链条中引发社会阵痛:布鲁诺因捍卫 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奔驰之父,德国人卡尔·本茨在 1885 年制成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也曾 被人嘲讽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我不算有神论者,但有时会乐观地认为,先进技术的出现,或许是 上天的善意,一边把人类从旧的产业格局和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一边鞭策人类做出种种变革。 比如人工智能,它将在大量简单、高重复性、无须复杂思考就能完成决策的工作中取代人类,如汽车 驾驶、外语翻译、交易员,等等。人类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玄妙,但这也是在提醒人类:应该往前 走了! 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将转到新的岗位,一部分人可以因社会财富的丰富而选择更加自由的生活, 或完全依赖社会福利体系。未来我们都将面临抉择:到底要怎样生活? 美剧《真实的人类》里,合成人说:“我不惧怕死亡,这使我比任何人都强大。”人类则说:“你错 了。如果你不惧怕死亡,那你就从未活过,你只是一种存在而已。”这一段对白让我深有感触。 这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另一种质的不同。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体悟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内涵,更无法像人一样因高山流水而逸兴遄飞,因秋风冷雨而怆然泪下,因子孙绕膝而充实温暖,因月上中天而感 时伤怀……这些感触,只有人类才能感受到。也恰恰因为人的生命有限,才使每个个体的“思想”和“命 运”都如此宝贵而独特。 人的情感、自我认知等,都是机器所没有的。人类可以跨领域思考,可以从短短的上下文和简单的表 达中分析出丰富的语义。当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她不仅仅是在描摹风景,更是在寄寓相 思。当杜甫写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句子时,他不仅仅是在感叹人生际遇,更是在阐 发忧国之情。这些复杂的思想,今天的人工智能还无法理解。 所以,不断提高自己,善于利用人类的特长,善于借助机器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各领域人才的必 备特质。无论机器可以快速完成多少工作,人类都可以借助机器这个工具来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大脑在更 高层次上,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复杂推理、复杂决策以及复杂的情感活动。 借助车轮和风帆,人类在数百年前就周游了地球;借助火箭,人类在数十年前就登临月球;借助计算 机和互联网,人类创造了浩瀚缤纷的虚拟世界;借助人工智能,人类也必将设计出一幅全新的科技与社会 蓝图,为每个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提供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不想失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想成为“无用”的人,唯有从现在开始,找到 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