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04 文章美颜,才情与素养齐飞——语言“策略”
【失误提醒】
失误一开头无当
1、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有人把它比作大头娃娃。
2、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3、追求花样弄巧成拙。写得很好,表达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
[规避策略]
议论文开头的要求:明、简、美。
1.“明”, 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即文章开头首先要
亮明中心论点。
例如: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
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
三字而已:好,奇,心。(08 江苏满分作文《好奇心》)
2、“简”,即语言文字要简约,精巧,且不拖沓,最好是开门见山。
例 1:有一种包容,源于勇敢。(04 年北京卷《包容》)
例 2: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热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
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05 年湖南卷《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3、“美”,文章开头的美是说要有一定的文采、思想或是技巧(比如“设悬念”、“用典故”、“引
名言”、“摆现象”、“亮靶子”等等)。
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
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
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
“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
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
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09 广东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
失误二结尾无力
好的文章要求“凤头,猪肚,豹尾”,不少同学非常注重文章的开头,却忽略了文章的结尾。俗话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如果结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作者功力有限、虎头蛇尾,有时还会引起阅
卷老师的怀疑——开头写得不错,结尾怎么这么一般啊,会不会开头是从哪里抄的呢?这样,阅卷老师可
能就会对你的整篇文章产生一定的误判。
其实,文章对于结尾的要求无非是:①能扣紧主题,照应开头及前文;②能深化或升华文章主旨,引
人思考;③漂亮有力,发人深思,引人联想;④具有一定的回味余地。
[规避策略]照应为本,再及其他
这种挽救方法的意思是,结尾首先要保证能再次强调文章主旨,要保证你的结尾与题目能形成照应,
起码要保证结构完整,其次才是去追求优美、哲理、蕴藉,及升华主旨、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同学们一是要积累一些有文采、富有哲理的素材,比如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幽默
典故等;二是要学会巧妙地使用积累的材料,比如将诗词上下句(片)拆开,一句用在开头,一句用在结尾,
形成天然的首尾呼应,或者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达到豹尾的效果。
比如,以“此岸与彼岸”为主题来写一篇文章,有位考生是这样开头的: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小山村。每当爷爷拉着我来山间玩耍时,我总会问爷爷:“山的
那头是什么?水的那岸是什么?”爷爷会眯着眼睛告诉我:“山的那头还是山,水的那岸还是水啊!”当
我上学走出那里时,我站在岸边远望,原来山的这头也是山,水的这头也是水,彼岸即此岸,什么都是没
有绝对的。这个开头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一定的哲理性,如果结尾仅仅是平淡地照应一下,就太没有力度了。
请试着写一个结尾,既能照应开头,还能升华主旨。
参考示例: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一
个倜傥老人,一曲《笑傲江湖》告诫人们: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世上本无永恒,所不同的只是此时
在彼,彼时在此,唯留下沧海苍天笑苍生。
【提升指津】
如果将作文比作一个人,语言就是她的妆容、衣着,她是素面朝天还是明媚娇艳,她是衣着淡雅还是
妖娆多姿,往往决定着得分的高低。如何让作文的语言新颖别致、清新飘逸、活泼风趣、富含哲理、诗意
灵动、朴实感人、气势磅礴,从而给人一种玲珑精致、内涵隽永之感,是摆在考生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于这一点,考试大纲中既有“语言通顺”的基础等级要求,也有“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
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的发展等级要求,这也是语言出彩、精彩的基本
方法。考生要打造精妙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才情与素养,绝非考场心血来潮可成,功在平时。同学们
平时可以从三方面下功夫:
1.亲近经典和生活,积淀文辞,努力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
2.学会选用适当的诗文名言来装扮,使文章有深度、有智慧、有意蕴,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诗文名篇、
谚语、联语、格言、歌词等,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3.注意锤炼句式和字词,提升选词造句的能力,如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问、排比等
修辞手法,巧施粉黛,使文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靓文借鉴】
身之远离,心之相近
山东一考生
2020 年,这是个开局不太好的年份。为什么?因为疫情。今年的疫情使得我过许多企业遭受到不同程
度的打击,还使人与人之间隔开了“1 米远”的距离。许多人都说,这次的疫情让人都觉得和别人生疏了,
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但我认为,所谓的“生疏”,不过是身体上的距离罢了,人与人之问的温情与善意,
哪是这区区“l 米”可以阻挡的呢?“身之远离,心之相近”,在疫情期问,我们所看到的生疏很少,但更
多的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在疫情爆发后,很多行业失去了原本的活力与生机。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积极响应
国家号召,捐献粮食、口带等物资;有许多原本应该在家中与父母儿女共享天伦之乐的医务人员放弃了短
暂且难得的假日,奔赴抗疫一线,坚守阵地,与死神做斗争。最终,人们挺了过来,一切又重新焕发了生
机。如此种种,岂是那短短的距离可以阻挡的?
正是这次疫情,才让我们发现了平常不为人知的真情。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
方”,这句话是我无意间听到的,我觉得,只要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就不怕距离的遥远。此次疫情也是如
此,虽然因为疫情人们不得不彼此隔开一定的距离,但这些无法阻止人们心与心的靠近和善意、温暖的传
递,既然如此,何来生疏?那些物资的送达与火神山医院的快速建成,处处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在此
刻,心与心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拿上课来说,老师与学牛虽不能一同坐在教室里,但老师们即使面对疫情也不忘教书育人。网课的开
设体现的是教师那令人赞叹的敬业精神.这也是作为一位师长能够给予学生的最浓厚的深情、最直白的关
怀,我们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言微却真挚地说一卢“谢谢”罢了,又怎能说这是“生疏了”呢?温
情并不一定要身处一地,远隔异地也能密切人们的联系,传迎温情。
身之远离,心之相近。在抗疫过程中,扩大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实际的距离,还有那汹涌却温暖的
真情。这不是对情感的削弱,而是对心灵的升温,是我们源于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让我们高歌吧,为我
们相连的心灵。
【亮点剖析】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文章开篇没有赘余的文字,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直奔主题,给人清晰的印象,同时,考生在文章的开头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直抒胸臆。
举例论证,充实有力。为了论证“身之远离,心之相近”这一观点,考生列举了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和
教师的事例论据来证明,事实胜于雄辩,这些翔-实而新鲜的论据,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
利用反问,加强语气。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如“既然如此,何来生疏?”“我们又有什么可说
的呢?”这些反问句加强了语气,比陈述句的表达更加有力量,说服力也更强。
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
2019·广东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既是指引人们迈向幸福的光亮灯塔,亦是延续中
华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但揆诸当下,“劳动无用论”却甚嚣尘上。因此,我希望借此次演讲,让同学们
对劳动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1)
劳动究竟是什么?也许你我都难以精准概括。但请大家环视四周:那堆砌整齐的一砖一瓦,是工人们
的劳动;那干净整洁的一道一路,是清洁工的劳动;那繁盛成长的一草一木,是园丁们的劳动……(2)甚至
连我们写下的一笔一画,也是各自的劳动。你我都在以劳动丈量时间,用劳动编织生活,无须刻意找寻,
在校园里随手定格,你都可看见劳动的汗水在熠熠发光。劳动,它就在你我身边。
我们劳动是为了向个人与国家的福祉更进一步。有人指责,何不交给人工智能?此言谬矣!人工智能
仅是科技的红利,却非国家的专利,更何况这红利也是多少代科技精英们劳动的结晶!而你我劳动,是为
了对得起家中那温软可口的饭菜,对得起家人那饱含期许的眼神,对得起心中那破土发芽的梦想;你我劳
动,是为了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呐喊,是为了在贸易战中不被他人掐脖要挟,更是为了身上肩负着的民族复
兴的荣光。因此你我才会用劳动写就壮丽诗篇,用劳动谱成华美乐章。你我都在劳动,尽管疲累,但却义
无反顾,是因为我们都深知,松软的沙滩上最容易留下脚印,却也最容易被潮水抹去存在的痕迹;你我更
知道,所有挥洒过的那些汗水,都有苦尽甘来的一天。(3)
心中燃起劳动之火,谁说星星之火就不能燎原?同学们!劳动并非肮脏疲惫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以汗
水执笔而成的青春画卷。所以,在清扫教室时,请仔细一些;在整理书籍时,请用心一些;在布置考场时,
请积极一些;路遇环卫工人清洁时,请不要捏着鼻子走开;看见工人修理机器时,请不要心生厌恶;遇到
园丁修剪花草时,请保持善意的微笑。唯有你我都增添一点对劳动的主动与尊重,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碧
波荡漾、晴空万里。(4)
诚然,劳动需要你我的辛勤付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头苍蝇式的庸碌,那样只会陷入疲累而一无所得
的深渊中。应将你劳动的汗水,铺成一步步通向梦想与目标的道路。唯此,我们才会越发热爱劳动,收获
成果那一刻的欢呼雀跃也会更加甘甜!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1)引用材料,比喻分析。
(2)排比句式,列举劳动现象。
(3)针对材料中对“人工智能”的错误认识,反驳批判,也论证了“为什么”要劳动,句式整齐。
(4)排比句式,整齐有力。
【亮点剖析】 本文标题形象而含有诗意,事实上这也是全文语言表达上的突出亮点。作者有很强的
修辞意识,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流畅,颇具气势,适合演讲情境。但在加强文采
的同时,并没有走向华而不实,这是由于作者善于选择丰富而具体的素材,将其编排得当。这些素材有大
有小,关乎国家与个人,既显出视野开阔,必要时又能落到实处。文章思路明晰,暗合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的思考轨迹,但却不露痕迹。文章情理交融,既有较强的感染力,又有个人较深刻的思考,如
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既准确又独到。
孤独撑起一片天
2020 江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生活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各种同类信息环绕着我们,也在塑造着我们。毫
无疑问,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环绕和塑造,拒绝逆时而动。然而凡事有度,人要顺时而动,却也应该保留
一份清醒,保留一点孤独意识。
孤独造就深沉。
我们欣赏刚毅的形象而并不看中奶油小生,因为刚毅与深刻相邻,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成熟的标
志。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浅薄走向深刻的过程,而孤独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跟着同类信息随波逐流,难免被潮流所裹挟,与泥沙、浊流一起沉浮。这样自然不会寂寞,但是难有深沉、
深刻和深邃,保留一份清醒,保留一点孤独意识,“独立寒秋”,站在岸边静观冥想的人,才有可能炼就
洞若观火的慧眼,才有可能具备成熟者所具有的深沉、深刻和深邃。
孤独滋润高洁。
流放途中的屈原是孤独的,他坚守寂寞,高扬高洁的旗帜;大观园里的林黛玉是孤独的,她在孤独中
守护高洁,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现代社会急功近利,人心浮躁,人们身心疲惫,心灵需要在孤独中休憩。
保留一份清醒,保留一点孤独意识,才能平息躁气,冷却火性,那些一时看不见、分不清、看不透、辨不
明的事物,才有可能被我们完全洞悉,才能像屈原那样“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才能像林
黛玉那样“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孤独铸造辉煌。
司马迁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陈景润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攻破了哥
德巴赫猜想的堡垒;史铁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使他登上了文学的高峰,费德说过:“孤独是成功之母。”
孤独可以让人排除外界干扰,沉浸于自己的选择之中,潜心钻研醉心研究;孤独可以让人保持清醒,不断
审视自己,修正目标;孤独可以让人挣脱繁琐的事务,有时间思考,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日趋成熟。孤独是
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勇敢地跨越孤独和寂寞,寂寞之后定会找到一条洒满光辉的人生之路!
完全接受同类信息的环绕和塑造,人生可能会一帆风顺,没有大麻烦,大苦恼,但是,保留一份清醒,
保留一点孤独意识,却可以赢得深沉、高洁和辉煌的人生。高山孤独,因而挺拔;大海孤独,因而浩瀚;
冬天孤独,因为它在孕育。作为个体生命,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被过多的同类信息所牵制,我们
就能用孤独撑起一片天空。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6 江苏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
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
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
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
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
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
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
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
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
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
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
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
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
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
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
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
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
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
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
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
性,也扼杀了创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
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
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
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
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
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
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仿效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是中国速度的代表。高铁通车里程逐年增加,时速高达 380 公里的新一代高
铁正在试运行。与此同时,中国还有许多普通火车,甚至还有老旧的绿皮火车在运行。它们速度慢,价格
低,停靠的站点多,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参考例文】
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
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是中国速度的代表。它靓丽,舒适,飞驰如风,安稳如山。已成为人们出行
的首选,尤为精英人士所青睐。与此同时,还在中国大地上运行的绿皮火车,则渐渐为人所忽略,它速度
慢,停靠的站点多,虽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依旧为人所诟病,认为给突飞猛进的中国抹了
黑,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
此言谬矣!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绿皮车虽存在老、慢、差、旧等问题,但它穿行于山村乡野,承
载着千万农人的生计与希望,联通了大山与城市、贫穷与富裕、愚昧与智慧、落后与先进,是一条共同富
裕之路,进取发展之路,公平正义之路。它只能助益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发展得更稳、更好、更长久。
快有快的优势,慢有慢的好处。高铁跑得快,绿皮自悠哉。
高铁与绿皮,不同的轨道,一样的情怀,很好地诠释了“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的道理。老子有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说的就是长与短相比较而
存在的意思。此语并非说尺比寸长,寸比尺短,而是说长短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这里面充
满着辩证法思想。明此理,省其意,则高铁、绿皮并行不悖,否则,速易颠,高易倾,欲速则不达。
治国理政如是,修身养性又何尝不是如此。
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关键是我们要看到彼此的长处,而不是盯着彼此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
促进,共同进步。由于天赋、出身不同,后天努力的差异,人们总是“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可能
会厚于此,薄于彼。圣人修为至高,愚者亦有长技。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然每一个
人都有长处,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或优势,同时对自己的
优点与潜力也要充满自信。
正确理解“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的深意。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利莫大焉。晓其义,则可增自
信,免自傲;谙其道,则能知不足,懂自强。
当然,“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的道理大多数人都能懂,但能否真正施之于实践,以此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却并不容易。君不见,当今世界极端思想大行其道,非此即
彼的零和思维兴风作浪。恐怖主义盛行,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处于动荡之中。所幸我们党和国家掌舵人有
着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深谙“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之道,从高铁、绿皮的相得益彰,到高速发展与精
准扶贫的大力实施,而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必将把这一理念推
向更高的境界。