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你写作文:“如何阅读经典”(附审题立意详解及范文精评)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某知名电视台在固定的“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
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的对如何阅读经典的建议:
漫画家:读连环画,图文并茂,印象深刻。
作家:读原著,通过文字发现感悟作品的真情善意和美好。
影视家:观赏视频,看得有趣,看得轻松。
表演艺术家:最好是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演出,亲临其境,感受真切。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
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指导】
这是一则很容易被误读的材料,同学们很容易因为漫画家、作家、影视家、表演艺术家
四个专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都足以让人信服,从而得出观点:适合自己的就
是最好的,不同的人应当有不同的选择,选择角度的多样化、横看成岭侧成峰等。显然这样
理解,不对。
大家可以参照 2013 年的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作文材料与要求如下: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
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也可以反向推理,如果上面的立意成立,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类似的材料作文,其实是
有一个共同的立意,那材料的意义何在呢?
所以,这则材料到底应该怎样审题?
请概括材料的两个层次并压缩如下:
第一层:文化名人在“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指导(建议)观众如何阅读经典。进一
步压缩为:文化名人建议(指导)如何阅读经典;
第二层:专家指出阅读经典的方法包括:连环画、原著、视频、课本剧。
所以整合两个层次,完整的材料提炼为:文化名人建议(指导)如何阅读经典(方法包
括:连环画+原著+视频+课本剧)。
不难看出,本次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如何阅读经典”,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重点
阐述阅读经典的方法(可选方法为:读图+读原著+观赏视频+改编演出),学生可以赞同漫
画家、作家、影视家、表演艺术家中的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建议),只要内容围绕“阅读
经典的方法”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及策略】
1.概念性错误:“经典”概念模糊。表现在三个层面:
(1)把对“经典”的理解无限泛化。读经典等同于读所有的书。要注意的是,所选素
材必须属于“经典”的范畴。
(2)对“经典”二字理解太过片面。将经典等同于四大名著,等同于文言文,等同于
生涩难懂。
(3)全文只有经典二字,并无素材,不知经典所云。其实我们可作为素材的“经典”
有很多:诸子百家的睿智哲思、司马迁《史记》、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鲁迅系列、曹禺《雷雨》、柴静《看见》、鲍鹏山的《风流去》、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
夫·乔布斯传》、梁文道《常识》、岳南《南渡北归》、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杰
克·伦敦系列、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梭罗《瓦尔
登湖》、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等。
所以,大家在接触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一定首先清楚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2.说理空洞,泛泛而谈。下面我们以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的“读原著”的角度为例,看怎样去论述“为什么读经
典必读原著”。
因为“原著”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原著独有的特点,从而找出组成
原著的各个主体,形成子概念,其实也是论证的角度。当你找出跟原著有关的主体:文字、
书本、作者、读者时,就能形成论述的各个角度。
(1)文字本身的魅力:比如或哀婉或豪壮的诗词、或幽默或精辟或平实的语言;比如
各种表达技巧、各种横竖撇捺间遣词造句的精雕细琢。
(2)书本是文字与原著的载体:沉浸书香、墨香之中,有净化、洗涤灵魂之效;有书
页的质感、翻书的悦耳,还可随意勾画批注。
(3)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作者是用生命在写书,可谓呕心沥血,曹雪芹一本《红楼梦》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哪怕跨越千年,也能与作者建立心灵感应);
(4)培养读者的想象力:读者思索后的画面重构决胜视频、连环画的画面冲击。
(5)用其他阅读方式的不足反衬原著的优势,突出其没有任何改编的原汁原味的真实:
如经典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对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代替了思考;导演因商业性、娱乐性、票
房需求鼓捣出的爱情狗血剧玷污经典;演员局限于自己理解基础上的演绎如何能诠释得了经
典。(注意:这里是用同样的方法将电视剧或电影切分成与之相关的各个子概念,从而使论
述更深入也更有针对性。)
(6)也可在肯定原著为主的基础上,以其他方式为辅,从而达到全面看问题的效果。
举例如:六小龄童版《西游记》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的经典荧幕形象深入人心,无人不知,无
人不晓;陈晓旭版《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宝玉的痴傻呆狂,伴随一代人成长。改编成
电影的经典未尝不是经典,而且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消化、喜闻乐见的形式,有何不可。
——或者不同年龄段阅读经典的方式不必相同。
【参考范文展示】
阅读经典,当选原著
经典是公认的民族瑰宝,但如何阅读经典,在社会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近日,某知名电
视台邀请了部分文化名人,对如何阅读经典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依我看来,阅读经典,
仍须当选原著。【概括材料,提出观点,言简意赅】
阅读原著是对经典本身的最大尊重【分论点一】。贾玲曾在一出小品中将花木兰演绎成
好逸恶劳,目无兄长的低俗形象,与原本文学经典中敢爱敢恨的女英雄截然不同,遭到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反对【关注现实:贾玲恶搞花木兰】。类似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当代社会在
改编文学经典时,总会避免不良存在良莠不齐、毁坏经典本身韵味的改编作品,使人们对经
典的形象大打折扣,大大降低经典本身的影响力。出现这样的现象,也与当下娱乐化、粗制
化、缺少精品意识的市场有关【由个别而及一般,从改编和市场两个角度剖析这类现象产生
的原因】。原著是一部经典最本真的根源,是“经典”之所以能成“经典”的根本原因。阅
读原著,能让读者最直接地领略到作者的思想,避免了可能被误导的风险,是对经典的最大
尊重【对比之中,正面强调观点,美中不足的是,正面阐述观点的文字偏少,说理不够充
分】。
阅读原著能给大众更深刻的感悟【分论点二】。北京人民艺术剧团在公益场演出经典戏
剧文学《雷雨》时,竟遭遇接连不断的全体笑场。《雷雨》本是一出一波三折,折射现实的
家庭悲剧,是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的经典之作,却被不能领略其意的观众如此对待,实是经典
之悲哀【关注现实:话剧《雷雨》演出遭遇笑场】。漫画、表演等形式有其特有的普适性,
又由于其形式之拘束,往往使观众不能严肃以待,以嬉闹之心应付,最后往往即使看完了也
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原著以书本形式有其独到的优势,承载了文学大师思想之精华,经实践
沉淀后的历史厚重感。阅读原著,往往更能使读者进入作家的思维殿堂,更敏锐的去体验书
中时代的蕴意和情怀【借其他形式的普适性与形式受拘反衬出原著的独到优势】。只看《红
楼梦》中学生版的课本剧,我们无法领略世家大族字里行间的坎坷;只看《阿 Q 正传》的
漫画,无法领略鲁迅先生笔走龙蛇的揭露批判。只有捧一本原著细细研读,我们才能最大化
地吸收经典之精华,毕竟,跨时代的改编,终究逊于原时代的韵味【举例论证,强调观
点】。
阅读原著能更好地带动全民阅读【分论点三】。当下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各种电子产
品,忽视了书籍阅读的重要性。读书时当代人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让人们从喧嚣的都市生活
中寻求心灵的一方净土。通过提倡阅读原著来学习经典,有利于带动社会良好爱书读书风气
的养成。人们从经典中汲取有益得到精神养料,从而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如此形成良性
循环,有利于建设书香社会,带动全民阅读之风【关注现实:借人们对电子产品沉迷的忧虑,
倡导阅读原著,共建书香社会,共创全民阅读】。
无论对于经典本身,社会大众抑或是社会本身来说,原著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经典亟
待被推广和传诵,而在此期间,须当选原著。【作者:丁子乔,评分:52 分】
【老师简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考场议论文。特点有二:首先,无论是论据如贾玲恶搞
花木兰、《雷雨》演出遭遇笑场,还是论证如建设书香社会,带动全民阅读,作者都有意识的联系当下现实去行文。应当说,这篇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是时刻不忘关注现实。其次,文章
层次清晰,思维缜密。全文按照总分总结构成篇,主体部分三个层次,第二段:由个别现象
推及一般,通过反思现象背后的原因,强调观点;第三段,同样由当下现象引入,对比与假
设论证中,突出观点,思辨性强。美中不足的是:第二段正面论述“阅读原著是对经典的最
大尊重”不够,略显单薄。
为经典编织生动的意象
从小到大,陪伴我们成长的有很多,但真正能在记忆中永存的,还是那蜷缩在父母的怀
里一字一句字正腔圆读着的一首唐诗、一句宋词、一段花腔、一部经典【引出“经典”】。
那时候,或许我们还不懂《三字经》里“养不教,父之过”的含义,但一定被插画里的
“曾子”为了教会儿子做人笃诚重诺而拿着菜刀气势汹汹地要去杀猪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先人所欲强调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从曾子画像中那微蹙的眉梢和坚定的目光里
默默镶嵌入我们童稚的心灵【借对“曾子杀猪教子”插画的细节化描述如:气势汹汹、眉梢
微蹙、目光坚定等强调图画之于原著的趣味性与视觉冲击力】。
人对图像的认知与感应能力要远远高出于密密麻麻的文字,因此,为原著经典配上生动
的插画或改编为连环画,对于加强理解能力和增强可读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点出论点】。传
统经典原著就像一个裸体、身材匀称、魅力无限的绝世美人,但被时光的烟雾遮挡住了五官
清晰的模样,在岁月的寒风里瑟瑟发抖,图画,既是束驱赶黑雾的光,让人们看清她俊俏的
脸,又是一件件极尽精巧的衣衫罗裳,遮蔽了她的胴体,使她徒增娇艳与高贵,让我们真正
的想去了解她【巧用“绝世美人”进行比喻论证,对比之中突出图画相比原著在“时间跨越”
与“充实想象力”方面的优势】。因为图画超越了千百年来的文字障碍,能引起每一代人的
共鸣,而不断更新图画的风格,就像给美人的着装,从古色古香换成时髦前卫。如果说美人
本身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与兴趣,那么通过他外化的衣着形象,能帮助我们透视她的心灵,加
深对她的美丽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比喻论证,论述图画的优势在于能跨越时代的文字障碍,
能随时代发展变化图画风格,能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多年后,你未必能记起她楚楚动人的
面容,但一定会不断回味她身上淡淡的脂粉气息,因为她不知觉间,已通过图画的实体,住
进了我们的心灵【整段比喻论证,最后由喻体“美人”回归本体与实质“图画”】。
经典意象不一定要“此时无声胜有声”或是“任是无情也动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拥有了把这个美人真实的一颦一簇还原出来的能力,从最初的舞台戏剧到荧幕上由经典
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一些原本在生硬的文字里被压抑了的美感才得以展现【进一步指出舞台剧、电视剧电影比之于图画、不断增强的对原著的还原与再现能力】。还原一个杨柳依依、
断桥残雪的背景,一个风霜愁颜、老无所依的归人,一场把酒送别的盛筵,我们终于寻到了
那百求不得的时代氛围。通过人为创造力求贴近本原的意象,我们的猜测得到印证,梦幻变
为现实,不自觉的便投入了一个遥远的年代。以一个旁观者甚至参与者的身份,亲切而深刻
的感受到当时手捧书卷百思不得其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纷繁景象
【现代科技“还原”经典原著的细节化、具体化展示】。
这个美人儿,轻启朱唇,脉脉含情的从经典的字里行间望向我们,通过形式各异的插图
画本、通过改编剧里的温情对白,我们和她相遇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机盎然的角落,看
着她的容颜如此清晰与生动,我们才会更加,义无反顾的向她走去,拥进怀里,永不分离。
【作者:钟一鸣,评分:56 分。】
【老师简评】: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立意看,作者巧妙地把材料中专家的观点以“画
面”为标准分为两类,然后又以“时代发展”为契机,巧妙安排了“图画、舞台剧、电视剧”
三者之间的层进顺序,文章浑然一体;从论证看,全篇以“绝世美人”设喻,从其对于“加
强理解能力、增强经典可读性到还原再现原著美感”等方面展开论证,同时兼顾喻体不同方
面的特点与本体的一一对应, 新颖奇特,又不显突兀。一篇好文章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是:
读完,你会感觉这就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